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登高望远并兼顾历史古今,以全新的世界观引领中国人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是当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也必然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推进教育事业新发展。高校是社会传播科学理论的主要途径,在知识的源头上建立健全体系,通过构建与优化学习兴趣机制、接合机制、互动-联结机制、滴灌-启发机制、话语创新机制五大机制,借助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把这一当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思想充分引申到学生价值观构建当中去。  相似文献   

2.
承载铸魂育人功能的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成功与否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同志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讲话中,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从根本立场、基本原则和实施路径三个层面提出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战略安排和目标要求,深化了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规律性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必将科学指引我国思政课改革创新进入历史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4.
严格的自律行为是思政课教师个人素养的重要内容,增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自律行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新时代,我国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思想、言语和行为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自律现象,这主要由于教师职业理想不明确和规则意识不够强以及高校制度体系不完善所导致。增强思政课教师自律行为,要坚持以职业理想提升育人意识、以制度建设培育规则意识、以经典著作提升理论水平、以实践活动培养行为习惯,推动思政课教师实现从严自律。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22,(4):23-29
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真理性和崇高价值,及其指导下的实践不断取得胜利的高度认同和坚定信仰。理论的自信来源于自信的理论。自信的理论转化为理论的自信,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伟大飞跃。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理论经由“飞入寻常百姓家”被民众广泛接受认同。然而,在这一动态过程中,理论有时却面临着“供给”不足、传播“本领”不强和“声量”较小等现实困境。探索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方法和途径,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正视理论面临的具体风险和挑战,在创新自信的“理论”、增强自信的“本领”、放大自信的“声量”中实现自信的理论与理论的自信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6.
孙琳  刘金锁 《南方论刊》2022,(5):89-90+9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是一篇充满真理力量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推动“七一”重要讲话“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课)应积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推进“七一”讲话系统进教材、灵活进课堂、深入进头脑,培养能够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7.
十九大报告根据中国历史进程和时代移易的客观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正确判断,并概括和阐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理论的严整性、内容的实践性、精神的凝聚性、思想的创新性和本根的民族性,必将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文明在迈向全面现代化的步伐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与活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的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自信,根本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作为在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取得伟大精神成就的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突破的内在动力,能够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深厚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9.
10.
理论自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核心素养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自信对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深度、温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教学成效,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我提升,都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的丰厚滋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新时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自信,需要强化理论研究的系统性,探索文化育人的实践性,推进学科建设的全面性。  相似文献   

11.
12.
理论逻辑是指研究对象本身内在要素之间的必然性联系和内在特质规定性,它是不依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就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或社会运动本身内在的一系列必然性联系和内在特质规定性,是无产阶级领袖们在长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总结和凝练出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是决定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内在特质规定性原则。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其实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方法和理论逻辑的一脉相承与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道路自信包括实践自信和理论自信。在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构想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从发展生产力、社会发展的目的、经济中的所有制、分配制度和运行方式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四个维度,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系统的比较,就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继承性和创新性。这些继承性和创新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4.
15.
16.
崔禄春 《东岳论丛》2020,(8):143-149+192
任何科学理论都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都有理论形成的起点。研究理论起点问题很重要,直接关系到理论研究的深度和认同。当前,思想理论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起点问题,观点不一。本文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理论主题、时间界定,以及主要创立者习近平个人思想发展历程等因素,把党的十八大确立为该思想形成的理论起点。从陕北梁家河到河北正定,再到福建、浙江等习近平地方领导工作实践时期,是该思想形成确立的准备期或萌发期。  相似文献   

17.
"三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高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让人信服;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让人信服。从结构体系看,马克思主义是"内在完备"、"顶天立地"的彻底的科学理论;从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是"顶天立地"、"动态开放"的彻底的科学理论;从产生和发展过程看,马克思主义是"通古论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彻底的科学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值得党和人民自信的科学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三个自信"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是"三个自信"的根源和基础,"三个自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的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18.
面对当前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现实境遇,探索导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主动顺应教学环境变化、遵循教学理念指引、回应大学生认知期待所作出的合理选择。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创设智慧课堂教学环境,着力培养包含知、情、意、行在内的深度学习核心素养,是这一模式融入思政课的主要教学逻辑。基于此,结合近年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改革的探索和思考,尝试从学理阐释、逻辑演绎、情感激发和信念生成等方面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强调以立足教学需求、优化资源整合、深化师生互动作为这一模式和思政课实现有机协同的维度和限度,从而推动思政课信息化实现从融合应用迈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遵循,是党和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正确道路,我们要树立坚定的道路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勇向前。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青年的主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重要教育对象,高校需要认清理论自信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正视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挑战,通过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关注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优化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