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澳门土生族群的研究 ,牵涉到民族认同问题 ,必然是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它既是世界人类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也是历史学的问题 ,又不可避免地涉及语言、文化等各个层面。通过三位学者的这个讨论 ,目的是希望把澳门土生族群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其在澳门学中的地位等问题做一个交流。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文学创作中,敦煌题材一直倍受青睐,有关敦煌的文学书写成为永不消退的文学热点。敦煌是博大的,也是精深的,其间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质素,要对敦煌进行文学的把握是有难度的。敦煌的文学书写要求作家既是文学家,也是敦煌学者,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具有敦煌学者的修养才能真正书写出富有文学价值的敦煌文学作品。以当代敦煌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冯玉雷的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的难度、理解的难度以及小说的高度三个方面来分析其敦煌系列小说给读者造成阅读方面困难的原因,以打开一扇走近敦煌文学的窗户,对解读敦煌文学提供一种思路和视角,从而揭示出敦煌文学真正的文本意蕴和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丝绸之路对于世界历史的作用和贡献并不仅仅体现在"通道"上,更重要的是这条道路为名副其实的创新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整合、融汇及其创生衍化和发展嬗变的加工场、孵化器和大舞台,是文化创新的高地。就拿丝路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敦煌文化来说,其交融创新的特点就十分突出和明显,敦煌在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文化智慧方面有着独具特色的优势。例如敦煌文化中融入了诸多西方文化的新元素,呈现出东西文化交流融汇的亮丽底色与崭新格局;敦煌文化中突出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创新成就;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极富创新的典型代表,敦煌歌舞艺术——融汇中西菁华的全新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明清时代中国诗人吟咏澳门的诗词作为基本资料,从一个侧面见证明清时代澳门的历史文化:澳门作为设在中国领土上的葡萄牙居留地,中国政府始终有效地行使主权;她不但是一个重要的东西方贸易港口,而且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1999年 12月 2 0日澳门将回归祖国 ,这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值此 ,对澳门 40 0多年的经济发展作一历史考察 ,并对未来澳门经济的发展趋势作一展望 ,有重要意义。 40 0多年来 ,澳门经济发展经历了明代初步繁荣、入清后的衰退、鸦片战争后的畸形发展及 2 0世纪下半叶的复兴等四个历史阶段。澳门回归祖国后 ,“一国两制”、“澳人治澳”和高度自治、5 0年不变的方针 ,将从根本上保证澳门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只要充分发挥澳门地区的经济制度、贸易政策及地缘、网络等各个方面的优势 ,走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的道路 ,澳门经济一定会稳定、持续发展 ,谱写历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6.
2006年6月11日,在我国第一个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日的第二天,“敦煌·武当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在道教圣地武当山召开,会期3天。本次会议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和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主办,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承办,兰州大学敦煌研究中心协办。来自北京、止海、甘肃、湖北、陕西、新疆、河北、浙江、江苏、四川、河南、台湾等地的研究西域敦煌文化和研究中原武当文化的近百名学者、教授集聚一堂,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等课题开展热烈研讨。  相似文献   

7.
回鹘是我国北方地区具有悠久历史和昌盛文明的古代民族之一,以善于兼容外来文明而著称于世。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古代史籍对其文化记载甚少,幸赖敦煌、吐鲁番古代回鹘文写本的发现,才为古代回鹘文化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可能。杨富学博士近期出版的《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一书,就是利用这些古代稀世文献全面研究回鹘文化的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  相似文献   

8.
澳门是中国一个极为美丽的半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三巴圣迹、妈阁紫烟、卢园探胜等历史文化名胜,构成了澳门著名的八大景观。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的建筑群,现已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澳门海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东西文化交汇、中葡文化融汇 ,构成澳门海洋文化的一大特色。澳门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经济文化特区” ,使澳门海洋文化在中华文化中 ,具有双向辐射的特殊作用。中国的历史文化名人对澳门海洋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澳门海洋文化必将在新世纪的中华文化发展中 ,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国两制在澳门实施十年来,内地与澳门在法律文化方面交流与融合呈现出剔除殖民主义色彩、融合步伐加快等特点。澳门与内地具有共同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同沐民族认同意识,共享儒家伦理光芒,理论上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全球化与区域化潮流等都为内地与澳门法律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基础与条件。判例制度、审计监督与法律渊源规范化、法律教育普及与法律双语化可以成为今后交流与融合的契机与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国际公关》2013,(6):74-75
敦煌壁画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而随着环境的破坏,此时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敦煌文化正处在消亡的边缘。为了更好地传承华夏文明,保护敦煌文化生态,2013年,IBC公益计划重点关注“敦煌文化生态保护”,将敦煌作为“创意美丽中国”大型公益活动的第一站。  相似文献   

12.
澳门回归及赌权开放以来,经济一直受到博彩业一枝独秀、经济结构单一化问题的困挠。2009 年1 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澳门做出了“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定位。2005 年7 月,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澳门申遗成功为可持续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将文化遗产作为一项资源进行开发与保护赋予了新的意义。在对澳门文化保护立法进行历史梳理的基础上,对2009 年特区政府制定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敦煌地区为我国典型的荒漠化地区,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再加上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共同造就了敦煌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文化,今天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对传承和创新敦煌地域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澳门虽然是一弹丸之地,但自明朝中叶发展成为东西方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中转港之后,中外学者就不断研究澳门历史,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为了深入开展澳门历史的研究,提高研究的水平,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广泛搜集中外文的文献资料并加强调查研究,以澳门经济史(特别是澳门对外贸易史)为重点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为特点,开展系统的、综合性的研究,从而编写一部多卷本的澳门历史,以反映澳门历史的发展进程和规律。这样,才能使澳门历史的研究有所突破和创新,为澳门过渡时期和1999年以后澳门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敦煌壁画中反映骑射文化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敦煌壁画中的骑射文化是不同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是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相互友好交流、交往的历史见证,是不同时期骑射文化的聚合,同时也反映了河西走廊古代民族的发展里程。  相似文献   

16.
澳门有近50万人口、面积不过23.5平方公里,却具有独特的、重要的文化价值。从历史角度来看,澳门在近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特殊地位,其在海上交通、对外贸易、宗教传播以及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一度成为中国人了解世界文化的一个窗口,成为内地对外文化联系的一个通道,也成为西方文化人进入中国的一个桥梁。澳门作为21世纪的一个独特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社会区域,其在现实角度上的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尤其是澳门作为一个连接中国内地与世界经济、社会的纽带和桥梁,回归后在“澳人治澳”的基点上制度转型及其与…  相似文献   

17.
澳门外劳输入使其因劳动力不足出现的经济发展瓶颈得到缓解,对澳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对如何测量澳门外劳的社会认同问题少有学者研究。文章从交往行为的理论角度出发,采用问巷调查的方法对澳门外劳的社会认同进行研究。文章在对澳门外劳社会认同进行操作化定义的同时,深入分析了澳门外劳的城市认同、群体认同、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4个方面,结果表明:澳门外劳的城市认同和身份认同感较强,群体认同和文化认同较低。  相似文献   

18.
自南宋末年至1849年,福建移民充当了澳门华人社会的主角,对澳门早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从福建人移居澳门的历史过程、商贸经营和妈祖文化传播三方面论述福建移民积极参与澳门早期开发,以充分认识福建移民在澳门早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澳门自1553年起,成了欧风东渐的突破口。在四百多年澳门中西文化交汇的进程中,1849年当为其前期与后期的分界线。在前期,中西文化在澳门的交汇是初步的,而且天主教文化的传播在明清政府的文化政策下,曲折颇多。在后期.中西文化在澳门的交汇在各个方面都走向深入,天主教文化则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更多的审视中碰撞。四百多年的中西文化交汇.使澳门的文化变得极为丰富多彩,澳门已具国际文化名城之特征。  相似文献   

20.
敦煌契约中的量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遗书中的世俗文献不仅是研究 9、10世纪敦煌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宝贵资料 ,也是研究汉语语言文字历史的宝贵资料。从语言上看 ,敦煌世俗文献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真实地反映了 9、10世纪敦煌地区口语的面貌。比如敦煌世俗文献中的契约文书在量词的使用方面 ,就体现出其不同于唐代诗文小说的特点 ,反映了当时敦煌地区口语语法特点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