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任俊华、李佳森、任彝彤在《湖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撰文认为,"世界之问"的提出,既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大势、把握时代潮流的世界眼光;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关心世界前途与命运的担当精神和政治勇气.同时,中国为回答"世界之问"提供了"中国答案"."中国答案"是包括一系列中国倡议和行动在内的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自身发展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所提出的"中国答案"的理念形态,是总体性的战略方案.我们应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不同文明间的求同存异,这将使人类文明和谐永续发展成为可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满了对时间的战略思考和战略布局,这就需要我们有坚定的战略定力,培养战略眼光,锻炼战略思维,用历史和未来的眼光去体会其内涵,并在实践中感受"中国答案"的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2.
从哲学上讲,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忘初心和牢记使命,就是在不忘本源、不忘本然、不忘本性的基础上牢记使命,就是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初心"和"使命",它体现了实践观维度、历史观维度和方法论维度的统一.初心决定了我们的使命不仅是"解释世界"还要"改造世界".初心决定了我们的使命不仅是改造我们所在国家的命运,还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和担当.  相似文献   

3.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思想根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峥嵘岁月中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这是我们党的精神之源和精神之基,其精神内涵丰富而深刻."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深度,"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高度,"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积淀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厚度,"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中国...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论断提纲掣领、意义重大,是我们观察当代国际问题的重要依据.习近平的这一论断有其深刻的生成逻辑,其基本内涵包括当今世界的经济之变、政治之变以及各种传统与非传统性安全问题,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方法论依据.要正确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激发内生动力,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5.
“中国之治”的发展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过程,也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还是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国之治”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在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中生发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中国之治”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启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物质基础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核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基石是充分激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关键是不断彰显制度优势和提高治理效能,基本要求是“五大文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治理”是中国历史上的固有词汇,大体指管理国家政务的方式方法,并非为西方学术界所发明,中国学术界在理解与使用西方“治理”概念时需谨慎辨别其中的政治底色。理解“中国之治”,须从中国共产党自身特质和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扎根中国本土实践和原生概念,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的演变与具体实践,从而理解实现“中国之治”的关键在于形成“中国之制”,核心是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两个确立”作为新时代重大政治成果,镶嵌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性制度安排之中,必将有力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向来注重历史的资政功能,为引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相继提出革命史观、“两大历史任务”说、“民族复兴”说。百年党史《决议》基于这些已有的理解,建构起新的党史解释体系,这标志着新文明史观的基本形成。新文明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进程逐步加快,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开始显现之现实,立足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接连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验,阐发历史活动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引领史学研究关注现实、面向未来、关心民族和人类命运的史观。新文明史观分析单元的开放性、重视历史主体的自主性、勾连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贯通性、历史解释的包容性,展示了融汇革命史学、现代化史学和后现代史学之潜质与可能。  相似文献   

8.
读过刚刚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9月版),颇为兴奋,感触良多。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历史,就是一部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并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6,(1):15-23
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不同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为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奋斗的历史,就是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的历史。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0.
创造与贡献:世界体系视域中的"中国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道路"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本质上是现代世界体系运行至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中国道路"的主题是近代以来人类文明的基本脉络--现代化,而其成功却在于努力处理好与世界体系的关系:充分肯定与彰显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对当代中国的意义,选择并确立有利于"更快、更好"实现现代化的价值原则与各项制度,积极融入世界体系并努力成为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国道路"在实践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也从物质能力、思想观念以及制度体制等方面,为世界体系的运行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把中国乡村看成是"问题乡村"是支撑着一批中国乡村研究的学者从事研究的一种范式.原子化、宗族以及村落政治是这些乡村研究者最为集中关注的主题,他们急切地想通过实地的调查来寻求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由于对人类学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误解进一步导致了只有乡村观察的资料和数据的堆积,而没有对中国乡村理解层次上的提升.中国乡村的研究者可以重新摆正自己作为理解者的位置,从整体性以及文化理解的厚度上去实现中国乡村研究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模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模式"是当代世界发展模式多样性中的重要一种,它产生于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社会转型中国家,是一种将中国实际与具体实践紧密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的发展模武,必然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发展模式的独特性和优越性.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不断丰富中国模武的内容、创新其形式,使"中国模式"不断完善、不断巩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重新崛起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新的“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壮大会对亚洲的稳定以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形成挑战。我们在研究中国重新崛起现象的基础上,回应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从中国的历史记录和当今的表现,均找不到足以支持“中国威胁论”成立的基础。追求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和平,树立“绿色GDP”观念,内建“和谐社会”,外构“和谐世界”是中国重新崛起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验"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西方学者和国内学界都在关注"中国经验",可是对于"中国经验"的性质和内涵的认识却是模糊的.完全照搬西方概念来分析"中国经验"的研究方法必然导致对"中国经验"的片面理解和误解."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话语权.发展中的"中国经验"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5.
支撑"中国模式"之经济科学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我们不仅要深入探析"中国模式"之经济科学的内在规律,而且要准确把握它的方法论,善于在研究中实现创新.同时,我们还要倡导中国"实派经济学"的风格和气派,剔除膜拜美欧、贩卖洋货的不良风气,让"中国模式"之经济科学实现时代化、大众化,推进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6.
国内集群研究述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集群研究在国外始于 2 0世纪 90年代初 ,是对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延伸和拓展 ,在我国则到 90年代末才兴起。本文对集群的一些基本理论作简要综述 ,并提出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法律意义上的近代"中国"人身份的确定经历从依照传统的"习惯法"、参照西方成例和按照近代意义上的"国籍法",这样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大清国籍条例》颁行具有加强华侨的"中国"认同和维护清政府国内统治合法性的双重目的。"国籍法"确立血统主义原则,显然是受到当时"大民族"主义的影响,体现出晚清政府在大一统近代转型中对于"中国"观念的重塑。  相似文献   

18.
一、博士论文摘要 新经济源自美国,对"新经济"现象的认识和把握,中国自不等同于美国.近两年来,美国新经济热及全球,但对于"新经济"研究,仍有不少歧义.大家各自表述共性化的见解,而走出"美国阴影",拟从中国角度正视"新经济",就显得很有必要.从这一基点出发,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围绕"中国发展新经济"这一中心主题展开探讨,有概念比较,有理论解析,有对策探索,有实际运用,从理论到实践联为一体.  相似文献   

19.
"冲击-反应论"与马克思的中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亚雄 《江汉论坛》2003,1(9):52-55
本文在梳理"冲击-反应论"源流的基础上,对质疑该论的各种观点进行评析,认为"冲击-反应论"既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东方社会理论的逻辑结果,也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具体实际.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走什么样的的发展道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中国模式"正是诸多模式中的一种,反映了我国在发展中的探索历史,是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总结,其实质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