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中期吴中文人在仕与隐、进与退之间的反复踟蹰、徘徊,构成了他们主要的人生困境.表现为他们对科举既执着又批判、既不放弃又不力务,对仕途既不断求取而又浅尝辄止.其矛盾心态之成因,主要在于文化观念等内部因素.关注个体生命、崇尚审美、感性而疏离政治的吴中地域文化性格,以批判科举时文为基点的古文辞好尚,成为了他们进取的阻力.吴...  相似文献   

2.
延清诗风的嬗变与其人生境遇和心态变化息息相关。早年,延清身居闲曹,无法实现事功愿望,徘徊在仕与隐两端。出于仕隐矛盾心态,延清一面利用诗歌营造"朝隐"境界,诗风从容和雅;一面又为仕途受挫感到苦闷,诗歌呈现出外似豁达而实则幽怨的风貌。庚子事变期间,延清困处北京,目击乱离,心态一变而为忧国忧民,诗风也悲愤激烈。光绪三十年,延清虽升授翰林院侍读,但仍难以实现济世抱负,心态随之变得低沉,诗风沉着悲慨。光绪三十四年,延清出使外蒙古。此行令延清心态趋于乐观向上,诗风主要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沉雄;二是奇丽。清廷覆灭,延清成为遗老,内心充满亡国之痛,其诗感慨时事、吊古兴怀,弥散着浓重的亡国气息,诗风悲凉凄婉。  相似文献   

3.
孔孟思想虽有很大的一致性,但在"退隐"观上又有差异:一、退隐的前提不同。孔子的仕与隐侧重在"天下"与"邦"是否有道,其着眼点在"天下"与"邦";孟子的仕与隐则强调个人的穷与达,其着眼点在个人。二、退隐的具体含义不同。孔子的隐是"躲藏"起来的修身;孟子的隐则是:第一,"见于世"的修身,第二,功成身退。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杨万里在庆元竞争时期的政治命运及其心态变化,揭示其内心徘徊于"仕"与""隐"间的矛盾苦闷心境.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外闻名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既有“救时”、“许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宏愿,又有通过谋求出仕“得禄”以“养亲”的现实考虑,还有着知难而退的隐逸情怀.在仕与隐问题上,他坚持以“道”进退,主张“修身以俟命,守道以任时”、“藏器于身”、“进退之当于义,出处之适其时”、“待时而动”.这种矛盾重重的仕隐心态使其诗文创作带有独特的理性.  相似文献   

6.
从元代历史剧看元代文人的二难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元代,由于蒙古贵族的入侵,中原文明遭受践踏,造成了文人地位的历史性失落:政治上失却晋升之路,经济上毫无生活保障,同时还承受着残酷的民族与阶级压迫的双重灾难.仕与隐、进与退的二难情结成为元代文人普遍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在元代的历史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元代文人用历史人物来淘写自我情怀,使作品处处烙印着作家自身的复杂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金代初期的诗坛是“借才异代”的时期。许多汉族士人因各种原因羁留于金朝,对乡国的怀念和仕金的无奈时时流露于笔下,表现为其诗歌中浓重的乡关之思和无奈仕金又心怀愧疚以及仕与隐的彷徨与痛苦,形成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特殊的人文景观。在这些金初诗人中,以宇文虚中和蔡松年为代表,他们的心态体现了金初诗人的典型心态。  相似文献   

8.
东汉中后期名士郭泰生命历程经历了三次转折,总趋势是由积极入世转向避世.他以其不仕不隐的独特风姿享有盛名.其行为缘于济世行义之志与乱世生存欲望的冲突.而士群对其行为持理解和赞赏态度,反映了艰难生存处境下士人的矛盾心态.后世对郭泰毁誉不一,表明不同时期士人在道义感和生命意识间取向相异,它所揭示的是儒家人格在中国士人心态史上的流变.  相似文献   

9.
孔子认为,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学而时习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方法;最重要的教学原则是"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因材施教和"不愤不启、不诽不发"的启发诱导原则.深入研究和继承孔子有关学习方法与教学原则方面的教育思想,并结合现代教育理论,付诸于教学实践,必将有助于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唐时期,士人内敛化与精致化的心态,与"中隐"思想一起,促使安顿士人心灵的场所由山林和朝堂转向了园林,从而对园林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园林作为士人越来越重视的精神家园,成为一个封闭狭小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壶中天地".在此背景下,白居易的"中隐"思想和"小园"实践,对后世园林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