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文章以永靖傩舞戏为例,指出当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永靖七月跳会中的傩舞戏是我省保存较好的古代傩舞戏之一,但对它负载的深层文化符号意蕴研究还很薄弱,这直接影响了它的广泛传播和认同。本文通过对其表演形态、剧目名称、傩与傀儡戏的关系等几方面的论证,说明永靖傩舞是古代肉傀儡之伎艺遗踪。这一结论对重新估量永靖傩舞戏的价值及其获得全国性的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傩舞简论     
我国远古的一种以禳除疫鬼为内容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后世沿袭,称之为傩.傩之初始已经具有了综合性的品格,其中包含着原始歌舞等原始艺术成分.至今,在我国一些省区民间的傩活动里,还传承着源远流长的傩舞,象贵州、江西、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傩舞就十分丰富多彩.它是远古傩舞的遗存和延伸,有很珍贵的研究价值. 1 傩舞起于原始社会末期,是原始舞蹈的一个方向的发展.原始舞蹈是在原始社会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随着原始初民劳动、思维、言语的渐进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原始舞蹈固然有一定节奏和一系列的身体动作姿态,并联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但它在内容、结构  相似文献   

3.
马鞍山塘西傩舞起源于安徽池州,其表演内容与形式都有着较强的地域文化的仪式感,无论是服装的结构、色彩还是傩面具的图案、造型都有着强烈的装饰性、寓意性、审美性的特点,有着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成为马鞍山地方的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是当地人的一种集体记忆,深受人们喜爱,在马鞍山银塘地区广为流传,已成为本地的一项重要的民间民俗活动。沿袭经年、保持不变的塘西傩舞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日益受到马鞍山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遗产项目,先后投入资助资金十几万元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成立了银塘镇“塘西傩舞”研究会,开展对“塘西傩舞”的研究工作,塘西傩舞表演队不断开展丰富的表演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建立了较好的传承体系,绽放出璀璨的光彩。  相似文献   

4.
临川傩舞之神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傩舞在临川区域传承了几千年,始终保存着一整套“起傩”、“演傩”、“搜傩”、“圆傩”的宗教仪式,是对古代傩祭的继承和发展。临川傩具有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类别、粗犷刚劲古朴神秘的武文化特色、有违一般运动规律的动力特征、质朴奇异的傩面具艺术、戏剧化的表演及震人心魄的乐曲伴奏等特征,同时又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文字产生后,我国就有关于傩的记载。傩舞广泛流传于农耕文化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是传统文化中独具一格的复合文化体——集多元宗教、祭祀仪式、民俗、音乐、舞蹈和面具艺术于一身。江西南丰傩舞由此传承数千年并相沿成习,遗存了大量的上古文化信息,是不可多得的民间传统艺术珍品。从南丰本土文化的角度,重点分析南丰传傩时间最长、宗教文化最盛以及与戏曲艺术有着不解之缘的典型村落是广大学者们正确认识南丰傩舞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民间宗教仪式,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性质的原始文化。江西南丰傩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传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其舞姿动作粗犷、古朴有致,以面具为特殊化妆手段,融合了民俗、宗教、雕塑、彩绘、舞蹈等多方面内容,是艺术工作者研究古傩舞的活化石。江西南丰县因出色的傩舞艺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相似文献   

7.
吴燕  冯霞 《学术探索》2013,(12):130-133
对瑶族“打猎舞”的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不仅体现在挖掘打猎舞的良好健身、娱乐和教化价值方面,而且还具有提倡狩猎精神、传承优秀品质、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良好素材的作用;还表现在传承民族文化、强化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就促进其发展的方式上,提出了:加强立法,加大宣传;将传承价值取向从经济建设向文化、体育建设方面扩展及完善;开发校本课程,将瑶族打猎舞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课程等思考。  相似文献   

8.
万载傩舞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傩舞是江西最富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本文就万载傩舞形成,发展及其演变加以考证,同时介绍了万载傩舞的主要活动及其配乐。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8,(12):241-246
傩舞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现象,不仅具有传统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具有健身的功能。挖掘江西傩舞文化的当代价值,不仅可以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可以推动傩舞走向全民健身。此外,傩舞文化还具有民俗体育文化与文化旅游价值,进一步挖掘傩舞文化,对于促进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傩舞的原生态艺术特色——以江西南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南丰傩舞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本文对传统南丰傩舞舞蹈动作的特点、服饰的艺术特色、音乐的风格、形式、种类及南丰傩舞面具形成的渊源和规律进行整理和分析,阐述南丰傩舞鲜明地方风格和独特神韵特色的同时所表现出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1.
傩舞与赣傩     
傩舞,为古人驱除疫病的禳祭。原是一种模拟人兽角斗的舞蹈,后演变为禳鬼,驱疫的仪礼舞。《论语·乡党》《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均有记载。周代宫廷中,每逢岁除,辄行傩舞,由方相氏主持。斯时,“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难(傩),以索室驱疫”。至汉代,宫延与民间均有傩舞。宫廷傩舞规模盛大,有“方相舞”、“十二神舞”等名目。在腊月前一天,选10岁以上、12岁以下的中黄门子弟120人为“倔子”,  相似文献   

12.
<正>南丰傩舞(俗称"跳傩")作为中国傩舞艺术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其在历史、艺术、文化等方面有着无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据《金砂余氏傩神辨记》记载,南丰傩舞的最早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后又历经唐、宋、元、明、清,至今仍旧盛行不衰,所以,"赣傩(以南丰为代表)文化在历经千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闽、台傩文化之两种事象 :傩之游戏与傩舞 ,并论述 :傩之游戏和傩舞也是庄严的驱鬼仪式 ,其营造和渲染热闹气氛的手段与所营造和渲染的热闹气氛 ,亦是出于驱傩的考量。  相似文献   

14.
巴蜀傩戏中的少数民族神祗李绍明傩,原系我国古代腊月举行的一种驱逐疫鬼的仪式,源于巫术。如《吕氏春秋·季冬》说:“命有司祭大傩。”高诱注称:“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古代举行大傩仪式时,要跳一种舞蹈,谓之傩舞,舞...  相似文献   

15.
江西南丰傩舞因其表演形态而出名,其身体动作无不由一个符号总体组成。通过南丰傩舞中表演者的面部表情、手势和声音三种运动符号的分析表明,傩舞中表演者的一招一式都具有强大的意指功能,蕴涵着丰富的艺术、神话和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6.
广西东兰铜鼓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璀璨之星,其传承保护可以助推乡村经济发展,提高乡村文明程度,促进乡村和谐安定,提升乡村生活水平,对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东兰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多重困难,应当通过转变发展观念,树牢铜鼓文化传承保护意识;完善基础设施,加大铜鼓文化村落建设力度;动员各方力量,凝聚铜鼓文化传承保护合力;落实必要投入,增强铜鼓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出台专门政策,提升铜鼓文化吸引力知名度等路径,多措并举传承保护,促进民族地区乡村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湛江傩舞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与祭祀礼仪。湛江傩舞、傩戏、傩面具等均涉及到舞蹈、音乐、美术、艺术设计等交叉学科领域,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基于粤西乡间的丰富艺术调研,试从湛江傩服饰视角,探析湛江傩服饰的艺术特征、制作工艺及颜色,并做出客观评述。  相似文献   

18.
傅丽 《江西社会科学》2005,(12):134-138
在21世纪全球越来越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文化背景下,在我国各民族社会走向现代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赣南客家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也备受关注.中村傩舞是赣南客家原生态文化的活化石,文章通过对它的分析来探讨赣南客家原生态文化的特性及其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辰州傩文化艺术是湘西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古俗,三百年前就已经相当盛行,称为辰州傩,又称土家傩.辰州傩渊于荆楚,辐射于巴蜀吴越秦等地,曾一度影响中原.辰州傩是一种介于湘西古老的原始戏剧(以毛古斯为代表)与现代戏曲之间的原始戏剧形态,也是一种有着浓厚宗教色彩的地方戏剧,是戏剧进化时期遗存下来的“活化石”.辰州傩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性,并具有极其厚重的艺术品格.五溪文化中的这种古俗,至今在湘西门户沅陵县境内的七甲坪乡犹存.辰州傩戏于2006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笔者拟从文化生态视野对沅陵辰州傩的传承与发展加以论述,以便这门古老的傩文化艺术能顺应社会的发展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保护区面积逐年加大,但是,政府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加大政府对自然保护的重视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投资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新型的投资渠道,保障自然保护区的经费投入,这样才能发展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