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不断融合,在重塑教育生态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教师”等问题的讨论。研究基于知识技术、制度和伦理三个层面,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身份所面临的挑战。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身份形成机制强调过程性与建构性,表现形式凸显意向性与道德性,维持机制强化情感性与利益性,发展状态呈现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性。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要成为精神引导者,学会与人工智能协作分工,构建以“人机协作教学知识”为核心的知识基础;要成为教学行动者,将知识教学转化为德性教学;要成为道德示范者,坚持立德树人,提升“道德示范力”。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身份获得离不开学习共同体环境的培育,准确地做自我教师角色的定位,是每一位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路径之一。当前教师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面临同事性的缺失、传统教师角色的影响、科层制的束缚、积极参照物的缺乏等困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着考验。创设交流机会、破除权威主义的阻力、进行制度拓荒、建立新的共同体哲学等,为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的身份建构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同步课堂是当前应用信息化技术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实践。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的视角,运用深度追踪访谈和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收集实证研究资料,以6支教学团队中的20位教师为研究对象,考察同步课堂教师身份建构和团队实践过程。研究发现,虽然同步课堂项目设计了“主讲-助教”的教师角色结构,但教师身份改变和团队实践过程都充满了张力和挑战。优质学校教师的身份在对“我是主导者和带动者”的认同和“我也要对得起我面前的学生”的协商中形成,呈现出充分参与和边缘性参与两种状态;薄弱学校教师的身份在对“我是辅助者和受益者”的认同和“我还是我们班学生的直接负责人”的协商中形成,呈现出边缘性参与和边界性参与两种状态。教师个体身份建构的张力也在理念、人际和实践3个层面上塑造着教学团队实践,并非所有教学团队都能够自然形成教师实践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童练成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4,(2)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开展,高中历史教师主体身份建构问题凸显重要。但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落后于课程改革、积重难返的学科等级惯习和教师自身提高意识的不足等因素影响,现实中高中历史教师主体身份建构在我的价值是什么、我该怎么做等方面却出现危机。现阶段,应加快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广,加速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建立健全奖励和惩罚措施,激励高中历史教师成长进步等,以建构清晰、明确、稳定的身份感。 相似文献
5.
6.
7.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教学评价的工具、方式与模式面临新的变革机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唤教师评价素养的有效培育。智能时代教师评价素养的培育向度主要体现在认知、价值、证据、育人四个方面。目前,智能时代教师评价素养培育存在现实困境:一是教师主体过度依赖智能技术,忽视评价思维的内生性发展;二是机械化挖掘教学数据,易导致教师评价技能僵化;三是教学数据模块化推送,削弱教师评价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四是人机协同评价受困于技术缺陷,易忽视情感互动及体验。由此,突破智能时代教师评价素养培育困境可采用以下路径:一是根植反思情境,构建与感性思维相联结的教师评价模式;二是增强评价理解力,培育“软”“硬”兼备的评价技能;三是立足理性考量与价值判断,树立数据向善型教师评价观;四是聚焦情感捕捉与人文关怀,回归教师教学评价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8.
夏秸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2):143-151
说课是当代教师元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课话语中的代词使用是教师身份建构的重要方式。基于Gee的自指陈述身份建构分析法,选取优秀英语教师说课话语个案为语料,通过对说课话语中代词使用的分析,结合课堂观察和专家点评,探讨教师说课话语中自指陈述、共指陈述和他指陈述的使用类别及频次,分析其建构的教师身份及特征。研究发现,在三类陈述中,以自指陈述居多。自指陈述以状态行为陈述和情感陈述为主,共指陈述以状态行为陈述为主,而他指陈述以能力制约陈述、情感陈述和状态行为陈述为主,三类陈述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式,建构了多元化和动态性的情景身份、职业身份和关系身份,说课教师的身份具有社会文化语言学的身份建构特征。对说课话语中代词陈述的身份建构研究拓展了Gee的自指陈述身份建构分析法,丰富了教师身份研究的范围,可为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户籍制度为标志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使社会形成了“农民-工人”相分离的主导的身份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双重转型,农民与工人两种不同的身份实现了过去人们难以想象的奇异结合,“农民工”这一特殊身份的建构是错误承认的结果,因而农民工身份的转变需要合理的承认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刘永刚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4,(5)
因民族国家政治分隔力形成的跨界民族,其成员的民族与国民双重身份对应着两种认同形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严重制约并影响着民族国家的边疆秩序及其地缘政治关系。跨界民族成员依靠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获得公民身份、实现利益诉求、建立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时,深受跨界民族主义、地缘政治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通过民族国家的有效治理、公民权益维护等认同政治实现跨界民族的政治认同是较为直接且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刘学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22,(1):87-94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算法合谋也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其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传统的反垄断理念与新型合谋技术之间存在代际鸿沟,实践中反垄断的传统规制手段受到掣肘,算法合谋隐秘、智能的特点给反垄断的协议认定、规则适用等带来巨大困扰。传统的反垄断已无法迎接算法时代日新月异的新挑战,出现了责任定位困难、框架体系失衡、算法合谋协议概念局限等问题,需要以算法合谋的基本范畴为切入点对算法合谋进行解构,通过对协议概念的厘清、干预手段的建构、违法认定理念的实质转向和政府与市场的双重治理手段对算法合谋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12.
从人工智能研究纲领的发展历程看,建立在还原论理论基础上的符号主义的研究纲领和建立在整体论理论基础上的联结主义的研究纲领均在实践中遭遇到困境和不足。对于复杂性科学而言,要求人们把关注的中心从实体转向关系,从部分转向整体,从孤立因果链转向相互作用的因果转化网络。从这种意义上思考,建立人工智能新联结主义研究纲领,把基于还原论的符号主义与基于整体论的联结主义结合起来,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ZONG BO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9(2):61-67
The rise of leg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hina's legal practice will bring many challenges to legal professionals. Low-end legal profession will be replac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eg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ll bring some difficulties to judicial work and legal research. Legal professionals must master various legal methods, learn to use common sense and reason in legal work, and master certain basic knowled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legal profession in the era of leg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refore, the law education in China should be reformed and adjusted in order to cultivate legal talents adapted to the era of leg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irstly, the education of legal method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textbooks and teaching methods; secondly, the education of common sense and reason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legal education; finally, the education of basic knowled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should be added to the legal education to train compound legal talents. 相似文献
14.
蔡恒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2-36
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迫切要求我们厘清人类的特殊性,并指引人机共同进化,走向“善”的未来。人类的特殊性源于“自我”和“外界”的剖分。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得我们能够连续自如地掌控意识片段,这一点正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所在,也是超级智能面临“暗无限”的巨大风险所在。机器可视为人类的延伸,但并不具备天然的善意。只有共享宇宙意识和伦理意识,与机器形成大“我”,人类才可能相对安全,人机才能携手进化走向至善未来。 相似文献
15.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58-66
创作热度不减,而作品接受依然冷清,是当前人工智能文学存在的重要问题。社会关注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的整体现象,而没有深入诠释具体作品。诠释视域的不饱和,人工智能的经验缺失,导致人工智能文学的诠释断裂。人工智能文学的诠释困境,也折射出它的创作困境。人工智能通过学习人类的作品,在总结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但美的艺术本质上是天才的产物,按照已有规则进行创作,其创新性是有限的。人工智能研究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虚构写作转向作为广义非虚构写作的网络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人工智能文学的困境,并有助于解决当前网络文学批评不足与网络文学作品数量急剧增长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69-74
人工智能与刑事司法的"制度联姻"使司法格局呈现出合理但意外的变动趋向,为刑事司法权力配置描绘出崭新蓝图。基于"诉讼爆炸"的现实基础与"司法体制改革"的体制基础,刑事司法制度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将人工智能引入刑事审判具备现实必要性。但囿于大数据技术天然的固有缺陷,人工智能技术功能之合理性亟待进一步论证,人工智能介入亦可能对法律解释、证据审查乃至司法裁判之公信公正有所减损。为趋利避害,发挥人工智能在司法改革蓝图中应有之功效,须恪守程序法定之原则,对人工智能辅助刑事司法程序予以层次化构建。 相似文献
18.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设,作为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它诞生于工业社会和机械宇宙论的生存土壤中,经历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综合及新兴古典经济学三个时期,形成了以理性选择、最大化决策为主要特征的完善的理论框架.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经济人"的认知、选择、决策和互动都有了新的发展趋向,使得"经济人"假设呈现出新主体、新选择集、新要素禀赋及新决策模式等"新"特征,这些"新"特征将为"经济人"假设的新发展带来机遇. 相似文献
19.
吕培亮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7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由社会主义社会根本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如今,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被确立为中国现阶段乃至未来相当长时期重要的发展目标,为此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意义成为当务之急。就理论意蕴来看,需要从逻辑层面、内容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全面把握;就现实困境来看,需要从理论层面、现实层面、目标层面和行动层面进行科学研判;就实践意义来看,需要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大层面进行宏观分析。只有从理论、现实与实践维度充分认识共同富裕这一重要时代课题,才能在具体实践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