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维系其生存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其价值判断是处理国民与国家关系方面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原则.对爱国主义的价值判断可以从民族性、人民性、正义性、历史性四个维度进行考察.爱国主义价值判断的四个维度在理论层面上表现为:民族维度是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人民维度是人民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正义维度是正义原则与国家利益的统一;历史维度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人的现代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把人的现代化任务推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人的现代化,从基本特征看是人的现代意识的提高,是人的丰体意识的提升,是整体的人和人的整体的进步,是人自身发展的过程;其基本要素包括开放、竞争、进步、创新、技能、语言和多元的文化、人文素质等;其基本内容,体现为科学意识与创新精神、竞争意识与效率追求、开放意识与世界理念、法治意识与和谐取向;其实现条件是经济基础的大幅提高,人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志的觉醒.人和社会的相瓦适应,文化心理素质随着现代化发展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3.
莫言是当代先锋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天马行空"的创作风格征服了读者与文坛.而<红高粱家族>是使其获得成功并奠定其创作风格的重要作品.<红高粱家族>体现出莫言对于传统军事题材小说的超越.作品在伦理道德、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方面作出了突破,表达了对于生命力的呼唤这一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4.
许开轶 《社会科学》2008,1(2):71-80
东亚威权政治的形成背景十分复杂,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国际环境等原因.深受集权主义的专制传统和殖民主义的政治遗产的影响是其历史渊源;经济基础的极端落后和"追赶"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其经济诱因;民主体制政治要件的残缺和民主政治尝试失败的教训是其直接动因;社会力量的孱弱和"庇护制"社会关系的存在是其社会条件;东方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胶合是其文化基础;而冷战对峙和意识形态斗争则是其形成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5.
梁清标的经历、思想使得其词作总体呈现出一种典雅的风格,可以称之为"大夫词".<棠村词>最能体现其典雅风格的一部分.收集鉴赏名画是梁清标闲适生活的重要内容,他的题画词是表现独到眼光与细腻情感的良好题材.  相似文献   

6.
个人、社群与社会同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存在.对个人而言,社群与社会是其生活的必要和必需;对社群与社会而言,个人是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可见,个人、社群和社会三者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关系状态中.在词源学考察和辨析基础上,以关系思维的方法论为视角,在两维层面上,三者的关系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在三维层面上,三者的关系表现为个人、社群与社会之间互动.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民间创业与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和解决就业问题相互交织,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就业基本形式,这是讨论创业环境的前提.因此,优化创业环境的内在规定表现为其本质是营造发展民间投资创业的条件和氛围;其目的是使人民群众成为创业的主体;其核心是完善发展小企业的各项制度;其关键是政府的职能转变.优化南京市的创业环境,需要深刻理解创业环境的内在要求,从南京实际出发,培育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出让老百姓想创业、能创业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8.
傅汝仁 《东岳论丛》2007,28(4):180-185
文化强省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概念,内涵非常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具有比较发达的文化生产力;二是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三是文化对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其标志主要表现为:1.公民素质较高;2.文化服务体系健全;3.文化事业繁荣;4.文化产业发达;5.文化创新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9.
李伟权 《理论界》2004,(6):238-239
韦应物诗歌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气貌高古、清雅闲淡的诗风,是其开宗立派的根本,而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与发展,是这种诗风形成的直接原因.韦诗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单纯模仿阶段、旧貌现新颜阶段、另创新意阶段.  相似文献   

10.
建筑工程生态是社会生态的一个学科交叉性应用实践系统.其理论与技术的焦点在于以科学概念的“生态”为逻辑起点,研究其物质、能量、信息流状态,并严格地与“字面直观”定语化使用的“生态”相区别;重点在建筑工程生态主体的多层解析及其利益协调;难点则是综合地使用经济、法制、行政、技术、道德以及人事的相关措施,切实地促进和实现其良性运行与和谐.  相似文献   

11.
日本侵占与统治南京的近8年期间,是南京帮会、教门活动的一个高峰,也是其作恶最多的一个时期.本文以首次披露与利用多种档案文件与其他史料为基础,系统论述了日伪时期南京各帮会、教门的组织与活动情况;分析了日伪当局利用青、红帮的差别与矛盾,分别驾驭与利用,为其侵华战争与殖民主义统治服务的险恶用心;而抗日地下组织派遣人员对各帮会教门进行的分化瓦解工作,则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抗战时期,南京地区的帮会、教门组织及其活动出现十分复杂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这三条标准在他所译的陶渊明名篇<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来解读其英译<归去来兮辞>,认为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理念是学术研究的灵魂,没有理念缺位的学术研究;阶级理念是一个全局性的范畴,其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阶级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相应地,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当代社会阶级状况和思想倾向依然有其合理性;历史是有规律的,规律必然有阶段性或时段性;阶级、规律与价值判断有着直接的关系.研究思想史不能回避理念、阶级、规律、价值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中国化走过了不同的历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进路和逻辑.其历史进程是:毛泽东思想指导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在中国确立和建构,注重法的阶级性与人民性;邓小平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的发展与转型,注重法的物质制约性、阶级性与社会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突出人民利益性;科学发展观指导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进一步发展与创新,建立人本法律观.其理论进路为:在坚持中发展和创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由注重法的阶级性转向注重法的社会性;法的终极追求回归人性又超越人性.其理论逻辑为:逻辑起点和终点是人;逻辑展开是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利益;逻辑结构包括根源本质、功能本质和目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左丘明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为解孔子<春秋>而作<左传>.从天道观、政治观、人生观、历史观分析左丘明的思想,发现其思想与孔子思想有显著的一致性.这与二人为同受鲁文化影响,二人同好恶及<左传>的写作动机都有很大的关系.左丘明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大儒,他在儒学史上的地位应当予以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6.
孙卫国 《河北学刊》2004,24(1):77-83
美国史学家迈克尔@罗杰斯在<苻坚载记正史的一个案例>中,运用后现代的分析方法,对<晋书>中的<苻坚载记>进行了系统的解构.指出其叙述的并非前秦的真实历史,而是运用了神话、想像与虚构的手法,折射了唐太宗时期的历史与隋炀帝时期的历史;进而否定淝水之战为真实的历史,把它看成是初唐史家们用事实与想像混合而编成的一个虚构的故事.本文在介绍罗杰斯论文方法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了质疑与批评,指出其论史方法虽新颖,但其结论却是荒诞不经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邓晓芒批评牟宗三在<会通>中误读了康德,这一批评是正确的.牟宗三没有恰当区分先验与超验、经验性与经验.其误读之源在于误解与误译.他的误读对康德哲学是致命的.先验观念论是康德哲学的基本立场.在批判哲学的背景下,这一立场同时意味着经验性实在论.康德提出先验观念论的目的是要面对休谟去捍卫经验的实在.  相似文献   

18.
英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乔治·爱略特在女性历史上取得了无人可比成就,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因其观点及创作主题,特别是其女性主义主题,其生前身后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这使得爱略特在西方文艺评论界的地位相当令人困惑.本文旨在澄清一些爱略特与许多女性读者之间的误解及其女性主义观在其代表作<米德尔马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类异体字是由两个不同的字合并而成的,这就是合成异体字.合成异体字可以分为同音合成异体字和异音合成异体字两种类型.字形相近、词义近似、词性相同,是形成合成异体字的主要原因.<现代汉语词典>在正字和异体字的取舍中采用的方法有三一是所取之字的声旁要与正字的读音近同;二是所取之字的偏旁要与正字所表达的义项相合;三是所取之字原来所用的义项能与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相合.对于读音不同的合成异体字,其字音的选择和淘汰,不以正字为标准,而由所用词义与语音的历史联系所决定.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动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阶层、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重大变化为其提供了强大动因;外部环境变迁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它的进程;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改革与建设始终是其主要"带动"力.我们应当更积极、主动、自觉地运用这四个方面因素.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