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长期以来,每当中日学者进行研讨古代两国文化交流这一题目时,总是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有关古代中日都城的建制问题。即中国隋唐长安城、洛阳城与日本藤原京、平城京、平安京之间的模仿承袭关系等。然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虽然经过长达八十年之久的学术论争,目前还尚未定论。不过中日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日本的都城制度基本上是沿袭了中国的都城制度。也就是说,日本的藤原京、平城京、平安京这几座都城都是模仿中国隋唐长安城和  相似文献   

2.
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为依据,并结合隋唐长安城的布局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为五点:以京师长安为摹本;加强军事防御性;经济中心的转移与仓城的设立;规整里坊以繁荣经济;水陆畅通,交通便利。隋唐洛阳城是一座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都城,对唐以后的都城及邻近国家,尤其对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的设计也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隋唐长安城与北宋东京(汴梁)城是我国古代城市中两个重要且有代表性的都城。它们的规划布局对以后的都城有很大的影响,对这两个城市进行比较研究,既可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脉络,还可以对一些古代城市建设史的深层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阳陵邑遗址的平面布局和邺北城进行比较,认为以阳陵邑为代表的西汉中小城市是魏晋隋唐时期都城布局的源头。魏晋隋唐都城的源头和发展演变脉络表现为:以阳陵邑为代表的西汉中小城市→曹魏邺北城→魏晋时期的平城和洛阳→邺南城→隋大兴唐长安城。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都城制对朝鲜、日本古代都城制的影响方学凤一、中国古代的都城中国古代的都城应始于夏朝,但因缺乏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现不知其规模、形制、构造。商代的都城址在郑州附近发现了,据考古资料看,城墙是夯土墙。现存墙址宽4~6米,最宽处达7~8米,高4米,...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山西大同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朝史研究基地和大同市平城北朝研究会共同举办的“北朝都城与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5月23日在山西大同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南师大、首都师大、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日本龙谷大学、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要素分析——以唐宋都城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瑞 《南都学坛》2004,24(4):23-27
城市形态要素的研究是城市形态特征研究的基础。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由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等要素构成,它们之间有着复杂的结构关系。古代都城形态要素的空间功能和价值理念在于实现都城的政治核心功能,表达都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中国传统伦理与哲学思想的建设理念。都城空间形态要素的变化受政治经济、社会伦理、文化思想等因素影响,并导致都城空间形态特征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随着古都学的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内容也逐渐丰富.东亚都城研究缘起于本土都城研究向域外扩展,其与一般的都城研究都以古代都城为研究对象,所不同之处在于更加注重对文化制度互动的考察.通过对古代都城研究探讨东亚社会的整体性、互动性以及内部特殊性,应是东亚都城研究的意义所在,但目前的主流观点强调"中国制度"与"中国源流",对东亚的整体性考察稍显不足.在研究时首先应对相关概念做出界定,且应充分发掘古代都城间的互动过程,同时应以建置研究、系统研究来丰富制度研究,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南山"多指长安南边的终南山。在"南山"脚下,周秦汉唐历代都曾建造过辉煌的都城,形成了"南山—北阙"的对峙格局,因为古代人认为终南山"在天之中",理应建都在此。中国古代都城与"南山"的位置关系,集中反映了中华传统的世界观,而这一世界观也影响了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的都城营造。文章将主要通过对长安终南山和日本奈良吉野山的对比分析,来揭示长安"南山—北阙"都城格局的寓意及其对东亚诸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曹魏邺北城的设计思想是模仿前代而略加改进,城市用地进一步功能化,扩大居民区以利于控制人口,加强军事防御性等。这种设计和布局不但对中国古代都城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对邻近国家与地区如日本等国的古代都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城门是城市中的重要构成要素,除军事、建筑功能外还具有较强的“礼仪性”。中国古代都城城门至汉代已确立采用三门道的制度。至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套京城、都城、府州城及其他一般城市彼此不同的城门规制。北宋诸京城门,特别宫城正门的营建与改建也先后受到隋唐洛阳城和长安城的影响,以东京宫城正门为例,北宋初期为下列三门道前出双阙,晚期则改建为下列五门道前出双阙。这也进一步影响到宋代地方城市城门的营建与改建,反映出宋人观念中“列郡”“国都”的城门制度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西安地区各朝代古都文化之主要内涵与基本特点,结合大量史料,对西周、秦、西汉、隋与唐王朝都城之规制、建设、平面布局、主要建筑之思想理念进行剖析。分析认为:西周都城文化充分反映了周代礼乐文化;秦都城文化体现了大一统的精神;汉长安城文化以尊儒思想为主体,整合了前朝相关理论,并有所创新;隋唐长安城文化表征了多元文化的开放气象。  相似文献   

13.
不少学者认为《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述的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思想是从两周都城的布局规划中提炼而成,从而推断其形成年代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广泛考察有关两周都城的考古资料发现,本时期都城布局实际与《匠人·营国》的内容相去甚远,由此可证明《匠人·营国》之制形成年代不早于两周时期。西汉都城长安城是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后新建的都城,它的布局特色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布局特征与《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载的都城布局规划思想完全相同。由此可知,《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述的都城布局规划完全是按照西汉长安城的布局事实附会加工而成,其形成年代应当在西汉时期  相似文献   

14.
古代都城的城址选择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优越的都城城址选择对王朝的兴衰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东汉王朝定都洛阳主要考虑了有利的自然地形因素、良好的经济环境、东汉王朝面临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两汉文化思潮影响等因素.定都洛阳是东汉王朝一项正确的政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中国,都城作为文明的容器,也是政治理想和哲学观念的物态呈现。西汉的政治与哲学均自有特色,这种特色烙印于长安。首先,长安随着政治理念和政治路线的变化,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都城意象的转变。前期以宣示权威为主,追求“壮丽以重威”的美学风格;后期则通过一系列的礼制化改造,将一个世俗而物欲的都城转型为一个更体现礼制原则的都城。第二,西汉哲学虽短于思辨,但长于想象,融入阴阳五行的儒学和神仙方术、谶纬学说等一起提供了“鬼神术数”的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下,长安成为天命的暗示和能通阴阳消息的神圣都城。总之,长安作为西汉政治与哲学的物态呈现,从根本上讲都是在为其政权提供不同向度的合法性证明。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城市在春秋战国之交,迎接了尚未出现的大繁荣,其中晋国新田都城最为先进。其原因在于迁都方法、设计思想都独树一帜。到了战国时期,赵国继承了新田都城的设计思想和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东周王城是东周时期的国都,也是中国古代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徐昭峰教授独著的《东周王城研究》,在详细梳理东周王城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东周王城的地望、成周与王城的关系、东周王城的城郭、宫城及宫殿建筑、手工业作坊、仓窖、王陵分区、墓葬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对东周王城的系统认识,对进一步完善中国都城制度史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是填补洛阳两周考古系统研究专著空白之作。  相似文献   

18.
宋代中日经济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往往首先着眼于隋唐。隋唐,特别是唐代,是古代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高潮时期,就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之深刻与全面而言,确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但继起的宋代,也仍有其相当丰富的内容,并有许多复杂的问题有待于作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陪都"词考     
"陪都"是我国古代都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我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创举,指在首都以外另设的首都,又称"两京制度".历史上的陪都建制,大多数学者将西周初年洛邑视为陪都制之滥觞,此后,历代的大小王朝,无不模仿西周的两京制度,且许多王朝或政权不只两京.  相似文献   

20.
古代都城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其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亦有诸多值得当代人研究、借鉴之处。通过对我国古都建设问题的论述,回顾了古都与自然的历史变迁,探讨了古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建议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古都与自然的关系,批判地继承古代城市建设传统,主张当今古都城市的建设应在全社会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