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朱艳阳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伤书写研究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也深深受到了心灵创伤学的影响。《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伤书写研究》一书的研究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心灵创伤学的角度整体深入地洞察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伤书写;二是立足于伍尔夫作品中丰富多样的创伤文本投射、纷繁复杂的创伤意象呈现,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伤书写;三是从形上层面揭示了伍尔夫小说的艺术超越,探究了其中深刻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2.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既阐明从"感物"说到"物色"说再到"心物交感"说发展逻辑,又构成"感物—物色—心物交感"结构逻辑."心物交感"作为思想观念、形象思维、创作方法、审美交流方式,在其文论批评体系中贯穿"文以明道"本体论、"神与物游"创作论、"情景交融"意象论、"因情立体,即体成势"文体论、"体性""风骨"作品论、"知音""通变"鉴赏论等内容."心物交感"既是"感物""言志"说集大成,更是会通"言志""感物"为整体之心物关系认识之集大成,建构了中国古代文论批评传统.  相似文献   

3.
情绪记忆和孙惠芬小说意象创造关系密切。情绪记忆,是意象创造的资源。她偏于情绪记忆,能记住"感动的情境"与机理,主体情绪时而与意象创造呈现共时性状态。这样的情绪记忆使她擅长在文本中捕捉人物心灵的瞬间,并把微妙作为最崇高的审美追求。小说中的意象多是她情绪记忆的审美对象化,是创作主体与人物主体的精神寄托,是文本欲望世界的敞开,是"乡下人"情绪记忆的回溯与印证。成功的意象创造源于情绪记忆而又超越情绪记忆,在动与静、诗性与哲性、感性与理性、并置与对比中充满张力,又充分统一,体现审美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4.
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影响极大,她的小说以新的内心话语和独特的结构形式宣告了崭新的小说美学原则的确立.在小说技法上,她纯熟地运用绘画的"构图艺术"、宏观的透视方法、主导的象征意象来丰富小说艺术的表现功能;她通过"内心独白"和"诗化小说"来展现人物心灵,刻画人物形象,构筑小说的独特意境,赋予小说美的内涵和意蕴.  相似文献   

5.
窗与两性的灯塔——《到灯塔去》中象征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灯塔去>作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压卷之作,具体而生动地展示了她的小说理论--探求生活的真实性在于表现人物的"内在真实",即人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为实现这一理念,伍尔夫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来暗示人物内在的性格和思想情绪.<到灯塔去>中的两个重要人物拉姆奇夫妇和两种实物--灯塔与窗--充分表现了作者独特新颖的想像力和创作思想.充满神秘特质的象征意象不仅赋予了小说多元的意义,而且为读者提供了与人物及作者对话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感觉印象,是现代派文学心理描写技巧之一。它通过纪录人物的瞬间感觉和意象来展示人物的心灵,表现对世界的认识。在意识流小说和新感觉派作品中,经常看到使用这种技巧的范例。英国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必须找到心理活动过  相似文献   

7.
英国著名现代主义小说家伍尔夫一生致力于小说形式的革新和探索,她用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对时空概念的超凡认识,去展现人的“内在真实”,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人的心灵及生命的本质.在小说《达洛卫夫人》中,伍尔夫潜入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的心灵来寻找人的真正的自我,通过描写她的内心世界和个人感受,揭示了生活的本质与真谛,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伍尔夫用象征、主题语及暗示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深层意识,突出深化了主题,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何为书法?书法为何?这是一个困扰着“书写”人的元问题.书法首先从书写开始,再由自我的审美书写走向群体的审美文化消费.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人心灵寄寓的人格妙境与精神家园,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瞬间的永恒信息与审美传达.法度严明、意韵生动、学养浑厚、情感丰沛、个性可辨,是我们判定书法优劣的基本标尺.书写的审美维度,不是书写者的专利,更多的是接受者所赋予的权力.  相似文献   

9.
从表面上看,伍尔夫意识流小说<迭洛卫夫人>是一部关于"生存瞬间"的小说,但深入细致地研读之后发现:在看似零乱的表象之下是一个"形散而神不散"的叙事框架.它以自由间接式叙述话语为经,以内隐的主要聚焦模式为纬,以顿悟构成的叙事场景为纵,以对照与反衬以及象征性意象塑造的叙事氛围为横,把零乱的意识碎片编织成一幅和谐的整体画卷,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更使小说的主题意义突出.  相似文献   

10.
《聚散》是伍尔夫意识流短篇小说之一,从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结构研究理论入手,解读小说的深层结构。《聚散》通过两位主人公心灵的聚散揭示现代人的情感缺失和内心的孤独、异化,充分表达作者对于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理解、关爱的渴望,体会伍尔夫对于人性细密入微的感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