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依据、价值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是坚持和完善新时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举措,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国家学说的必然要求,是对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创设的经验总结,是全新历史方位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创新成果.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不仅有助于系统阐明党的全面领导概念的科学内涵,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型政党的政治定位,而且有助于推动新时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更加科学完备,巩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立足新时代国家治理全局,要通过维护制度权威、完善法律法规、注重宣传阐释、凝聚价值共识、增强制度供给等路径,不断提升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效能.  相似文献   

2.
人的思想是指导行为的根本基础,而政党的思想不仅代表了信仰取向,也是其当下和未来执政的根基。从建党至今,中国共产党一直以重视思想建设著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信仰建设基础,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的思想目标。党的思想建设是动态的过程,它必须保证中国共产党及其成员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对于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的坚守坚持,这是党加强思想建设之后的成果,也是一个政党能长期屹立不倒,团结和带领其他政党及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上半年提出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旨在提醒全党同志,不要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建设是我们党特有的政治优势与基本经验,是党的先进性建设题中之义和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带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重大战略课题。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精神建设理论,将"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和"党的精神建设"列为两个新的学术范畴,并把"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列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一门党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来研究,从新视野的角度探析党的精神建设是党建学科建设的重大课题;从新理念的角度,阐明了党的精神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作用的角度,明确了党的精神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主宰。  相似文献   

4.
作为追求民主和践行民主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在对国家政治方向的把握和推动国家政治生活的运行中,既能制定民主政治制度和规则又能带头遵守实行民主政治制度的政治行为;既能实现"内部"民主又能实现"对外"民主,才会产生"党的民主有主动地向人民民主转移的趋势,人民民主有按照党的民主所昭示的民主精神和原则以及其领导制定的民主政治制度的方向积极发展"的要求.十七大报告也正是一方面强调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一方面又强调二者要同步进行,说明其中的难题和风险已经被注意到了.党的民主,要求的是建设一个民主的党.而民主的党,其内部是充满民主与和谐的,其外部功能的履行也必须是按照民主政治的要求民主执政,建设和保护国家的民主,大力发展人民民主.这样,党的民  相似文献   

5.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时候,回顾20世纪中国政党制度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20世纪政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必须尊重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2)中国20世纪有过多党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适合中国国情,又顺应政党制度发展的趋势;(3)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才能使党永远得到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十个坚持"的首要经验,彰显了"坚持党的领导"的时代价值.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色,具有独特的政治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诠释了坚持党的领导的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印证了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必然性,政党中心主义分析视角提供了...  相似文献   

7.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伟大而生动的实践深刻揭示和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独特的优势。从根本性质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中国式现代化始终高扬人民主体的价值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本质要求来看,党的政治领导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可靠保证,党的思想引领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指引,党的战略谋划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党的群众组织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党的社会号召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优势。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充分发挥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独特优势,关键是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领导,确保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如期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8.
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决定的,是由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决定的。党的先进性,不仅表现在其理论品质和理论创新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党的实践能力和实际作用上。新时期,保持和发挥党的先进性,需要理顺党内关系、党群关系和党政关系,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相似文献   

9.
在领导中国人民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自身形象塑造问题,党的形象塑造呈现了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党在百年形象塑造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主要包括:必须在思想上明确政党形象塑造的价值意义,把政党形象塑造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这是政党形象塑造的逻辑前提;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本色,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政党形象塑造的价值指向;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这是政党形象塑造的核心要求;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宣传媒介,不断提升政党宣传的能力和水平,这是政党形象塑造的关键环节;必须勇于自我革命,在从严治党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这是政党形象塑造的基本路径;必须建立健全党的建设制度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法治型执政党,这是政党形象塑造的根本保障.当前,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引导广大党员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自觉维护党的光辉形象,这是党的形象塑造的时代要求,也是我们探讨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得出的一个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充满苦难与辉煌的历史表明: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成就了党的最终胜利.而民众对政党的信任来自政党在价值目标、制度效能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表现,根源于政党全心全意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今天,中国共产党的角色已经从领导党向执政党转变,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必须坚持党的历史经验,提高新形势下的政党信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政党。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的先进性 ,它是贯彻“三个代表”的核心。在党具有先进性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同时应当看到 ,党的先进性是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它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随着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 ,我们对党的先进性问题的认识也应当与时俱进 ,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2.
洪汛 《东南学术》2023,(1):10-21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杰出代表,中国共产党自创立肇始,便在不断反思和总结中深化对自身发展历史的认识。其中,经由视路线斗争为党的历史主线过渡到从多维视角来总结和评价党的历史,最终归结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中国共产党以正确认识与科学总结彰显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把握,而这些正是一个百年大党能够得以自强不息、永葆生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密码”。  相似文献   

13.
从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一直到今天,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理论同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实践不断结合的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分别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和实践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对自身历史的研究,善于总结自身经验教训,并从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作风,也是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法宝。《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记载的党的29年的历史,用大量翔实的史料和准确的判断回答了人们的议论和疑惑。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中的历史必然性;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这也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对研究党史和总结历史经验的郑重态度和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团结是马列主义政党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关系到党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党的团结是党在马克思主义原则基础上形成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一致,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动上的一致.党的团结意识、团结过程和团结状态内在统一于党的团结.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维护和加强党的团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是推进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长期合作,是在伟大的人民革命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都曾经同中国共产党一道,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共同奋斗,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发展,这种合作关系逐渐形成为具有中特色的新型政党体制,即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格局的形成过程的考察,就这种新型政党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政治形态中,国家、政党和社会作为主体要素,三者之间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有机化互动状态,孕育了有机政治的生命力。在中国的政治结构中,国家、政党和社会之间的有机互动状态,成为推动中国政治形态走向成熟的标志。然而,要实现中国政治的全面转型与长期发展,政党这一主体要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于是,无论是推动国家现代化,还是创造新社会,都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促成中国政治形态有机化的关键。由此,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形成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实际上是通过共同的历史记忆,展现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和执政主体,在推动自身建设、构建国家发展战略和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的能力。这一过程,既还原了中国政治的有机体结构,又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提供了依据和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本身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完善政党自身建设的有机化,提升了领导力;构建现代化国家的发展体系和成长战略,提升了国家治理力;复原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提升了群众组织力。这三股力量有机地汇聚到一起,便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滋养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关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基本思想 ,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革命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正确而妥善地处理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内容和方法 ,并把它集中地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它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成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克敌制胜的法宝。几…  相似文献   

19.
党的历史方位变化与党的角色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南平 《中州学刊》2004,2(1):55-57
工人阶级政党,必须自觉地科学地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更好地发挥党的角色功能,并自觉地实现党的角色的适时转换.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战功并出色地发挥了革命党的角色功能;建设时期,在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辛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日益成为比较成熟的、大有作为的执政党.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16,(9):72-76
政党法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关键之举和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政党法治建设的历史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政党法治建设阶段;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法治建设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政党法治建设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包括:在思想认识上明确政党法治建设的战略地位是前提条件,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政党法规制度体系是核心要求,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关键环节,真正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是根本保障,在全社会范围内努力培育与建设法治文化是重要条件支撑。在全面依法治国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马克思主义"法治型"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政党法治建设的时代要求,也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政党法治建设历史发展问题得出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