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周树人)是中国有新小说以来第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五四时期一位优秀、犀利的散文家与杂文家,作为《中国小说史略》、《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钞》等书的编著者,他又是一位有分量的文学史家。  相似文献   

2.
复旦大学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总字数逾三百万,为全国第一部系统的、规模空前的古代文论研究巨著.全书视野开阔,宏观鸟瞰,阐述了上下数千年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发掘出许多弥足珍贵的罕见史料,对重要批评家与论著,都运用系统论研究法,作了富于开拓性的剖析,展示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丰富多采和灿烂成就,为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和创作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有益的启示,使古代文论探索的思维空间大为拓展.这部巨著的第一、二两卷(《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和(《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已分别于1989、199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获得学术界高度评价,在日本高校有以其部分复印为教材者.第五卷  相似文献   

3.
由复旦大学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多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拟分成七个卷次先后出版,总字数逾三百万,是一部规模空前的文学批评史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是这部巨著的第二分卷,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它系统全面地闸述了这个历史阶段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发掘出许多弥足珍贵的罕见史料,对重要批评家与论著,如刘勰与《文心雕龙》钟嵘与《诗品》等,都运用系统论研究法,作了富于开拓性的剖析,展示出中国文学批评理  相似文献   

4.
由复旦大学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拟分七卷先后出版,是一部总字数逾三百万字的巨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为其中第二分卷,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它在博采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不少新的见解,堪称一部探骊得珠之作。笔者阅读全书后,认为它有一重要优点,即不是孤立、片面地看待文学理论批评,而是非常注重其内部、外部的各种复杂关系。凡论述某一批评家,总是注意他各种理论观点之间的联系,注意他的理论观点与批评实践之间的联系,有时还联系到他的其他方面的思想观点,如社会发展观等;如果该批评家同时是作家,则还常常将其文学理论批评与其创  相似文献   

5.
在李劼人批评中,一九三七年《中国文艺》第一卷2期郭沫若《中国左拉之待望》具有长远的影响,郭沫若并不明确地说出李劼人与左拉式的自然主义是一个复杂的文艺论争话题,包含太多时代的潜话语。以下将对照李劼人的文学批评《法兰西自然主义以后的小说及其作家》考察李劼人小说批评存在的误区。  相似文献   

6.
由我校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文学批评研究室集体编写的多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是全国重点科研项目之一。全书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七卷,计划于一九九○年出齐。为广泛征求意见,现将部分章节的初稿刊载于下,欢迎读者批评、指正,并就编写体例和方法等提出意见,以供进一步修改。  相似文献   

7.
在李劼人批评中,一九三七年《中国文艺》第一卷2期郭沫若《中国左拉之待望》具有长远的影响,郭沫若并不明确地说出李劼人与左拉式的自然主义是一个复杂的文艺论争话题,包含太多时代的潜话语。以下将对照李劼人的文学批评《法兰西自然主义以后的小说及其作家》考察李劼人小说批评存在的误区。  相似文献   

8.
王运熙等主编的7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版),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规模空前的古文论巨著。它阐述了上下数千年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全过程,发掘出许多罕见的珍贵史料,对重要批评家与论著,都运用系统论研究法,作了富于开拓性剖析,展示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丰富多采和灿烂成就,为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和创作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有益的启示,使古文论探索的思维空间大为拓展,实堪称20世纪集大成的古文论巨著。本书显著特点是论述某一批评家,总是注意他各种理论观点之间的联系,注意他的理论观点与批评实践之间的联系,有时还…  相似文献   

9.
赛珍珠主要是一位作家,但她也称得上是一位作家型学者,至少是中国小说研究者。不过,赛珍珠的中国小说研究并非如多数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始于《中国小说》(1938)这一受奖演说。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她就有系列专论发表,《东方、西方及其小说》即其一。在这篇原也属演讲稿的文章中,赛珍珠从发展途径、结构和形式、意义和目的等方面,就中英小说之异作了初步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本文在全面认识赛珍珠的中国小说观的基础上,对赛文的观点作出详细的介绍,并对其局限性、其在当下语境中的价值进行客观的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对现代批评的多维度审视──读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高旭东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格局而言,各类文体的研究较受重视,小说、诗歌、戏剧、散文都已经有专史问世,但对文学批评的研究比较薄弱,至今仍处于拓荒阶段。现代批评始终引导和制约着整个新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金庸小说作为中国武侠文学的重要一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文化意蕴。刘卫英、王立教授《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一书从主题学研究方法入手,从16个母题和意象专题研究来阐释金庸小说中的深层意蕴以及某些人类学解读。不同于其他一般性金庸小说研究的论著的是:该书创新性地从部分母题的中外文学主题史来源、以及民国武侠小说代表作的介入等方面阐发,成为该书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小说艺术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魅力使人叹服。这样的艺术精品,委实是现代文学艺术园林中奇特的一枝。《传奇》除了内容的多义与丰厚外,其艺术风格的铺张、飘逸、轻奇,令人在突兀地惊喜中忍不住惊叹。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了。熟悉中外文学的读者,会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既看到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影子,又回味出英国著名通俗小说家毛姆的韵致。当年接编张爱玲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周瘦鹃老人,就曾这样  相似文献   

13.
读《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有感周勋初在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的建设中,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几代学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前辈学者郭绍虞、朱东润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为此奠定了基础,其后有刘大杰、王运熙、顾易生等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问世,最近又连续推出了王运...  相似文献   

14.
华主席在五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这就给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工作提出了一个迫切的任务:认真总结作家、艺术家运用“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成功经验,努力研究“两结合”创作方法的美学特征,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开拓道路。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在运用《两结合》创作方法上,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小说第二卷的创作,处在“四人邦”疯狂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艰难岁月,却能不受其强加于文艺创作的清规戒律的束缚,坚持“两结合”的创作方法,确乎难能可贵。我们有必要就这部尚未完成的小说,对“两结合”创作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荒诞小说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斩鬼传》、《平鬼传》、《常言道》、《海游记》、《鬼话连篇》合收于一册,取名《荒诞奇书》,以作为《中国神怪小说大系·寓意卷》的首册,显然,这不仅表明《大系》的《寓意卷》以选编荒诞小说为主体,而且也体现着编者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的深邃的用心,即认为:在千姿百态的中国古代小说中,存在着荒诞小说这一支——正象盛开着牡丹、荷花、秋菊、腊梅、桃红李白的百花园里,还有铁树、八宝、仙人掌一样,荒诞小说在小说林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吴承学,彭玉平一中国文学批评历史悠久,但作为一门学科的自觉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到了二十世纪才可以说真正开始并逐步走向成熟。当此世纪之交,回顾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评...  相似文献   

17.
对《红楼梦》悲剧的研究从王国维开始跳出了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范畴,借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其悲剧意义,丰富了这部古典小说新的内涵,吴宓的《〈红楼梦〉新谈》同样采取了中西比较的批评手法。他们的研究不仅属于那个时代的一流水平,在今天也依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两人不约而同地将《红楼梦》评为一部伟大的悲剧小说,本文试从二者对《红楼梦》悲剧的评论中,对他们的中西比较观、批评视角和批评方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8.
对《红楼梦》悲剧的研究从王国维开始跳出了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范畴,借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其悲剧意义,丰富了这部古典小说新的内涵,吴宓的《红楼梦新谈》同样采取了中西比较的批评手法。他们的研究不仅属于那个时代的一流水平,在今天也依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两人不约而同地将《红楼梦》评为一部伟大的悲剧小说,本文试从二者对《红楼梦》悲剧的评论中,对他们的中西比较观、批评视角和批评方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思潮此起彼伏,其中尤以小说思潮最为活跃,成了我国文学思潮的领头兵。对小说思潮的研究,20几年间,就我所见即有十几部专著。但一般都停留在列举新时期存有哪些小说思潮的层次上,只有个别著作如《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许志英、丁帆主编),能够后来居上,学术质量达到新的高度。近读周晓扬撰写的《20年小说思潮》(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简称《思潮》),方知她在参与了《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的写作后,对20多年来的  相似文献   

20.
一、鲁迅——周树人鲁迅先生未到校之前,厦门大学学生,早就听见他要来本校担任功课。一九二六年九月二十日开学之前,在群贤楼下右边布告牌上,贴着一张文科办公室的布告,大意是说:“周树人先生,已到校多日,其所担任之中国文学史、中国小说史、及声韵文字训诂研究,三门功课,定于下星期起,开始上课讲授,希各注意,此布。”当时有许多同学,看了布告,都很惊愕失望,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