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最高经典和立法的根本依据,是真主以阿拉伯语形式降示给先知穆罕默德的启示.在伊斯兰教史上,教读、背诵和缮写《古兰经》历来被认为是穆斯林必须履行的宗教功修和善行.  相似文献   

2.
成媛 《回族研究》2005,(2):191-192
伊斯兰教崇尚知识,鼓励求知。《古兰经》和圣训中都有鼓励求知、强调学习的经文和圣训。《古兰经》云“真主将你们中的信道者升级,并将你们中有学问的人提升若干级。”(58:11)“求知是男女穆斯林的天职”这一圣训也最为著名。因此,穆斯林有重视和提倡教育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千百年来,也形成了注重教育的优良传统。明代回族已经形成,但也面临许多对回族伊斯兰教的发展不利的一些因素。在经堂教育的创始人胡登洲看来,主要是“经文匮乏,学人寥寥,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于是,他“慨然以发扬正道为己任,立志兴学”。他先是在自己家中…  相似文献   

3.
对于《古兰经》中是否存在有喻义的经文,伊斯兰各教义学派几乎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赞成存在喻义者以穆阿泰齐勒为主,反对存在喻义者以伊本·泰米叶最为出名。喻义与实义之争论,与各派的教义密切相关,分歧凸现了各派在真主本体与属性上认识的差异。双方围绕《古兰经》的思辨很大程度上是中世纪伊斯兰哲学思辨的启蒙,也是伊斯兰哲学思辨的延续。它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古兰经》的认知,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古兰经》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贵 《回族研究》2006,(4):130-134
作为伊斯兰教的天启原典,《古兰经》是穆斯林物质和精神领域的一切行动指南,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它也关注人性问题,而且在人性问题上提出的一些观点也具有一定的价值。然而,对此人们关注有限。本文在对《古兰经》人性思想的内容论述的基础之上,主要对《古兰经》人性思想的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的渊源经典《古兰经》传入中国后,经过口传心授→口头译解→文字注释的缓慢发展过程,其基本大义终被中国穆斯林了解和认知。《古兰经》的中文注释,从时间和质量来讲,尽管较之阿拉伯语、波斯语、乌尔都语、英语等语种对《古兰经》的注释,具有一定差距,但从世界范围内《古兰经》注释的整体格局来看,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为《古兰经》注释的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中国伊斯兰教及其学术活动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促使《古兰经》从象牙塔走向民间,结束了中国穆斯林绝大多数人不解其义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正>“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伊斯兰教积极主张和践行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共同维护和遵循的价值准则。伊斯兰教教义对崇俭戒奢有明确的规定。《古兰经》告诫说:“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7:31)这段经文告诉我们,穆斯林在生活中要秉持适度、节俭的原则,任何超出基本消费的行为,就是过分和浪费,就不被真主所喜悦。圣门弟子伊本·阿拔斯注释说:“只要不浪费和骄奢,你想吃什么就吃,想穿什么就穿。  相似文献   

7.
中国穆斯林的“两世吉庆”观源于《古兰经》。这部伊斯兰教经典在多处阐述了“今世”是美好的,人们应追求充实的生活,既不要禁欲(望),也不要纵欲;“后世”的“天堂”是今生行善者的“永久居所”,火狱则是今生做恶者的归宿。《古兰经》用“两世论”鼓励穆斯林为获得“两世吉庆”而奋斗不息:重视今生,放眼未来,安分守中,行善止恶。这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清真?     
《中国民族》2015,(2):39
"清真"一词不是阿拉伯语,而是古代汉语,它的原意是作纯洁质朴解。唐宋时期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欢以"清真"一词入诗。唐代姚合《寄石书院僧》一诗中有"不行门外地,斋戒得清真"的诗句;李白的几首诗中有"裴子含清真""、右军本清真"、"垂衣贵清真"等诗句;宋代陆游《园中赏梅》诗中,有"阅尽千葩百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的诗句。到了明代中叶,穆斯林逐渐赋予"清真"一词新的涵义。明清之际的回族穆斯林学者在解释教义时说,"清"是指真主清净无染、不拘方位、无所始终";真"是指真主独一至尊、永恒长存、无所比拟。他们以"清净哉,真主"和"真主至清至真,  相似文献   

9.
《古兰经》启示:“为奉真主之命,而召人于真主者,为灿烂的明灯。”穆罕默德亦说:“我逝世后,圣道将要混灭,谁复兴我的道路,谁便能得到实行圣道者的代价,毫无减  相似文献   

10.
拨开西方话语霸权的迷雾探求伊斯兰的本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古兰经》经文为依据,辩驳了当前以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关于穆斯林“好战不宽容”和“穆斯林妇女服饰压制妇女的权益”的错误认识,论证了西方文明面临的问题根源在其自身内部,而非来源于外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1.
曾经的辉煌与当下的衰败、曾经的核心与目前的边缘化所造成的失落感,三大圣地、《古兰经》与先知穆罕默德的相继蒙羞和遭辱所带来的受辱感,历史的创伤记忆与现实的生存困窘共同积淀成了一种顽强的集体潜意识,形成阿拉伯—伊斯兰民众仇恨与暴力相交织的心理死结,外现为以暴易暴、铤而走险甚至不断丧失自我。因此,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应在不断抵抗西方霸权主义对中东诸多利益的制衡中,努力变革滞后于全球化主潮的落后现状。否则,将面临更为严重的民族和地区的倒退,危及世界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2.
2020年春节期间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肆虐再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面对疫情,人们从慌乱、无序,到理性、有序,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这也再次表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因此,合作人类学应该在中国社会研究,以及人类安全、和谐家园营造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3.
景怀斌 《民族学刊》2021,12(1):57-65, 90
人独特的脑生理机制带来了人的终极需求,这只能通过文化的情感价值系统,尤其是终极情感价值满足并形构人的意义系统。终极情感价值作为文明共同体的根基性理念或轴心,在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发挥巨大的精神作用。中华文化在独特的地理和历史时空中形成自然精神崇拜,表现出"生生""人仁""和合"的终极情感价值及其价值系统。这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具有重要启示:以终极情感价值统领共同体意识培育与传播,文化的层次性决定着传播的分层性。  相似文献   

14.
赵杰 《回族研究》2007,(3):16-20
本文从康德"心灵里崇高的道德"与毛泽东"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和《古兰经》关于"三状"源于心灵为序,从历时上评述了回族荣辱跌宕、历尽沧桑,"几度春风,几度秋雨"的心路历程,从而揭示了他们心灵沐风栉雨后更加清净的壮美。又从共时上亮化出回族忍辱负重、自尊自强的坚实心力,最后凸显出回族"先忍后强"的心灵之道对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充实,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人们一般认为,信仰与理性是对立的,但照此观点来审视伊斯兰教信仰与理性间的关系则不确切、不妥当,甚至是错误的.唯有了解伊斯兰的内涵、精神,才会明白二者不但不对立,而且具有内在的统一.笔者从理性原则出发,对若干重要命题作新的阐释,对穆斯林学者依<古兰经>的规定,遵循理性原则解决现实问题的历程加以解读.对伊斯兰理性宗教作概略阐述,使世人全面地了解伊斯兰教真谛,把握其精髓,给予客观的评论,以便达成共识,使宗教信仰自由理性化.  相似文献   

16.
岷江上游羌族宗教信仰是多元混杂的,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因素,又有现实的因素.历史的因素可追溯到古羌人时代,从那里我们可寻羌族宗教信仰之渊源的一些踪迹;现实的因素可从羌族地处藏彝走廊,受汉藏文化影响的现状中去采撷一些实际的表现.本文拟就羌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的藏文化因子,羌族天神信仰与藏族民间宗教信仰的渊源,羌族和藏族有关人类起源传说的相似与区分,羌族原始宗教信仰与佛教文化的糅合等方面对羌族宗教信仰与藏文化的关系作一较为深入的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17.
张腾 《回族研究》2012,(1):125-128
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基本精神的伊斯兰教的婚姻伦理观,是指导穆斯林婚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在伊斯兰教的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回族的婚姻伦理观受伊斯兰教的直接影响和中国儒教的间接融合,呈现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价值。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回族的婚姻伦理观也在发生着变迁,逐渐趋于成熟和理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文献资料为依据,从教学风格、学科建设思想和学问情怀三个方面对费孝通先生一生探索的榜样意义进行阐发。费先生在教学上倡导引导学生探求未知、从实求知的教学理念,在学科建设上坚持面向实践、学以致用的学术导向,在学术追求上达到将家、国、天下自觉统一起来的极高境界,他宏富的著述、深刻的思想和崇高的追求,是值得后人永远珍视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9.
人的一切生存实践活动在本质上都有关生死,具体而言,就是求生抗死。这种生死观在语言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人类语言大都忌讳直言死亡,维吾尔语也是这样,讲汉语的回族人更显示了这种语言现象的内涵。但是,在某些语言中,死不总是与不愉快的心理感受相联系。在现代汉语中,死字结构不仅与痛苦的心理感受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可以表达愉快的心理感受。我们认为这种现象是道教思想在汉语语言结构上的反映,它既不强调生,也不忽视死,生、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基础上,产生了表示愉快的心理感受和不愉快的心里感受的死字结构。  相似文献   

20.
言外之意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中,作者通过以Grice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意理论为依据,分析了产生言外之意的三种类型。即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言外之意;受语境限制而产生的言外之意;运用修辞手段而产生的言外之意。这对言外之意现象的深入分析和篇章分析会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