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在现代文明史上最早对资本主义生产造成的水污染和环境破坏给予全面的揭露与批判,在对人与自然关系作实践唯物主义的论述中已内在地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水利思想,包括水利与气候、水利与农业、东方地理环境与水利的关系。人与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人关系的一种反映,体现着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和道德关系。面对水生态危机,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树立"自然内在价值"观念、建立合理的适合人的本性的生产模式、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对社会和自然关系的自觉协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由之路,也是人水和解的应有之义。深入分析和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水利思想,全面的掌握生态水利思想的基本内涵和解决水生态问题的途径,以指导新形势下的治水实践,为当今人类摆脱全球水危机指明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10月26日上午,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学术报告会在河海大学举行,汪部长作了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谈中国水资源问题及对策》的学术报告。汪部长的报告包括五个方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现代水利的核心理念;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水利水电事业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就要解决如何理解和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及其与实现高质量发展关系这个前提性问题。对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思潮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内涵理解为否定技术运用和经济增长,人类屈从于自然的生存状态;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绿色发展思潮从维系资本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本追求利润的目的出发,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理解为人类保护资本主义再生产自然条件的责任和义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理解为以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哲学基础,坚持系统论、整体论和协同论的辩证思维,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转化为绿色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通过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4.
于清 《金陵瞭望》2007,(23):69-69
江宁区水利局近年来大兴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之风,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树立机关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以抓局机关思想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建章立制,强化监督考核,着力提升机关工作效能和服务效率,紧扣水利农机工作目标,把握全区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全面达小康”大局,围绕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大力创新治水实践,推动和谐水利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现代化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实现了对传统现代化老路的超越,改变了长期以来传统现代化模式垄断发展话语的格局,为经济发展贡献新方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以生态底色为导向,绘就出现代化事业的新图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现代化新道路,其提出并非形而上的产物,而是反思“发展主义”话语体系的结果,是以生命共同体、生态优先、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基本向度,孕育着生活与生态、发展与保护、公益与私利同频共振的生态蕴涵。从实践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非自然生成并有效运作,而是需要不断完善治理理念、制度体系、主体结构和治理方式,从而站在现代化与生态化协同共进的高度谋划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绿色繁荣。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治水理念随着治水实践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和完善。当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水利理念逐渐形成,人文精神渗透于水利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依法治水理念逐渐形成,对水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传统的经济水利理念也在向民生水利理念转变,我国的水利建设正摆脱于经济利益的短见,向关注经济与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同时,逐步实现了从破坏、开发到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有机结合转变,这些理念对促进水利乃至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在防御水患与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活动中,先民们逐渐形成丰富的治水经验。文章结合我国五千年的治水史,从治水经验、治水技术、治水文化三个方面初步总结分析我国治水经验和教训,旨在对中华治水文化的传承有所借鉴,对建设和谐水利社会、美丽中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徐寰 《江海纵横》2006,(6):22-23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就是风调雨顺,山清水秀,江河安澜,自然灾害比较少,就是自然与人类的生态供需处于比较平衡的状态。因此必须提高抵御自然界风险的能力,大大减少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自然条件中,风沙水旱灾害与森林植被都有密切关系,森林植被好,风沙水旱灾害就少。这是人与自然最直接、最自然的表现。现对周恩来总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中在水利、林业方面的思想作一探微。一、治水育林,优化环境中华民族悠久而丰富的历史,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是一部生动而光辉的治水史。历代祖先对龙的偶像崇拜,表达了他…  相似文献   

9.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是我国政府应对日益严重的水问题而提出的一项水管理新制度,目前已在全国各地实施,是我国强化水资源管理的新举措。然而,由于该制度于2009 年提出到2012 年开始实施,至今时间不长,存在的问题还处在研究中。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进行反思,包括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概念问题、与人水和谐治水思想的关系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与深化水利改革的关系问题、制度实行和考核关键问题、理论体系问题、支撑体系问题等。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总结现代化规律基础上作出的科学抉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节约集约、清洁循环、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等方式;必须协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主义改革、斗争精神。建设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性、永续性、优越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农田水利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决定着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然而我国农田水利存在农田灌溉条件和技术落后、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农业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与农田水利需求不足的矛盾逐渐凸显。从科学规划农田水利角度重新审视现代农业的农田水利建设内容、标准和功能,从建设高标准农田灌溉区方面推进高质量农业发展中的灌溉水源开源和节流技术推广,从市场化供给农田水利方面促进现代农业生产中农田水利管理效率将成为补齐农业高质量发展中水利短板的有效措施,使构建动态、全面和综合的现代农业体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水利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被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做好水利工作,科学合理开发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合理利用进行了探讨,对县域经济中水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治水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人类顺水之性的因任自然观,产生了自然水利思想;近代工业社会征服自然的观点,产生了工程水利思想;现代生态时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产生了资源水利思想。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东北地区农田水利事业是随着拥有寒地稻作经验的朝鲜移民移居东北,在东北地区种植水稻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奉天省农田水利事业成为侵略东北的日本重点投资与经营的领域。奉天省地方政府在面临民族危机与近代化的双重历史背景下,逐步制定的各项调控和管理农田水利事业的政策措施,突出了政府“控制”和“发展”两个方面的作用。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层揭示东北地方政府推进农业近代化以及维护国家利权方面的作用,将东北地区农业近代化特色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的水利建设是中国水利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从三个方面论述民国时期的水利事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说明这一时期水利事业在中国水利史上的地位:西方先进的科技思想和科技理论代替古代的治河思想和水利技术;对水利实行现代式的经营管理;培养水利科技人才,注重水利科学研究。但是,由于受到种种限制,民国时期水利建设举步为艰。  相似文献   

16.
民族贫困问题是当代中国的一个主要的社会问题。民族贫困不仅是自然生  态恶劣的产物 ,更是民族生活方式等人文要素失调的结果。民族地区要真正走出贫困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仅要重视自然资源、资金等要素的开发与投入 ,更要重视人文因素的优化 ,实现民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由于水旱自然灾害频繁及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华中抗日根据地通过疏浚河道,修筑河堤、湖堤、海堤,开挖水塘,种植树木等措施来加强水利建设。在水利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依靠科技治水,注重效率和质量,节约经费,统筹全局。水利事业的开展,减轻了旱涝灾害,保证了粮食增产和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密切了军民关系,树立了根据地政府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8.
2009年第4期目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 ,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已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当前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我国发展全局极其重要。具体而言 ,要重视保护耕地和水资源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支持保护体系、合作组织体系 ,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农民。城镇化不可能解决全部"三农"问题 ,中国的发展一定要并行不悖地进行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在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能盲目以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为标准 ,一定要认真结合当前的实际 ,分析中国的现代化到底是什么 ,从而选择适合国情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了土壤盐碱化、水质退化、江河断流及生态环境破坏等环境效应 ,同时也留给人们一些重要启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 ,揭示了人与自然、水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在水资源规划管理中 ,只有尊重自然规律 ,充分考虑水资源开发的负效应 ,才能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物质资源的投入、人力资源投入和绩效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民是农田水利建设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时间资源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受益者。农田水利建设为我国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国家和社会应更多地回馈农民、关怀农业与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