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鲁迅小说中出现的叙述者"我"的主要功能在于使小说叙事形式具有多变性,构成超叙述层和主叙述层在阅读时的多元化趋向.这一叙述者在从《呐喊》向《彷徨》的写作过程中逐渐由"现身"转向"隐身"显示了鲁迅现实主义写作风格有一个渐趋成熟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鲁迅写作中民俗兴趣的发生不是一个简单事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共同推动的结果.回到鲁迅真实的本体世界,通过历史语境的具体还原做认真的学术考察,下述三种原因遂自然走入人们的认知视域:个人生活经历的本原性经验支持;时代风气外在的有力推动;作家主体立足于总体写作目的之下的认知需求.兴趣升华而至一种鲜活的经验,并由此催生出写作实践中别异的景观和价值取向,这是鲁迅留赠给他之后的写作者的一笔值得重视的财富.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1926年重新实施《故事新编》的写作计划,首先写的是什么?是《奔月》,还是《眉间尺》?本文以为廓清这个问题是研究《故事新编》中构思发生变化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4.
通过先行否定《呐喊》、《彷徨》、仙台经验、启蒙者、先觉者等现实鲁迅像,竹内好以《野草》、S会馆时期、文学者、非先觉者等为回心之轴,塑造了一个本质为"无"的绝对"文学者鲁迅"。但是,试图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的终极目的论,使"竹内鲁迅"陷入了一种玄学式的同义反复逻辑,以至于以否定鲁迅来成就"竹内鲁迅",以无限否定至无来证明"无"。"竹内鲁迅"的形式先于内容、语言先于事实、目的先于历史,不过是以竹内好为代表的"二战"期间的日本知识人,表达其无法克服的历史困境和思想危机的媒介。"竹内鲁迅"其实"无"鲁迅。  相似文献   

5.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的写作,一方面说明鲁迅与章太炎在文学观念上相差甚远;另一方面也说明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与深层影响.鲁迅关于文字之观点,以及汉文字与汉文学的内在关联,处处可见受章太炎"文字文化论"与"文学复古"思路之影响.但鲁迅从来不是被动性地接受,而是体现出作为一名文学史家的学术"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呐喊》编集中为各篇小说"补记"了篇末日期,"双十节"是贯穿始终的隐形线索。《呐喊》各篇作品发表的五四新文化语境,使得小说家的辛亥、民初体验处在被五四挤压乃至覆盖的状态。鲁迅由张勋复辟事件激活了自民国元年便已开篇的"头发的故事",并将其扩展为《呐喊》的整体脉络。由"感今"而触发的"怀旧"一开始便是《呐喊》的写作动力,与"时事"相重叠的"历史"则构成了《呐喊》单篇文本的生成机制。在《呐喊》的出版过程与版本变迁中,鲁迅借助现代出版印刷媒介实施其艺术构想。印刷字体的细微差异既揭示了小说家将围绕"头发的故事"而展开的"双十怀古"题旨,与典型的五四语境相融合,也为新文学"善本"的选择提供了参考视角。  相似文献   

7.
孤独是一种心理意识,是一种圆融的状态。真正的孤独者是高贵的,孤独者都是思想者。作家鲁迅就是这样一位高贵的思想者,他《野草》中的《好的故事》是一篇孤独绝望意识浓厚的散文诗,其由现实、回忆、梦境三个部分组合而成。通过深入解读散文中的生命哲学命题,以作者思维的内在逻辑为突破口,从时间上"现在的我"的孤独和空间上"现实的我"的孤独两个方面来全面解读当中所呈现出来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8.
《在酒楼上》除了明线、暗线,应该还有一条"隐线"。这是鲁迅在写作时无意识流露出来的内心隐秘,读者不能很清晰地看出来。这条"隐线"是:"兄弟失和"给鲁迅带来的强烈的被侮辱、被伤害的情绪,以及鲁迅对兄弟情谊的深深怀念和珍惜。  相似文献   

9.
看客:生命悲剧的隐喻——对鲁迅“看客”的生命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看客"是鲁迅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之一.鲁迅书写"看客"一方面具有一种清醒的启蒙理性,另一方面又呈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在鲁迅笔下,"看客"的"看",潜藏着精神暴力欲望,蕴涵着"渴血的欲望".这是鲁迅对生命悲剧的正视,也是对人的巨大悲悯.  相似文献   

10.
在鲁迅逝世前沈从文他对鲁迅的认识与评价游移于疏离与接受之间,表现出一种复杂难解的矛盾态度.鲁迅逝世后,他视域中的鲁迅,逐步还原为一个真实而完整的形象,表明他对鲁迅的认识与评价已由游移归于认同.沈从文在40年代后期对鲁迅态度的大幅度改变,是多种因素综合性影响的结果.他对鲁迅学术贡献的肯定,对鲁迅杂文的重新评价和对鲁迅人格气度的推许,都表明他已摆脱过去偏狭的"纯文学"视角,开始用一种综合性的眼光来认识与评价鲁迅.  相似文献   

11.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狂人日记》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深刻性 ,在于“立人”主张的提出 ,而“立人”的根本 ,则在于从思维层面重铸新人———这一过程无疑是艰难的 ,曲折的 ,对此 ,鲁迅有着清醒的自觉。在《狂人日记》中 ,鲁迅思想的深刻性 ,是借助于独特的艺术技巧得以实现的。具体而言 ,其艺术技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两种人物系列的精心设置、两种写作手法的精思妙用、两种“语言”形态的着意并存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是"为人生"的认同下,果戈理的小说进入鲁迅的选择视野,并影响到他的《狂人日记》。但从深层结构考察,两篇《狂人日记》呈现出很多差异性:从本体论的层面来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种文化的本体论,其逻辑起点是对中国文化本体结构的思考;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则是一种人的本体论,其逻辑起点是对抽象的人的思考。而从方法论的层面来看,鲁迅选择的是用存在主义哲学来看视中国文化本体结构的问题,致力于绝望中的反抗;果戈理则是用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来考察人的当下境况,坚信人的灵魂沟通。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美学思想的研究中,鲁迅1907年撰写的《摩罗诗力说》和1924年翻译的《苦闷的象征》特别值得重视。鲁迅在对《苦闷的象征》的翻译与传播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探讨其深层动机是研究鲁迅前后期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变化的重要线索。时《摩罗诗力说》与《苦闷的象征》的比较与分析,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在核心观点上高度一致,《苦闷的象征》比《摩罗诗力说》在理论方面更为系统与完整。研究表明,翻译《苦闷的象征》实质上是鲁迅在传播自己的美学思想。这是鲁迅翻译、传播《苦闷的象征》的深层动机。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药》发表80多年来,鲁迅研究者对其主题的看法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药》的主题研究先后出现了"批判说"、"疗救说"、"吃人说"、"双重主题说"、"独异个人说"等等.对于这些观点进行历史地、客观地审视,有助于还原鲁迅,并为这一研究的继续深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小说在峻急的风格之外,还有一种随风润物的舒展文字.譬如《风波》,以简洁中的从容构成其叙述美学.这一叙述美学既构成了小说的形式美感,也传达出小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风波》的叙述美学是以鲁迅深厚的文字功力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6.
上海时期的鲁迅脱离教授和官员的身份,成为一个自由撰稿人,同时,上海更加繁荣的报刊业以及政治上的特殊性,使鲁迅后期的杂文更具有公共性。其杂文写作表现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面对革命话语、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话语、商业化文人话语与官方知识分子权威话语时的一种"话语突围"。在这个过程中,他以"人话"的审视为起点,始终坚持"立人思想",秉持"立人话语",始终关注的是公共事务背后的知识/权力关系,其杂文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17.
鲁迅和沈从文的关系是学界时有争议的问题。建国前沈从文对鲁迅的文学成就在《鲁迅的战斗》、《从周作人鲁迅作品学习抒情》、《学鲁迅》等多篇文论中都有论述,认为鲁迅作品中具有他认为构成经典文本重要内容的"人生可悯"的情感因素;盛赞鲁迅"对工作的诚恳,对人的诚恳,一切素朴无华性格,尤足为后来者示范取法",对鲁迅为文为人的高度评价体现出对鲁迅的逐步接受。建国后改业从事文物研究的沈从文在他的大量书信中多次提到鲁迅。富有意味的是,他人生的后40年在书信中提及鲁迅时多隐含讽刺,鲜有溢美之词,而是体现出一种疏离:表现出一种复杂难解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将鲁迅、苏童的"重述神话"文学创作置于世界文学的背景下,才能显示其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实践意义.在西方,"重述神话"是一种自觉而成熟的文学传统.而在中国,"重述神话"不能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传统.鲁迅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补天》、《奔月》、《理水》,苏童创作了长篇小说《碧奴》,承递了西方文学中源远流长的"重述神话"的优秀传统,填补了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创作领域的空白,开辟了中国新文学创作一个崭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鲁迅写作<孤独者>的深层原因,是"兄弟失和"造成的刻骨铭心的创伤."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是兄弟失和带给鲁迅的巨大创痛,也是鲁迅对这巨大创痛的形象概括.鲁迅通过魏连殳把自己的矛盾表述出来,既是一种自省自剖,也是对自己内心承担的矛盾与紧张的缓解和摆脱.  相似文献   

20.
鲁迅对"牺牲"的话题有着高度敏感和深切体认,这是鲁迅思想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他在小说中表达了"牺牲"主题,塑造了许多牺牲者的形象。在《故事新编》中,作者通过对古代神话、历史人物的重新塑造与"加工"表达了对于牺牲者命运的思考、体认:即牺牲者的被背弃、被包围。其中《补天》《奔月》《理水》《非攻》在表现这一主题上显示出递进、延续的关系,如果说前两篇表现的是牺牲者陷入被背弃、被包围的困境无法自拔的话,那么在后两篇中,鲁迅则塑造了两个力图从中挣脱出来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