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起源的角度看,广场最早与最基本的功能是一个文化、精神与艺术活动的中心。现代广场更关注其对城市环境与都市人具有的生态功能。作为城市文明符号与主要象征的市民广场具有重要的公共空间与公共文化价值。中国城市广场普遍存在着空间布局混乱、结构失衡、功能错乱、"空心化"、管理落后等问题。真正理解与领会市民广场的本质内涵,制止对城市空间的非理性改造与盲目生产,以及通过管理与服务创新全面地提升市民广场的文化服务水平,对于中国市民广场与城市空间生产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詹姆斯·布坎南"政府失灵"论的提出和罗纳德·科斯《经济学中的灯塔》的论文发表,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化"取向已经成为理论界和政府管理部门提高城市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基本价值目标。但是,"市场化"本身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由于公共物品的客观属性与市场追求的相悖和公民与市场消费关系的"权力场"制约,以及"市场化"环境的不成熟,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空间失配"现象已经成为当前制约城市市民特别是弱势群体分享公共资源的主要问题。因此,如何实现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空间差异性分布,就成为政府合理分配公共资源,提高城市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最优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3.
公共领域:一种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领域作为公共利益的来源和民主表达的公共空间,先后经历了古代雅典的城邦国家、城市共和国、资产阶级市民社会以及现代公民社会四种典型的历史形态和发展阶段,并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中体现出不同的民主特征.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形成各种不同类型公共领域的根源,而公共领域也随着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变化呈现出不断完善的独立性和时代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新发展格局对现代物流与制造业协同布局、联动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打通宏观尺度的"大动脉"也需要进一步畅通城市经济内部的"微循环".文章利用核密度、空间自相关以及协同共位商等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大城市内部现代物流集聚分布态势以及物流与制造协同布局特征、机理.研究表明:新发展格局下,城市内部现代物流细分行业分布出现了新的空间分异特征,表现出"向心"布局与"离心"布局的动态调整性.物流运输企业的分布相对更加离散,货运代理等高端物流服务业更倾向于集中布局.在城市生产单元内部,物流与制造业的协同布局已经从线性的空间比邻关系向更复杂的供应链协同转型,并呈现出新的网络化格局.为了畅通城市经济循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升级,"加强对物流集聚区的分级分类分区专业化规划布局""加强物流与其它他价值链要素的协同规划布局""创新与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多样化协同集聚模式"是城市尺度现代物流与制造业协同布局应着重考虑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作为近代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汉口中山公园的辟设,是市民生活与政府意志双重需要的结果.政府利用公园命名、空间部署、园内建筑、集会活动对民众进行政治控制和生活宣教;苦力、小贩、园商、青年男女、平民大众以公园作为参与社会生活与展示自我的舞台;部队、学校、教会组织等社会团体争相利用公园资源开展活动,使公园体现出充分的公共性.公园促使民众暴露在陌生公众面前,获得生活与感知的公共性;引起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培养市民公共责任感.公园的辟设也呼唤市民公德心与公众认同的养成.惟其政府力量与民间力量共同努力,才能使公共空间与市民社会生活变迁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5):216-221
城市广场作为彻底开放的公共空间,具有能够自由进出以及能提供巨大活动场地两个重要前提条件,承担了公共活动举办以及人群聚集欢庆的功能,成为城市人群聚集的主要场所。而人群过度密集本身就是巨大的风险隐患,加之参加活动的自由人群的无序性以及活动中情绪的亢奋,大大增加了踩踏事件发生的风险。由于广场属于开放的公共空间,进出限制较少,广场上活动人群的自由度较大,因此进行公共管理和应急管理的难度较大。但也正是由于城市广场具有公共属性,需要对其安全和秩序进行维护和保障,以确保市民的安全和城市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赵煌庚 《云梦学刊》2002,23(3):29-30
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 ,应立足“人、广场、环境”的观念。城市广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人们对环境广场的视觉、听觉体验和生活体验即公众参与得以实现。城市广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协调、共生、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广场获得生命和实现其价值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是一种场域与规则的统一体,也是实现公共空间这一功能的最小单位。除具有公共空间的一般特性外,还兼具结构松散与潜规则并行、市民和新市民社会整合的初级单位、文化内涵的符号统一等特点。我国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功能从单一走向多元,但其建设过程中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居民公共意识不够、空间建设特色不明显等诸多问题。需要把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成为人性化场所,把它当成一种可回收的资源.一种实现社会整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个体与共同体的互动关系是社会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核心话语,更是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风险治理的关键性命题。通过提炼"空间-关系-角色"分析框架可以发现:个体在不同类型社会关系中演绎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行为逻辑,在不同性质空间中亦有不同的关系承载和角色切换。公共卫生事件是社会治理的突发性"检验场",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社会实验"图景。病毒的人际"无差别"传播具有较强的空间渗透性和整合性。其间,身体空间、熟人空间、功能空间和公共空间相互交错,本位角色、熟人角色、职业功能角色与公共角色多重演绎且行为逻辑异化,关系蜕化为"自保性规避""被动性失衡""排他性内卷"格局。"善治"愿景下的个体多重角色演绎与共同体良性互动应当区分不同空间性质以避免行为失范,强化依法治国以协调相关各方利益诉求,通过情境学习和责任认知重构"疏堵有方,张弛有度"的行为秩序体系。  相似文献   

10.
祭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客观上能发挥凝聚民心、教化民众的作用.而如今一些祭祀行为却与现代生活方式及维护城市环境相脱离.本课题就城市中公众祭祀问题进行调研,并设想在城市中设立特定的市民公共祭祀场所,给固有的民间习俗以应有的存在空间,还祭祀活动以庄重敬诚的本质、顺情达礼的意义,还城市以文明和谐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与民众"公共精神"品质的培养与化育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内在地禀赋着重建现代社会"公共领域"、"公共空间"的历史使命,客观上要求现代社会本质应是一个具有自主性和自足性品格的"公民社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健康、发达的社会"公共生活"气象;"公共精神"是公民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精髓,它发端于市场活动的内在要求,位于社会最深、最基本的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包含着对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肯与追求;中国市场社会中民众"公共精神"与公共生活品质的培养和化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育中国的"公民社会",拓展中国公民的"社会空间";加强全民族的现代"公民意识"及其"公共规则"教育;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性伦理文化资源,形成现代公民社会的"公民美德"风范.  相似文献   

12.
包容性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文化需求从公民权的解释中获得了合法性基础,保障农民工享有和城市市民同等文化权利是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入及其市民化之前提。传统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在空间、范围和内容等方面的封闭性与排异性,造成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体系"短路",农民工文化生活荒漠化。从公民文化权利的角度考量,城市社区被赋予更强的吸纳与整合的包容性治理功能,以常住地街、区级行政为主导,社区为平台,协同社会组织参与,是城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制度设计和安排。  相似文献   

13.
城市空间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社会关系展开的场域,体现和内在于社会关系,同时,空间场域的变迁又型塑着社会关系。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产生了诸如城市空间资源分配不公、公共空间不尽人意、城市外来工居住边缘化与空间隔离以及千城一面、生态危机等问题。构建公正的城市空间形态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落实人本城市化理念,构建功能性宜居和伦理性乐居双重彰显的正义空间;扩大城市公共空间,拉近公共空间与市民的生活距离;朝着逐步消除城市空间不公正方向努力改革。  相似文献   

14.
汉口保安公益会是近代汉口成立最早、最为规范的民间团体之一,在汉口城市管理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由于它以公共利益为诉求并兼顾私人需求的特点,严格自律,强化规章制度,增强会员联系,培育成员一体感,表彰成员功绩,树德立范,获得了市民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形成了一个典型的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管理领域。在参与过程中,市民的公共需求和特殊利益得到了实现,参与者的"搭便车"行为则通过团体内部的制度建构得到了监督,从而有效地搭建起了近代城市社会管理中市民参与的动力机制与团体内部的监督机制,为当今城市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空间理论的浮现引发了一股空间研究的热潮。在农民工研究中,社区作为城市一种重要的空间被用作分析农民工与市民社会交往和融合的载体。然而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单体同质型”社区还是在“多体异质型”混合社区,农民工与市民都未实现充分的交往和融合。对此,我们提出社会空间的概念,主张政府、组织与农民工和市民个人要积极建构城市社会公共空间,扩大社会交往,以破解社区空间的限定性和狭隘性,促进农民工与城市融合。  相似文献   

16.
"敦睦他者"与"化整为零"——城市新移民的社区融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农村流动人口由农村流入城市,城乡之间的二元性矛盾引入了城市内部.在以户籍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正式制度的弹性逐步扩大的背景下,依据社区、市场和市民文化等资源,新移民与城市社会的融合正在自下而上悄悄地开始启动.外来新移民同城市社会的融合将依次经历"二元社区"、"敦睦他者"、"同质认同"等三个阶段.在目前所处的"敦睦他者"阶段,城市政府应依托社区采取一系列促进新移民社会融合的对策,同时自上而下地将各种机会、待遇、保障同城市本地户籍相剥离,以"化整为零"的方式逐步消除城乡二元 结构,创造一个纯粹个人之间公平竞争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张娟 《东南学术》2012,(3):216-221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现代市民赖以生存的城市逐步成熟,上海城市公共空间与日常空间逐步成型,而这正是现代市民生存空间的两大系统,他们是现代市民生活的两副面孔,形成了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叙事转型的两种不同维度和价值取向:三十年代现代市民小说的以公共空间为中心的"震撼体验"叙事,形成了趋时求新为主要基调的市民价值观。四十年代现代市民基于日常生活的深度叙事,生本位成为现代市民价值观的主导倾向,而这两种价值倾向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市民人本追求。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的发育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现代化的标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近现代中国城市中产生了行会和同业公会等市民社会的萌芽形式.这些社会团体积极从事政治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自治,使中国城市的社会活动空间、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但是,近现代中国的商品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这决定了与之相伴而生的市民社会仍然是马克思所谓的"资产阶级"社会,仍然是异化劳动的产物,不可能成长为社会生活的自治力量.中国当下的社会建设是由公有制主导的市场经济推进的,这必将使市民社会彰显其内在本质,成长为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19.
城市管理是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依照一定的原则对一个城市进行的综合管理,主要包括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和城市环境管理等,其目的是促进城市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证市民生活舒适便利,保持城市环境的整洁优美,从而达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市民提供较高质量的生产与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中,城市认同、城市性问题值得关注.本文通过明代中后期南京士绅与城市空间之关系,对于传统的分析模式,尤其是"城乡连续统一体"概念,提出一些新的思考.城市的行政区划,市民的日常生活、社交网络,以及时人对城市的意象都有其各自的空间维度;它们通常超越城墙的围界,但这并不必然导致"城市性"的缺失.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城市士绅与腹地农村之间的关系亦不尽相同,其具体特征受到城市发展模式、士绅家庭背景、国家政策、区域经济等因素影响.明代南京的发展不同于"中心地"模式,其士绅社会显现出较强的城市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