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元明交替之时正是朝鲜半岛高丽向朝鲜王朝过渡之际。此间中国向朝鲜半岛的移民,体现了中朝双方的利益之争与封贡关系的重构。移民历程分为三个时期:元朝—高丽封贡体制时期,元朝—高丽封贡体制破坏、元明交替时期,明朝—朝鲜封贡体制时期。每一时期移民的原因、类型、进程都极具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历史影响。红巾军进入朝鲜半岛在客观上削弱了元朝对高丽的控制;女真族部落进入高丽,最终促使李成桂势力崛起与朝鲜王朝建立;移民促进了中国与朝鲜半岛的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改变了元朝穷兵黩武的军事侵略政策,颁布政令,以朝鲜周边十几个国家为不征之国,主张和平外交,从而奠定了明朝二百七十多年相对友好的对外关系.高丽王朝的政治家郑梦周,从最初担任高丽使团书状官,到先后多次任正使,十几年来多次拜见明太祖朱元璋,其外交政绩有:促使明朝政府免除高丽王朝五年的岁贡,请求明朝允许高丽穿着其官服和便服式样,使高丽王朝换服易裳等.在明太祖朱元璋与高丽使节郑梦周十多年的外交活动中,朱元璋起初对高丽使节产生怀疑,到对郑梦周等高丽使节的逐步了解,后建立起稳定的信任关系,是郑梦周外交活动成功的最好注解.  相似文献   

3.
朱子学由中国元代时的高丽人安珦、白颐正、权溥等人传入朝鲜高丽王朝。经过李齐贤、李穀、李穑、郑梦周等人的演绎与阐发,朱子学在朝鲜半岛得到了很大发展。其中,李穑在"气化"和"修养"等方面阐释与发展了朱子学;郑梦周则主要是在性理学方面继承与发展了朱子学。其后的郑道传、权近等人为朱子学在朝鲜半岛的深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大明律》传入朝鲜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明律》传入朝鲜的时间 ,尚无明确的记录可循 ,但据《高丽史》记载 ,《大明律》系于高丽朝末传到朝鲜半岛 ,当时的高丽已认识到施行此律的必要性 ,并在建立朝鲜王朝的太祖李成桂之后 ,全面接受和施行了《大明律》。由于文化的差异 ,《大明律》的传入给朝鲜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朝鲜才女许兰雪轩的诗作及其在中国的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兰雪轩是朝鲜中期著名女诗人,在韩国女性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明末援朝抗倭的特殊历史机遇,使许兰雪轩诗最先通过中国文人编选的《朝鲜诗选》得以面世,并在中原大地引发了一股传布朝鲜女性汉诗的热潮。朱之蕃为《兰雪轩集》撰写小引,使许兰雪轩名声大振。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和朱彝尊的《明诗综》使许兰雪轩登上中国诗坛的大雅之堂,名传千古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出现了多种由中国文人编选的韩国古代汉诗选集,明代文人吴明济编选的《朝鲜诗选》则是其中的第一部。《朝鲜诗选》收录了统一新罗至朝鲜宣祖时期的各体汉诗340首,体裁多样,内涵丰富。由于中国与朝鲜半岛同属于汉文化圈,文学关系密切、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而《朝鲜诗选》编选于明抗倭援朝的特定时期,是明朝与朝鲜时期文人通力合作的产物。因此,《朝鲜诗选》体现了中、韩古代诗歌及文化的交流与关联,同时为韩国古代汉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它的刊印也促进了韩国古代汉诗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从而使这部诗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萨德"事件的发酵,"高丽棒子"一词再次在网络、民间频现,虽然媒体上不乏冷静的呼声,但收效并不明显,毕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中国人对朝鲜人称为"高丽棒子",有多重说法。有说法认为,"棒子"是指朝鲜人种的玉米,但其实朝鲜南部多种水稻,北部多种小麦,玉米传入朝鲜半岛较晚,故种植并不广泛。还有说法认为,伪满洲国时期朝  相似文献   

8.
许筠为朝鲜朝中期著名文人学者,他从中国数十种典籍中摘抄相关内容编撰成<闲情录>一书.<闲情录>的编撰分为两个时期,在"闲情"这一主题下,采取以类相从的方式,共分为十六类目,主要记载文人士大夫事迹,是"世说体"文学的一种.中国的"世说体"小说虽然较多传入朝鲜,也为文人士夫所喜爱,但朝鲜文坛的"世说体"作品却唯有<闲情录>一部,这就更加突显了此书的价值,使其在中朝两国文学交流史及东国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城外汉籍,特别是与朝鲜有关的《韩国文集丛刊》《燕行录全集》等史料的整理出版,为研究明清时期中朝士人的交往与天主教如何由中国通过入华朝贡的朝鲜使臣传入朝鲜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本文试图从《朝鲜王朝实录》等官撰史书及时人的文集入手,梳理出西学、西教传播至朝鲜半岛的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特殊性,朝鲜半岛的西学、西教不是由传教士传入,而是由来华使臣带回并生根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中朝边界自渤海、辽、金时期起 ,至元朝初年相对稳定 ,基本稳定在朝鲜咸兴以南的定州、宣德、元兴三关及都连浦一线。元中叶以后 ,元帝国国势衰落。高丽王朝、李氏朝鲜乘机极力向朝鲜半岛东北部扩展领土 ,中朝边界迅速北移  相似文献   

11.
作为阿拉伯海洋文学的代表作品,《沃斯米娅跃出大海》无论在故事的时空延展,还是人物的情感刻画,以及情节的发展推动,抑或作者对大海的个性化描写,均体现出人类对大海深厚而复杂的海洋情结。  相似文献   

12.
海权是海洋权力的缩译,它是一个权力政治术语。权力是自上而下的,强调国家暴力,因此用海洋武力进行海洋利益的诉求是海权的本质属性。海洋权利则是一个法律术语,它是国家主权在海洋的延伸。海洋权益是一个国际法术语,它突出了利益,并强调在合法权利的基础上实现海洋利益的维护。三者概念的辨析是必要的,但是没有必要纠缠于概念的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13.
《关于领海的声明》的发布及对南海权益的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府为了有效行使对领海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根据国际实践和公认的国际法原则,于20世纪50年代公布了《关于领海的声明》。该声明为维护南海权益、保证国防安全提供了国内法支持,并标志着中国政府建设南海秩序的开始。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海神信仰与海洋渔业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明清时期中国沿海渔民的种种海神祭祀活动,尤其是渔船上神龛供奉的诸神合祀现象等,揭示了海洋渔业生产与海神信仰的密切关系。渔民的海神信仰具有强烈的功利性,即平安捕鱼、多捕鱼、捕好鱼。这是渔民海神信仰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但海神祭祀活动只能是消除渔民的紧张心理,获得心灵上的宽慰,从而增强漂泊于大海的信心与勇气,去追求海洋渔业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5.
李白与海     
有着海般壮阔的功业之心和博大艺术情怀的李白,一生对大海情有独钟,在踏遍大半个中国的漫游足迹中,不乏朝向海的旅程。现以时间为线索,纵向地考论他在开元中期、末期以及天宝末年三次朝向海边的漫游事迹及其有关意象,揭示其建功立业的人生设计中由文治到武功的心态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诗歌的海洋意象,大致经历了由意识形态化的理想形象的书写到对海洋理想神话的消解,再到人与海洋人性化的和谐互动几个阶段.这种转换没有明确的时间分段,在很多时候几种书写是共存的.但就总的趋势来说,到目前为止是以多侧面共存的形态在诗歌意象系统里存在."海洋"在当代诗歌书写里,正在获得其自身的圆满.  相似文献   

17.
浙江海洋精神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数千年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浙东人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一种海洋精神。文章以浙江沿海典型地区-浙东为重点,考察了形成这种海洋精神的历史与现实,并概括出面向新世纪的浙江人海洋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苏轼远谪海南三年,创作了大量带有海南“印痕”的诗词.诗词中大量描写了海南的自然风光、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其身心融入海南,蕴蓄黎民海子情结.这些众多的海景、海情、海韵、海味,在苏轼诗词中显得分外抢眼.苏轼诗词中的这些海味作品,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苏轼在个人的不幸中洞开了生命的张力,为海南的文化教育、经济社会和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老人与海》是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力作,桑提亚哥的遭遇和生存环境就是海明威艺术化了的亲身经历.作者从小说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和其生存环境等各个方面对其自然主义倾向进行探究,揭示了人的命运并不能真正为自己所掌握,而常常为环境、为自然和社会中的神秘力量所驱使,阐述了自然界没有绝对的胜利者或失败者,因为介于成功和失败之间,有一股使人虽败犹胜的力量不屈精神与坚强意志的归宿--永不言败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致力于小说艺术形式革新的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通过独特的叙述手法,在小说《大海》的叙述结构、叙述模式以及叙述策略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小说中多条线索构成网状结构,采用全知视角,通过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两个视角将过去与现在、幻想与梦境融合起来,体现了班维尔作为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特有的创作手法,彰显了《大海》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