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的文学媒介研究应深入到文学文本领域.媒介选择是文学文本在书写过程中众多可选择的符号之一,并直接从文学文本内部直接参与意义生产;文学媒介在作品内部构筑一个各元素交叉与融合的信息情景,在作品与受众的交流中,则成为一个受众对信息进行解码的参照物;媒介形成的隐喻是构成戏剧冲突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2.
作为视觉研究的新兴领域,图像修辞不同于传统语言修辞的第一重表征体现为跨媒介符号建构的文本修辞实践。中国传统的"题诗画"为这一图像修辞提供了理想的范本。"题诗画"中由语、图符号构建的修辞范式形构了从符号表现形式的审美互动到符号话语意指的内在呼应乃至语图互文与特定时代文化语境产生联动的多重逻辑,它建构了图像修辞跨媒介符号文本实践的知识模型,使得超越传统语言修辞建构图像修辞的本体理论话语体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诗书画合璧的艺术形式是中国画所独有的,对中国文化有着持续、深刻的影响.现有研究大都把图文结合的中国画视为静态"文本",但其本质是一种"媒介":它在一个平面画卷上构建了一个或多个具有开放性、关联性的跨时空场域,使文人士大夫得以在其中展开丰富的文化实践:呈现自我、回馈他人、巩固友谊、彰显品味、生产并传播知识,等等.这些实践也不断改变着画作的面貌、含义、功能和价值.以媒介视角考察图文结合的中国画,将之视为一个历时性的、变动的场域,当研究的焦点从文本转向文本背后的行动者——艺术家、观看者、鉴藏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时,中国艺术的独特媒介功能也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4.
[提要]媒介环境学者认为任何媒介都不是价值无涉完全中立的介质,媒介自身拥有一套由语法和编码规则组建的符号系统。人们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媒介符号环境的限制,以符号系统定义的方式感知和思考问题。本文以微信为研究对象,通过其所构建的感知环境、符号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分析,得出微信的媒介偏向主要表现在空间跨越、多感官延伸以及场景融合,并产生了技术追慕下人文失衡、感官全面延伸与截除下的“文化痉挛”、场景融合下“后区”前置等文化、社会和交往情境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随着新科技与数字化的快速发展,跨媒介的现象日渐普遍,跨媒介研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取得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跨媒介研究不能只注重跨媒介现象的形式分析,而是要将跨媒介现象问题化,将跨媒介的形式与相关的人文议题紧密结合起来。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跨媒介形式的存在价值和适用性,而是要借助适当的研究方法揭示形式和内容之间的互动和统一。关于跨媒介性有不同的解释和分类,目前倾向于将它划分成四种主要类型,分别是跨媒介混合、跨媒介指涉、跨媒介转变,以及超媒介性。结合一些典型的跨媒介文学与艺术的作品分析,从理论的角度对每一种跨媒介类型加以比较细致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艺格敷词原是古希腊的修辞术语,指一种生动地描述事物的修辞手法,到20世纪中叶,缩小为指对特定艺术作品进行描写的文学类型;20世纪90年代后,其指向文学文本中语言与图像的跨媒介叙事,指语言与图像两种不同媒介在文本中的转换。米歇尔认为,这一转换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艺格敷词的冷漠、希望和恐惧。艺格敷词的跨媒介叙事具有虚构性,其本质上是用虚构克服诗画的“他性”,借此变莱辛划定的诗画相异为语图互通。艺格敷词的跨媒介叙事涉及图像、作者和读者的三角关系,并由此形成了跨媒介叙事的机制:从图像到语言的虚化机制和从语言到图像的具化机制。前者以作者为中心将图像叙事转换为语言叙事,后者以读者为中心将语言叙事还原为图像叙事,二者构成艺格敷词跨媒介叙事机制的闭环。  相似文献   

7.
媒介文学生产的物化产品可以称之为"文学性媒介文本"。开展文学性媒介本文研究是当代媒介文学生产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文学性媒介文本可具体展开为"作者的文本"、"传播者的文本"和"读者的文本"等不同形态,不同形态中各级媒介都处于基础地位,构成了该文本的本体性要素。文学性媒介文本中的媒介要素具有内在于文学本身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在文化内容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领域,跨媒介叙事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现象和趋势,对跨媒介叙事的内在机理和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跨媒介叙事在内外两方面因素的推动下逐步兴起,其内涵有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研究显示,跨媒介叙事的内在机理主要涉及文本创作和产业运营两个层面,分别对应故事世界和IP运营。在策略与应用方面,文本创作须着力于实现故事世界的完善和扩张,在尊重原始文本基础上不断创新,为产业链衍生提供不竭的文化源动力;产业运营须立足于IP的开发而进行,实现商业品牌联动和用户市场开发。  相似文献   

9.
元宇宙生态的逐渐成熟为跨媒介叙事的感知维度研究提供了可能。这表现在:跨媒介叙事不只呼唤意识沉浸,同时还是以唤醒全感知为目标的身体活动;跨媒介叙事对身体全感官的召唤先后经历了“诠释学情境”和“具身沉浸”两个阶段,后者主要得益于元宇宙技术的成熟;在跨媒介叙事中强调身体感知的重塑,并不意味着对本就存在的意识活动的否定,而是提醒我们要明晰跨媒介叙事的审美意义也与身体的具身感知相关联。  相似文献   

10.
新旧媒介间存在补救、更新、积累和增值的现象,是已被广泛证明了的媒介互补增生规律。现代编辑在文化建构中主体地位的确定,说明编辑能够积极创新媒介。编辑创造出的文化就是媒介文化。“媒介间性”体现出的多媒介交互特性,在文本、影视作品和影视后出版物等诸多媒介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多媒介的交互运用有利于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