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前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PP模式作为公私合作的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模式,使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在建设中互利双赢、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两者在公共建设中参与程度的帕累托最优.目前,PPP模式已被多国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污水治理、桥梁建设等多个领域,而我国对于PPP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北京地铁四号线建设为例,分析了PPP模式的成功运作机理.研究发现,在我国公共建设市场化的大背景下,PPP模式在公用事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据此本文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使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中得到更好应用.  相似文献   

2.
3.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关系,是指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的一种融资模式。优点在于将市场机制引进了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能降低项目风险和资金风险,减轻政府压力。同时,私营部门的有效参与还能推动项目管理方面的革新,提高效率,传播最新管理理念和经验。双方可以形成互利的共同目标,以最少的成本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PPP模式养老项目主要集中于医养结合、养老产业和老年公寓等三大领域,其投资则呈现出区域不平衡、项目总额不高、单个项目投资额较低以及项目投资周期较长等四个特点,而PPP模式养老项目以使用者付费为主要回报机制.现阶段PPP模式养老项目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养老产品与服务供需不平衡、政府的财政收入难以维持现有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候变化从各方面对全球的生态和经济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已得到世界各国的共识.气候变化同样也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因此,针对农业部门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具有现实意义.一是要根据气候条件的变化合理调整农业布局;二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选育新品种;三是加强农业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活动;四是大力推进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6.
PPP模式依托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有效降低项目整体成本的优势,近年来被视为支撑我国经济短期稳定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实践中由于项目效益不确定性、成本与收益跨期性、博弈多阶段性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造成PPP模式收益异化、主体成本与收益背离等问题。PPP模式收益在参与主体之间合理分配关系到社会资本的有效参与程度,也是缓解政府债务压力和保证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要素。研究发现,PPP模式下,全生命周期内公私双方利益动态均衡的条件就是各自边际贡献因子均等,即每增加社会资本方一元钱的投资成本和服务质量所带来的收益,必须等于每增加社会公众方一元钱的税收成本和监管成本所带来的损失。完善PPP模式的对策与建议:强化PPP模式的激励机制;完善绩效动态考核机制;优化PPP模式价格动态管控机制;提高公共领域PPP模式质量。  相似文献   

7.
针对PPP融资结构复杂、实施项目周期长和不确定性因素多可能导致项目失败,研究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风险识别.研究中对融资风险定义作了界定,划分了城市基础设施融资风险类型,剖析了在PPP模式下可能产生的融资风险.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风险识别方法有利于对融资风险进行客观评价和实施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8.
9.
PPP模式与我国民间投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投资是当前经济形势下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所在,PPP模式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引导民间资金流向,增强民间投资信心。政府在实施经济扩张政策的过程中应该积极运用PPP模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当前亟须发展的公共服务领域。  相似文献   

10.
成国强 《南方论刊》2012,(12):17-19
自2000年以来,我国就开始不断探讨一事一议制度在农村公共产品建设项目中的实践应用,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也面临重重困难,主要有三大问题:村民积极程度不高、项目资金短缺以及财政监督困难等。本文提出了PPP融资模式在一事一议制度中的应用,通过研究分析,得出PPP融资模式能够解决一事一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1.
以需要理论为基础构建分析框架,采用2016年C市老年人微观调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与二步聚类等方法探究当前老年消费市场上不同的需要类型,基于养老偏好与购买力行为偏好的交互分析构建养老服务PPP模式并优化。结果显示,当下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的载体主要是社区居家中心和专业机构,老年人入住偏好受便携性、信息、健康状况、收入状况、现行养老方式、分享和性别因子的正向影响且具有显著性。细分养老市场发现,主要有两类消费者:养老服务偏好者和养老服务从众者。前者偏好入住机构养老,拥有充足收入来源,能提供稳定支出以获得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对应政企联合共建PPP模式;后者对养老服务没有过于精准明确的要求,对未来养老模式的选择倾向于社区居家,对应政府主导微利PPP模式。  相似文献   

12.
论农业产业化中资本经营的效应及其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的生产要素投入不足 ,一直困扰着农业的发展。农业作为一个产业 ,与工商业一样 ,有条件、有理由通过资本经营实施扩张。本文充分分析资本经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的积极效应 ,探讨了农业产业化实施资本扩张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加大和养老需求的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完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采用PPP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医养结合项目,可以有效解决政府在养老、医疗等基本民生方面支出的压力,妥善解决养老服务供给不平衡的问题。然而,PPP模式在我国还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税收支持政策尚未系统化,并且缺乏有效的管理指引,在助推医养结合养老项目过程中还存在系统性不足、链条不完整、缺乏连续性以及优惠不平衡、覆盖范围小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宏微观角度提出增强立法保障作用、拓宽税收优惠政策覆盖面、构建连续型税收支持政策体系和加大税收支持政策平衡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40年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1931-1934年的恐慌期;1935-1938年的恢复增长期;1939-1944年的战时停滞期.但是,农业生产力始终未能恢复到1931年的水平,即农业生产力未能恢复到20世纪20年代鼎盛时期的水平.其农业生产的直接原因是由大豆和小麦生产的减少而导致的北满地区农业生产的不振和衰退.导致战前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减退的原因,主要是东北地区大豆三品出口市场环境的恶化,以及伪满洲国政府实施低廉的农产品公定收购价格等农业政策.  相似文献   

15.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下的社区康养结合服务是以政府与市场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前提,以社区为平台依托,以老年人为主要对象,以提供优质高效的健康与养老服务为目标的老年社会服务供给.在PPP模式下,政府、市场、社区与服务对象作为节点要素,彼此关联,动态耦合,初步构成"社区康养结合服务链...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75-81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PPP模式作为新的政府治理手段迅速进入公共服务供给领域。PPP模式具有公私平等与公私互补的特征,本质是公共服务供给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创新。PPP模式的演化路径是对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创造,其演化发展受到制度环境、意识形态、社会需求与经济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创新机制是多重主体在知识积累和学习基础上的共同演化。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需要稳定而持续的巨额资金投入,完全依靠财政、银行和农户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还需要大力引入民间资本.但现实中,民间资本要进入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体制和融资模式的障碍.PPP融资模式是基础设施领域引入民间资本的一种有效途径.新农村建设中推行PPP融资模式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广泛应用前景.新农村建设中通过PPP融资模式引入民间资本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包括民间资本引入运作机制、PPP模式选择机制、公共产品定调价机制、微利项目利益补偿机制、风险控制与风险分担机制等.  相似文献   

18.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本文阐述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提出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张耿庆 《河北学刊》2012,32(1):171-174
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也是技术资源的主要载体,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核心。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对于促进当代中国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解析上述双重效应的基础之上,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促进当代中国技术全面进步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粮食生产的增长不能依靠外延的扩大 ,而只能依靠提高单产 ,提高单产关键在于农业科技进步。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面临诸如人才缺乏、投入不足、体制变革滞后和推广缓慢等问题 ,对此 ,必须制定相应措施 ,逐步解决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以实现我国粮食生产的突破性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