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沉默     
“沉默意味着什么?”上帝召集来一群人,问道。“等待。”预言家说。“大智。”哲学家说。“同意。”官僚说。“顺从。”农民说。“旁观。”男人说。“承担。”女人说。  相似文献   

2.
“境界说”是审美认识论。在“境界说”中 ,“真”“美”一体 ,“真”既是核心 ,又起着脉络作用 ,展示出“境界说”的内在结构。“境界说”审美认识论的基点是价值论。“境界说”中的“真”具有层次性  相似文献   

3.
在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中,“工农”诗人的“文化翻身”,既有“真实”的一面,又有“虚幻”的一面;既是一种“解放”,又不是真正的“解放”;既存在“翻身”的“可能”,又是有“限度”的“翻身”。“工农”诗人经历了“无权说”到“有权说”,从“无法说”到“学会说”,从“不敢说”到“大胆说”的“文化翻身”的过程。而“新民歌”的生产方式、创作主体对“解放”的短视以及意识形态的伦理诉求,则是规限“工农”实现真正“文化翻身”的显性或隐蔽因素。  相似文献   

4.
文献综述发现,“新市民”内涵主要有5种,分别是“新兴市民阶层说”“新市民文学说”“新型市民说”“市民新型权利说”和“进城农民说”,其中,以“进城农民说”最为典型,近年来成果也最多。由于农民“新市民”尚未完全融入城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新市民”,故“新市民”概念的内涵有待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5.
“摹仿说”是亚里斯多德文艺思想的核心。本文从“摹仿”的标志、“摹仿”的实质 ,“摹仿说”产生的原因 ,“摹仿说”的意义等方面 ,对“摹仿说”进行扼要阐述。  相似文献   

6.
《说林》《储说》是《韩非子》中最具有文学特色的部分,目前对二者的专章研究并不多,且其文体定性存在争议。探究《说林》《储说》中“说”及“说体”源流,辨析“寓言”说、“小说”说、“连珠体”说的得失,认为《说林》《储说》是“说体”文。  相似文献   

7.
王士《秋柳四首》释义之争构成近三百年来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桩公案,形成十余种“本事”说。怀思故国说,为“明藩故伎”所作说,吊南明福王旧事说,咏明济南王故宫说,“南雁”指南都遗老说,“西乌”指顾炎武说,“枚叔”指钱谦益说,“福藩故伎”指郑妥娘说,是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说法。本文考察辨析《秋柳四首》“本事”说源起和流变,并认为诸种“本事”说,大都属于附会增饰之论,《秋柳四首》咏物写心,原无“本事”。  相似文献   

8.
编辑学学科性质讨论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 ,关于“编辑学学科性质”的讨论 ,认真归纳起来 ,共有 6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1.“纯理论学科”说 ;2 .“纯应用说” ,即“技术科学”说 ;3.“理论加应用”说 (编辑学界通称这个观点为“编辑缔构说”) ;4 .“理论为主 ,应用为辅”说 ;5 .“三结合”说 ;6 .“边缘科学”说。认真对这些观点进行辨析 ,对深化我国编辑学研究 ,具有较大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语·先进》“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两句,千百年来迄无定诂。从语意上大致可分为“诱导说”和“怨世说”两家;在字词训诂上则有“省略说”和“潜语说”。语意上以“诱导说”为胜;字词训诂上的“省略说”、“潜语说”则均缺乏根据。“毋吾以也”里的“以”是“已”的通假字,表已止义,“吾”是“以”的前置宾语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对濮人研讨,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濮人起源:有“江汉”说,一说“在今湖北枝江县南”,①一说在今湖北秭归县西。②有“元江”说,今云南元江上游古称为濮水,“濮之得名,盖因于濮水”。③有“岷山”说,说濮人是“起源于甘川交界的岷山山地”。④其迁徙:有“西迁”说,“江汉地区的濮地被楚所并,濮人有的溯江而上,迁到西南地区。”⑤有“东迁”说,“百濮起于云南,而遍及于西南各省也。”⑥有“东、西迁”说,濮人原住在岷山山地,后一支向东迁徙,一支向西迁徙。⑦其族属:有“氐羌”说,古有《史记·司马相如传·集解》引徐广曰,“僰  相似文献   

11.
“服”是先秦“说” (悦 )字的一个重要义项 ,但这一常用义至今未能得到应有的确认 ,从而常常导致误释。“说” (悦 )和“服”的区别在于 :“服”指一般意义上的服从 ,“说” (悦 )专指心服。“说” (悦 )的“服”义由“喜悦”义引申而来。先秦“说”多含“开解”之义  相似文献   

12.
电子技术理论抽象复杂,讲解困难,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说课”这一教学研究活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经济有效的手段。“说”课要在充分“备”课之后,“备”大纲,“备”教材,“备”教学对象、方法、过程,“备”板书和教案,然后用得体的口头语言具体讲解课题。“说”课时间多为15或20分钟。通过对电子技术课程的说课探究,以“晶闸管单相可控整流电路”课题说课为例,解析其“说”课内容权值。  相似文献   

13.
在《三国演义》批评史上,文学史家和文艺评论家们为了把握这部古典名著的主题思想,曾从不同角度对它作出过各种不同的理论概括。诸如流行一时的“正统”说、“忠义”说、“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讴歌封建贤才”说,近几年来有的学者又先后提出了“悲剧”说、“仁政”说、“反映人民愿望”说、“分合”说(或“天下归一”说)等等。这些观点,都有助于启发我们的思考,推进《三国演义》的研究。然而,个人认为,在各种各样的观点中,最有价值、最值得重视的恐怕还是鲁迅所倡导的卓尔不群的“官书”说。  相似文献   

14.
两大基本功能幽默和客观现实生活的关系,幽默的社会功能,这是多少个世纪以来理论家们所进行的那场关于幽默的马拉松式争论的主题之一。“逗乐说”、“歌颂说”、“批评说”、“批评和自我批评说”等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特别是“逗乐说”和“批评说”,形成了对  相似文献   

15.
戏剧本质论主要体现在关于戏剧结构、戏剧性、戏剧表演体系等具体论述中。该文对戏剧结构学说中的“综合艺术说”、“三位一体说”、“三个圆圈说”等主要观点,戏剧性学说中的“动作说”、“冲突说”、“激变说”、“情境说”、“对话说”、“仪式说”等诸种解释,以及表演体系说中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梅兰芳体系等世界三大表演体系进行述评,揭示了戏剧理论界对戏剧本质认识的历程、意义及其局限,指出中国民族戏剧体制对理解戏剧本质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典散文中,“说”是一种文体的专称,还是多种文体的共称?过去,接触“说”文辞较少未注意这个问题。后来,因工作关系,接触各种“说”文辞篇章多一些,才感到把“说”文辞通看成一种文体是不对的。可是,把“说”文辞通看成一种文体这种见解,还并不是个别现象。普及如中学语文教材,权威如工具书《辞海》,都把“说”当作“一种文体”加以解释。因此,“说”究竟是一种文体,还是多种文体的共称?这个问题就值得讨论了。 本篇小文,即想就:“说体,并非一体”,“说字头篇章散入多种文体的演易源流”,“说体分类复杂,并无正宗”三个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祈有识者的注意和指正。  相似文献   

17.
关于范仲淹的出生地,学界目前主要有“徐州说”“苏州说”“正定说”三种。“徐州说”最早见于南宋楼钥《范文正公年谱》,“苏州说”主要源于《宋史·范仲淹传》等。相较前两说,“徐州说”论据较为充分,数百年来一直为学界认同。近年来,苏州学者方健先生又提出“正定说”,认为范仲淹出生于宋河北路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综合多方面材料进行考辨,发现“正定说”与范仲淹父亲范墉归宋后的任职履历不符,存在对史料的片面解读,且依据不充分,无法撼动楼钥关于范仲淹出生地的论断。因此,还应以“徐州说”为是。  相似文献   

18.
论郑珍诗歌的艺术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晚叶,生长在贵州这穷乡僻壤的郑珍,以《巢经巢诗钞》和《后集》跻身诗坛,被推尊为“有清一代冠冕”(胡先驌)的诗家。钱仲联先生评巢经巢诗为“清诗第一”(《梦苕庵诗话》)。郑珍诗歌风格独特,引起研究者们的兴趣,提出了多种见解。如莫友芝的“隽伟宏肆”说,陈夔龙的“奥衍渊懿”说,陈衍的“生涩奧衍”说,黎庶昌的“瑰奇孤邈”说,翁同书的“简穆深厚”说,陈柱的“深厚渊奇”说,吕廷辉的“平易”说,黎汝谦的‘质而不俚、淡而弥真”说,刘大杰的“横恣俊峭”说等。近人胡先驌提出郑珍诗多用“白战之法”,即白描手  相似文献   

19.
纵观中国书法创作史,从扬雄、许慎的“心象”说,到赵壹、蔡邕的“气势”说;从王僧虔的“神形”说,到孙过庭的“情形”说;从蔡襄的“神气”说,到刘熙载的“体用”说,可以看出,中国书法创作始终以“意象”为主轴,在“意”和“象”的适度范围内左右波动,形成了一个以形求神、以象表意的书法创作语言的流动曲线。书法意象语言可分为表形的“象”和表情的“意”。这里的线条、结构、篇章等,均构成了书法语言材料的集合体──“象”。因此,“象”是可视的,“意”只能通过“象”来体现。  相似文献   

20.
对《墨经》中关于“且”的一条《经》文和相应的《说》文 ,历来异说纷陈。详尽考察前人成说 ,并予以去伪存真 ,可以得出如下四点结论。 (1 )《经》文的“且言”二字当互乙 ,《说》文的“石”字当为“后”之误。 (2 )《经》文的意思是 :“且” ,说的是将要 (成为 )这样。 (3)《说》文的意思是 :从事前说以后用“且”字 ,从事后说以前用“已”字 ;说当前的事也用“且”字 ,像从事前说以后一样。 (4)《经》《说》全文 ,是在说“动词之时差”———“过去现在将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