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鲁芳 《中州学刊》2023,(6):120-126
人工智能时代日常生活伦理治理面临新的难题:人工智能对日常生活的深度控制以及人对人工智能的过度依赖使人的自由受到遏制,人愈加成为片面发展的人;日常生活组织化程度降低挑战集体主义的日常生活根基,日常活动的人工智能化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日常联系,使伦理治理价值导向难度增大;由于日常生活伦理关系走向消隐,日常生活伦理治理对象呈现出复杂隐蔽的特征;由于在人工智能会不会产生自由意志、人工智能执行的是谁的自由意志等问题上存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由人工智能活动所带来的道德责任归属难以确定。加强人工智能时代日常生活的伦理治理,需要规范人工智能的价值遵循,构建共同的组织化的日常生活,强化日常生活主体的道德自觉,构建有效的日常生活伦理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论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的和谐相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德伦理和规范伦理是当代道德哲学中最典型的两种伦理形态,它们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问题意识不同,对道德认知和动机的看法不同,在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方式上也观点相异。但是,本质上说,两种伦理探讨方式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它们表达了良好道德秩序建构和传承所需要的相辅相成的两条思路,当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和教化必须使二者和谐相融,使两种教育方式相互支持、相互融通。  相似文献   

3.
传统唯伦理性日常思维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这是由儒家伦理规范对中国传统日常思维模式的双重影响所决定的。唯伦理性日常思维本身虽有其积极因素,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因此,应在批判反思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4.
我国当代公共行政的伦理规范可以概括为"忠、信、廉、正、实、勤、勇、民主"八个方面。忠:忠于人民、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政府、忠于职守;信:言行一致、遵守承诺、相互信任;廉:廉洁从政;勤:勤于政务;实:求真务实;正:品行端正、处事公正、作风正派、形象周正;勇:勇于牺牲、勇于创新、勇于斗争、勇于改错;民主:平等相待、广纳群言、团结协作、集体决策。  相似文献   

5.
现代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科技进步给世界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 ,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生态失衡等各种问题随之而来 ,同时也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为此 ,作为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和科技知识最主要的载体———科学共同体 ,有责任、有义务树立坚定的“科技良心”和职业伦理道德 ,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尽职尽责 ,使科技文明为人类创造繁荣的同时 ,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市场经济与伦理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提出和谐社会,西方回归公民社会,都在追求理想社会,而这种追求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伦理道德是与市场经济关系最密切的社会意识领域。在西方,对市场经济的批判性道德评价,促进了使其回归公民社会的趋势。在中国,道德对市场经济在顺应中规范,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公共服务伦理规范与党风廉政建设是加强政府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的一项重要工作.公共服务伦理规范与党风廉政建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党风廉政建设的各种纪律、条例、规定,是制定公共服务伦理规范的基础;公共服务伦理规范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8.
承诺制,是一种非法律意义上的社会行为责任的承诺保证制度,属于非强制性的、社会道德伦理规范性质的社会约束机制。在当前我国大力推广实施“承诺制”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对承诺制的适用范围、内容及形式进行必要的规范。同时,为保证“承诺制”能够切实落于实处,真正体现出承诺制的双重社会性质,还必须确立其相应的社会经济伦理原则和加强对承诺者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人工智能技术悄然拉开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幕,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但该项技术的法律规制和标准规范建设尚不完善,引发了全球对于人工智能伦理原则与规范体系的探索与思考,各国学(协)会相继发布了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或政策文件。本研究全面分析和梳理当前认可度较高的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核心框架,旨在为各国制定和完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提供参考。[方法/过程]运用网络调研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在综合考虑影响力、国别和可获取性等因素的基础上,选取近年各国学(协)会已发布的有关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权威政策文件,提炼出其中涉及的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核心框架和主要内容。[结果/结论]人工智能领域主要包括:造福原则、责任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安全原则、尊重人的自主性原则、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原则、透明性原则和可靠性原则等8项人工智能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0.
高洋  孟维巍 《理论界》2012,(7):193-196
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建设是企业健康发展中的必要环节,具有较强的理论构建和现实指导价值,而与之相关的伦理规范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有着直接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规范应包括以人为本、集体主义、公平、诚信、和谐,这五种伦理规范互为支撑,构成有机的伦理规范整体,进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历来注重对执政道德的研究。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处理五种基本的伦理关系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传统五常中蕴涵着丰富的执政道德思想,因此,今天十分有必要对这些思想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生活化是马克思主义内在本质体现,同时也是当下现实的社会、文化生活急剧变化的趋势使然及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形势下,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活化要通过强化问题意识、实现话语转换并在此基础上转变大众认知模式,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进入大众的头脑,指导大众的日常生活实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伪命题,真正存在并值得讨论的是"日常生活非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究其实质,只是一种审美与艺术的自我放逐。它以逃向日常生活的方式重返日常生活,不但没有解决美学所面对的虚无主义的内在焦虑,反而加剧了这一焦虑。"日常生活审美化"体现的是期望掩饰虚无灵魂的努力,误以"拟象化"为"审美化",而且在反对"唯美为尊"的同时,也反对"以美为宗",最终使得美学研究陷入困局。要走出这一美学困局,则必须重构日常生活,重构审美与艺术,以审美与艺术作为日常生活的救赎。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既是权力秩序的基础,又是它的控制对象。其中,欲望身体、合作关系与生活仪式三者的内在关系更是现代权力所要渗透和操控的日常生活内容。现实微观权力秩序的重建,应当从法治与民主两个方面去恢复日常生活的自主性和批判性,提高人们的现代性反思能力。  相似文献   

15.
论生命共同体中的伦理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正义是生态伦理学中较晚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和研究视角,它主要关注人类社会内部如何实现环境权益和环境责任的社会公正问题。但环境正义没有对人类生命与非人类生命生存的生态正义问题予以特别关注,因而需要从生命共同体的整体视野深究伦理正义。人类对自身的环境正义和对非人类生命的生态正义需要加以有效地调解,其调解的基础规则就是作为公平的正义与作为共生的正义。  相似文献   

16.
梁平 《北方论丛》2010,(2):50-53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所引发的生活的艺术化形态。但它要求的不是艺术的内蕴,而是艺术的形式,因此,导致了文学作品的物质化、平面化和猎奇化倾向。这样的文学作品缺乏对日常生活的穿越和提升,缺乏对文学内部机制的深刻把握,也缺乏对文学超越品格的追求。文学形象是内视形象,是人们确立自己心灵存在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重庆市民的日常生活被打上深深的战争烙印。跑警报是战争场景下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年的战争使市民的生活日渐艰难。战争引发的人口内迁促进了重庆市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的变化。抗战时期重庆市民仍然延续了原有的一些生活方式,其日常生活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1990年代日常生活叙事浪潮勃兴的社会文化原因主要有:在社会条件方面,市场经济的实施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文化条件方面,在日常生活中生长出具有现代特征的市民伦理因子;在文学条件方面,市民阶层产生了审美诉求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9.
当前学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上的误区主要是脱离文本的任意曲解和执着于片面深刻的自圆其说,造成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解上存在一系列错误。马克思主义文献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思维借鉴作用。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讨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主要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从日常生活出发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日常生活维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符合人的解放理论的运思路径。日常生活成为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理维度。  相似文献   

20.
两汉乡民与市相联系,更多是为了换取交纳赋税所需要的货币,其向市投放产品的时间和数量,主要是取决于自身的需要以及粮食生产的丰歉程度。社会稳定时,其与市联系较少,社会动荡时则联系较多。经济发达地区乡民与市的联系较多,经济落后地区乡民与市联系则较少。市对两汉乡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自给自足的生活状况,交换行为的产生,仅是乡民日常生活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