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论界》2015,(12)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错误思潮,在当下呈现出学术政治化、历史娱乐化等时代表征。在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历史虚无主义宣扬"告别革命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成冲击;污名化党史国史,侵袭大学生对于中共执政合法性的政治认同;诋毁传统文化,腐蚀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研究表明,大学生迷惑于历史虚无主义,与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环境变迁影响密切关联,也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相对不足"密不可分。而历史虚无主义欺骗性、鼓动性的话语逻辑也相当程度上契合了大学生求新猎奇的认知心理特点,借助新媒体手段,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显得更加肆无忌惮。抵制和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2.
培育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对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而言意义重大.然而,在新时代语境中,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培育仍然面临着由资本逻辑引发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由社会思潮引发的历史虚无主义蔓延以及由情感隔膜引发的革命历史记忆淡化等现实挑战.为此,必须矢志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应对意识形态渗透,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消融意识形态意象,引导大学生重拾革命历史记忆以复归意识形态功能,从而保障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3.
历史虚无主义随意解构和颠覆我国历史,企图动摇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阻碍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正确认知,松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有必要深化"四史"教育以肃清历史虚无主义,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形势政策教育,加强网络环境监管的同时要着力构建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平台.切实深化新时代大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准确认知,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锻造思想和政治过硬的社会主义新人.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网络中,历史虚无主义尽管受到了多数学者的批判和抵制,但依然存在,并可能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和认知,造成不良影响。历史虚无主义会消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民族自信心,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要通过增强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整体管控、贯彻和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等对策,达到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产生负面影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信息化既丰富了高校思政工作的内容,更新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新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方法和制度;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普遍,大学生网络犯罪多发,主动性大为降低.这些直接导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平等性、互动性、个性化、多媒体化的新特点.顺应信息化背景的要求,创新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从理念、方法、内容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虚无主义是一定的发展阶段的产物,是具有明确政治图谋的险恶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瓦解大学生坚持党的领导的自信,削弱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冲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的认同,动摇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决心。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教育是防御之盾,打击历史虚无主义恶意诋毁言行是正本之策,杜绝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的传播是守阵之要,切断虚无主义网络新媒体传播渠道是护源之需。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网络强国"战略思想部署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成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网络思政教育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等弊端,提出了"3+2"两种方案即"三大贴近""两大创新".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微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以及传播内容的解构,指出传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传播主体话语权受到威胁、课堂思政教育内容未能与"微"信息结合,以及传播方式与接受偏好相脱节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方式三个方面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微环境相结合,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包括搭建多元对话平台、借助微环境传播主体;提高思政教育素质、熟练掌握教育微技术;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实现思政教育微结合;与微传播内容相结合、引导大学生价值追求;丰富思政教育方式、增加学生接受度;紧密与微传播结合、增加教育的互动性等.  相似文献   

9.
网络传播具有内容碎片化、渠道复杂化、形式过娱化、话语随性化等特性,能够侵蚀和破坏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传播中的完整性、主导性、渗透性、释惑性,影响大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认同。高校应该通过优化网络思政课程平台、强化传播过程干预、创设科学网络理论话语、组建专业网络传播团队、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等途径,更为有效地应对网络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困境,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现代性视角,从尼采、海德格尔、福柯对形而上虚无主义的现代性反思及其悖论出发,剖析当代中国社会在价值、历史、文化和网络生存领域中存在的"无根性危机"、"断裂性迷茫"、"困惑性麻木"、"陌生性慌乱"等衍生态的虚无主义思潮,指出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及其在中国学术思想观念体系、社会公共话语体系和社会意识形态三大领域中的侵害,并提出,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为消解中国现代性虚无主义思潮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同时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建设,积极构建中国特色"主导论"价值形态,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历史观教育就是要以科学的历史观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将历史事实进行知识化的再生产,借助一定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历史观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促进大学生个体的成长,也在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兼具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助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动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以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大学生历史观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育,涉及诸多因素,需要对其进行整体把握。立足当前大学生历史观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可以从深入挖掘相关教育资源,提升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整合力;加强相关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协同力;强化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内驱力;营造全方位的教育环境,提升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向心力等四个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12.
虚无主义从社会思潮逐渐走向潜在话语渗透,成为影响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危险因素。在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中,虚无主义以生活世界意义消解为切入点,以“非马”理论置换“真马”理论,以“主观历史”替换“客观历史”,以资本价值抵消人本价值。其实质是意识形态的解构主义,真理认知上的修正主义,历史观上的主观主义,人本价值的取消主义。针对虚无主义的影响,要推进主流价值观的生活化传播,重塑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心性地位,夯实唯物主义历史观,增强网络人文精神灌注。  相似文献   

13.
当前网络思潮传播呈现出诱导性、极端性和错误的政治性指向,并且“泛多元化”“泛娱乐化”“泛民主化”“泛自由化”趋势严重,消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为应对网络思潮乱象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分别从国家、社会和高校三个维度提出应对策略,以有效化解大学生政治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14.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中后期苏联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登台。它不仅消解苏联的主流意识形态,颠覆其核心价值体系,而且诋毁苏联社会公共政治文化,干扰公众的政治评判,还顺应了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危害到苏联的文化安全。文化安全的缺口又加剧了苏联解体。我国应警惕这股错误思潮,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切实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5.
张一  罗理章 《学术探索》2014,(3):147-152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政治表达、社会整合、情感培育等意识形态功能。大众文化冲淡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信仰、冲击着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威胁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削弱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借鉴和吸收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构建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平台、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众文化时代进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高校实践育人模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高校思政实践理论,从大思政视角出发,研究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指出这一模式的构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主体性价值回归的具体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影响下90后大学生社会政治心态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伴随移动网络的发展,微博、人人网等新媒体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重要载体,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对福建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重点调研分析了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社会政治心态产生的影响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主动融入新媒体,以人本主义教育观为指导创新思政及媒体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系统的政治观,探索实践育人新途径,从而实现课堂教育、实践教育和网络教育的“三位一体”有机结合,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良性互动,营造出一个健康的新媒体网络环境,进而纠正部分学生偏激的政治心态,学会辩证地对待时政焦点、民生热点,树立科学的政治观。  相似文献   

18.
郭磊 《南方论刊》2022,(3):10-12,20
意识形态安全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领域保持安全稳定和积极发展的态势,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发挥着积极的效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西方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入侵和渗透、"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的干扰和考验、网络和平演变和网络传播方式的威...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网络化背景下,互联网上出现了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左派、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等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思潮和理论。厘清这些思潮与理论,对于我们主动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确保网络上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实现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有效转变,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网络防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中,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科学创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继续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挖掘高校课程思政资源,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艺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艺术教育在启迪大学生的智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将促进学科之间的审美融合,推动艺术与思想的碰撞,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促进大学生的心身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