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江师专学报》1988年1期,刊载了庆年同志《对<合音词与“六书”>的商榷》一文;它对该学报1987年4期发表的文西同志《合音词与“六书”》中所提出的有关合音词研究方面的一些观点,谈了不同的看法。可以肯定庆年的意见有些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他指出文西有的概念用得不准确,造成语言上的矛盾;有的观点论据不足,  相似文献   

2.
况周颐晚年将毕生所刻词集删定为《蕙风词》两卷,去取精审,仅存词123首。此举不单是选萃旧作之菁华,还包括对部分词作的删改修订,蕴含了一定的改词方法。其中况周颐词学思想的深化是促使其编选词集的内因,而与王鹏运、朱祖谋的词学交游,则是影响其作词、刻词、改词和选词的外因。在时间节点上,况周颐删编《蕙风词》与其构撰《蕙风词话》大致同步,反映了创作实践和词学理论的共生互融。  相似文献   

3.
《草堂诗余》是南宋坊间编纂的一部便歌协律的词选,对明代词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明代前期,词学衰微,《草堂诗余》在长时间内不被关注,甚至备受冷落;明代中期,人们对词的创作产生兴趣,但词乐失传,词谱无踪,词学家视《草堂诗余》为词体创作的依据,或据其编纂词谱,或模仿其词进行创作,或评点取舍其词编纂词选。伴随着词学家对《草堂诗余》的多方面研究,明代词学迅速走向复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梦窗词提要》的得失辨正,发现《四库全书总目》词集提要的编纂思想自成体系,涵容了汉学考证与宋学思辨之长,即以汉学实证方法考评词集版本与作家身世,以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统观词人的交游网络与人格气节,以历史观念来观照词集的艺术价值与词史定位。在考量词人的人品与文品时,《总目》词集提要秉持“未以其人掩其文”的价值尺度,表现出超迈时代的开明通达的批评立场。   相似文献   

5.
黄裳《书乐章集后》是宋人中唯一为柳永词集所写之《跋》,该《跋》高度评价柳词歌咏“太平气象”的“词史”价值,提出“词人盛世之黼藻”的词学功能观,在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杜诗柳词”相提并论。黄氏所作之《演山居士新词序》“以词附诗”、“以诗衡词”,是中国词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词的创作与《诗经》“六义”直接联系起来进行理论阐述的词序。此二篇具有筚路蓝缕之功的序跋,沾丐后人甚多,其对中国古代词学理论的贡献难以漠视。然目前似未引起词学理论界应有的足够重视。故有拂去覆盖在黄裳身上的历史尘埃,还原黄氏原作价值之必要。  相似文献   

6.
《词品》的词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学者杨慎的《词品》由于引据失实,受到后世学者的批评。然而从词学研究的角度看,《词品》论词,仍不乏精辟的见解,它对词学的发展是有一定贡献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尊情抑理;二、兼容婉约与豪放;三、评论词人词作,时有创获;四、考证辨订,渊该综核  相似文献   

7.
<正> 由唐圭璋、施蛰有、马兴荣主编的《词学》,第四、五辑已于近日相继面世。《词学》各专栏以“论述”和“文献”为重点。第四、五辑的“论述”部分发表了《况周颐词论管窥》,对况周颐的词学观点。作了充分的研索和阐发。《论阳羡词派》一文从地域、意趣格调、渊源三个方面对被忽略的阳羡派进行了论证。此外还刊载了《袁去华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代表词学思想、词学理论、词学批评最高水平的清代词学,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不断问世。然而,许多领域尚未开拓,例如在纵向史的脉络的把握上,在横向与文化背景的关系的认识上,以及在个案的探掘上,都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陈水云博士的《清代词学发展史论》(学苑出版社2005年出版,以下简称《史论》)出版,在清代词学经纬的构建上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一宏阔的学术视野和史的发展观念是《史论》的一大特色。清代词学流派的建立,往往伴随着对某一个或几个唐宋词人的推尊;清代词学理论的进步,也可以在唐宋词学中找到源…  相似文献   

9.
杨慎《词品》多纰漏罗烈杨升庵《词品》卷二云:《草堂诗馀》‘朦胧淡月云来去’,齐人李冠之词,今传其词而隐其名矣。冠又有《六州歌头》道刘、项事,慷慨悲壮,今亦不传。按,“朦胧淡月云来去”,乃《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一词上片之结句。此词《尊前集》题李后...  相似文献   

10.
林大椿《百家词》校勘本为当今吴讷《百家词》之通行排印本。林氏对《百家词》的主要贡献是他在历史上第一次对《百家词》的编者、编辑及抄录时代、体例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考述,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其校勘本身也使错漏百出的原抄本变成一个可以"披卷诵读"的版本。其缺失在于林本并未遵偱传统的词籍校勘法附列校记,在《百家词》校勘中,面对不同版本的异文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改定,并且存在大量的随意变改完全没有其他版本依据的文字,这既违背林氏自己初定的《校勘标准七例》,更大大失却吴讷《百家词》原貌,如用之校勘他本词集,则"殊不足据"。  相似文献   

11.
清季民国词集校勘成果丰硕,《晚清民国词籍校勘研究》以具体文献文本为依据,细读详剖,对词集校勘做整体研究并做理论提升,同时对词集校勘值得商榷之处提出见解,这无疑对建构完整的词学体系富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后期有一股改编重刊《草堂诗余》的浓厚风气,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它从歌词作品集向文学作品集的转变,还藉此形塑了一个分类、储存、加工古今词作的知识空间。围绕《草堂诗余》的改编重刊,明代中后期形成了采用不同策略(或分类,或分调)的词学阐释群体,他们通过选词、考调、校勘、笺注、评点等方式,构筑了一个个不同的集词选、词谱、词评于一体的唐宋词阐释系统,对文本施加或预设其特有的阐释意图,或溯源诗乐传统以尊体,或揭示言情特质以别体。《草堂诗余》在明代的改编重刊不但为唐宋词在明代的传播作了突出贡献,而且也为词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打下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向子諲是南宋初年“宏才伟绩,精忠大节”的爱国名臣,也是蜚声词坛的优秀作家。他用血和泪谱写了许多爱国忧时的词篇。同时代的胡寅曾为向子諲的《酒边词》作序,热烈地褒扬了他的人品和词品,推许他是“步趋苏堂而哜其胾者”。结合北、南宋之交的历史情况和向子諲本人的生平来品读《酒边词》,可以看出这部词集在宋代社会剧烈变乱时期词坛上的特殊地位。遗憾的是,几百年来,《酒边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但有关的评论极少,连选家也很少选其词。朱彝尊编《词综》,选向词九首,算历代最瞧得起子諲的了。但九首之中,“江北旧词”竟占了八首。这种作法,大失子諲的本意,也歪曲了《酒边词》的真实面貌。解放以后的词学研究中,向子諲仍未受到起码的重视,至今一篇专论也没有。几部有影响的文学史中,只有一部提了向子諲一句,而且是片面地把他作为“充分体现了一般正直知识分子的软弱的一面”的典型来提及的。我们的词学研究中那种言必称苏辛,轻视中小词家的  相似文献   

14.
孙克强教授是我素所敬佩的同辈学者之一。近十年来,他重点从事词学研究,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韵文学刊》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分量的论文,或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所转载,或为《新华文摘》所摘要,成绩显著,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现在,这些优秀的学术论文结集为《词学论考》,将出版印行。作为较早拜读此编的一名同行,这里,我想谈几点读后感,并郑重地向爱好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词学的读者推荐这部好书。这部好书好在哪里?一言以蔽之,曰“冷”。词学研究的热点,长期以来一直集中在唐宋领域。固然,唐五…  相似文献   

15.
词是我国独有的文学样式,随之伴生的理论自成体系。本文认为,李清照的《词论》是词的独立宣言;《花间集序》划清了词与宫体诗的界线;辛弃疾对词学有贡献;针对着词作堆积材料的弊病,张炎在《词源》中提出了“清空”说和词创作的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词学的建立是在宋元之际,其中张炎的《词源》达到此时的最高水平。张炎是宋词的光辉结束者,又是宋词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词在清代初年浙西词派推动词学复兴时曾被作为学习的典范,他的词学理论在现代词学界受到高度的重视。《词源》成书于元代延四年(1317年),但流传不广,元明藏书家未见著录。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0年)陈继儒编《宝颜堂秘笈》续集时,取《词源》下卷和陆辅之《词旨》合为《乐府指迷》,而书名遂与沈义父《乐府指迷》混淆,因被视为伪书。清代嘉庆十五年(1810年)秦恩复得元人旧钞完帙刊于《词学丛书》,道光十二年(1832年…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早期词学专科目录著作,《词录》是王国维迈入“文学时代”、顺利实现学术转型的第一批具体成果。这部词学目录与《人间词》、《人间词话》、《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等书产生“协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创作—理论—文献“三维一体”的词学体系,其学术价值集中体现在与《人间词》的词创作、《人间词话》的词学理论建构之间的互补上,真实反映了他对于“可爱”且“可信”的学术境界的追求与构拟,更凸现了其文化心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王兆鹏同志的《读张元幹词札记三则》(载《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读后深受教益。该文其一“洛滨”考,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宋词选》第267页张元幹《点绛唇》词注“洛滨:不详(疑是陈与义)”之误,考定“洛摈”不是陈与义,而是富直桑。所考极是。此条词注在今年出版的《唐宋词选》修订版中已作订正。其二“谪仙”辨,王文认为张元幹《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词中“谪仙”,只能是李纲,而不可能指苏轼。其说甚当。唯其三“张元幹自编词集质疑”一则中所引材料有疏误,现特补正如下: 王文中有二段引文说,南宋曾噩《芦词·序》有一段很明确的说明: “公(指元干)之子靖,裒公长短句篇,属为序。余晚出,恨不得见前辈。然诵公诗文久矣,窃载名于右,因请以送别之词,冠诸篇首,庶几后之人尝鼎一脔,知公此词不为无补于世,又岂与柳、晏辈争衡哉?” 王文认为这是张元幹的儿子张靖,裒集乃父词作后,再谁曾氏写序的。并说,曾氏以此二词压卷之“深意”在于欲后人“知公此  相似文献   

19.
晚清民国时期,存在过一个以词坛名家陈曾寿为核心的湖北蕲水陈氏词学家族,其成员至少还包括陈氏从伯父恩澍、师关棠、次子邦直、从子邦武及婿周伟等五人。《烟沽渔唱》是民国遗民词社"须社"唱酬所结之集,载陈曾寿词十五首,其中有六首为张寅彭、王培军校点本《苍虬阁诗集》所未录,另九首未为《苍虬阁诗集》所取校,兹为补遗、补校,并对《苍虬阁诗外集》辑补自《采风录》的一首《六丑》略事辨正。陈恩澍、周伟二人词,最早似亦仅见载于《烟沽渔唱》,今一并辑出。  相似文献   

20.
对唐宋词的立体观照——评《唐宋词论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明同志的《唐宋词论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5月出版),是当前词学研究领域的一项新成果。它的开拓性,主要在于提供了对唐宋词立体观照的一种新范式。自宋以来,词学研究可分“词史之学”、“批评之学”、“校勘之学”、“目录之学”、“声调之学”等门类。(参龙沐勋《研究词学之商榷》载《词学季刊》1卷4号)《论稿》基本属于“批评之学”。而“批评之学”自宋代至清末民初,大都详于艺术形式方面的论述而略于词作的思想价值之分析,又着重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