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Ⅰ.历史记载中的撒里畏兀裕固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是中世纪的撒里畏兀(Sar(?)gh Uyghur)的后裔,居住在甘州附近的南山及甘肃的肃州地区。裕固族原先叫作撒里畏兀,截至1982年,他们共有人口10500人。这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意义在于,他们很可能是鄂尔浑回纥的后裔。回纥政权在公元840年因叶尼塞黠戛斯军队的入侵而崩溃。  相似文献   

2.
裕固族宗教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裕固族是我国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县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有一万零五百多人(据一九八二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其中四千六百多人使用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西部裕固语,二千八百多人使用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东部裕固语,其余的人使用汉语.裕固族,在汉文历史文献中,曾被称为“黄头回纥”、“萨里畏吾”,“撒里畏兀儿…….这些称谓都和古代的回纥、回鹘、突厥民族有关系.裕固族的族源,可以退溯到古代的回鹘.但是,古代回鹘并非裕固族的唯一族源,古代蒙古人也是裕固族的族源之一,裕固族操东西部两种裕固语便是明证.可以这样说,古代回鹘人与古代蒙古人中的一部分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的裕固族.裕固族在历史上先后信仰过萨满族、摩尼教、佛教和喇嘛教.今天,在裕固族现实生活中呈现的宗教文化仍然是多种多样,交错相织.本文旨在较为详细地综述裕固族历史上的宗教信仰以及呈现的宗族文化.全文分三部分.  相似文献   

3.
一自十三世纪起分布在甘肃西部的撒里畏兀(Sar Uyur)族,起源于十一世纪末宋代史料所记述的黄头回纥,而十四、五世纪明代史料中所见的撒里畏吾儿则是他们的后裔,这点已为布莱资施乃德和王国维所提及。我国的桑田六郎博士已将黄头回纥、撒里畏吾儿考证为迁移到甘肃一带的古代回纥族的一支。这些说法,大体上是可信的。可是,关于撒里维吾尔族的研究并非就此告终,最近又发表了两三篇重要的实地调查报告。根据这些资料对撒里维吾尔族史进行新的研究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撒里畏兀儿东迁,是裕固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形成为今天裕固族具有重大的意义,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自己水平虽然有限,但作为裕固族的成员,很愿就这个问题的几个方面试谈一些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5.
眼前是我的民族的家园,是祁连山北麓的草地。南北两侧是辽阔无边的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祁连山自西向东横亘其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这里是我的家乡。站在祁连山下,思绪如潮涌。我的民族的祖先是古代的回纥人和铁勒人。400多年前,塔里木盆地叶尔羌汗国向东扩张,以武力推行伊斯兰教。察合台蒙古后王赛义德汗和歪思汗的穆斯林骑兵,驱赶着撒里畏兀人(色目人的一种),导致了这里的人们约一个世纪的大规模迁徙和逃亡,也导致了我的民族——裕固族的形成。那时,人们开始从南疆的西至哈志出发,走过瀚海戈壁,走过茫茫沼泽,  相似文献   

6.
裕固族民间历史传说中有一句话,说他们是从“西至、哈至”东迁来的,“西至、哈至”是他们的故乡。“西至、哈至”在什么地方?每一个裕固族人无不向你提出这个问题;每一个作过裕固族社会历史调查和研究的同志,无不力图回答这个问题。但是,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有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和宗教学的广泛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已经研究过这个问题的同志,仅以本学科的理论知识为依据,回答问题,迄今为止,尚未得出正确的答案。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不仅是裕固族人民十分关心的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裕固族的东迁,因而,也是研究明代撒里畏兀儿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李新峰 《民族研究》2012,(4):68-76,109
明洪武初,撒里畏兀儿降明。明朝将其分为四部,设为安定卫等几个羁縻卫。目前,学界正根据各卫与各部的对应关系,判断撒里畏兀儿内部的族群划分状况,而对究竟为撒里畏兀儿设立了哪几个卫,各卫如何对应各部,认识仍存疑点。本文重新解读《明实录》对卫所设置的记载,结合明初俞本《纪事录》中的重要记载,提出了新的看法:明初撒里畏兀儿既非《明实录》记载的设安定、阿端两卫,也非现代学界认为的设安定、阿端、曲先三卫,而是设为安定斡端、曲先答林两卫,分别对应阿真、阿端两部和苦先、帖里两部。这个结论说明,现代裕固族的祖先撒里畏兀儿,在明初分为源自于阗和库车的两大系统。  相似文献   

8.
曾现江 《民族研究》2006,5(5):79-84
作为藏族的一个支系,康区北部的霍尔人与周围其他的藏族人群相比,在语言、体质、文化面貌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他们被普遍认为与蒙古族存在一定的族源关系。本文认为,康北的霍尔人的来源更有可能与元代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头回鹘即撒里畏兀人有一定的关系。公元1331年,一批撒里畏兀军队迁徙至康区北部,经过与周围其他民族不断融合,逐渐发展成为藏族的一部分,但依然保留了一些撒里畏兀人的文化传统和体质特征,被其他藏族人群称为“霍尔人”。  相似文献   

9.
在回回一词的语源问题上,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把回回看成是回纥(回鹘)一词的音转。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大抵外国之音,皆无正字。唐之回纥,即今之回回也。唐书回纥,一名回鹘。《元史》有畏兀儿部,畏即回,兀即鹘也。其曰回回者,亦回纥之转声也”。可见,回回为回纥之音转说早在明末清初便已经有了。刘智的《天方至圣实录》、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屠寄的《蒙兀儿史记》,一直到今天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等著作,无不采用此说。 例如,洪钧在《元史译文证补》中指出:“唐书称回纥之先本匈奴,则似与今蒙古相  相似文献   

10.
维吾尔族烤食文化初探●马兴仁维吾尔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史书音译为“袁纥”、“韦纥”、“回纥”、“回鹘”、“畏吾儿”等。其族源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游牧于我国北方和贝加尔湖之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之间的“丁零”(“丁灵”、“丁令”)...  相似文献   

11.
裕固族中原来有一个部落,名叫Jalagar,汉译为“亚拉格”。这同唐代回纥的著名部落“药罗葛”、宋代河西回鹘中的“夜落纥”之称完全一致,说明“亚拉格”之称渊源于“药罗葛”。自鄂尔浑河回纥汗国破灭之后,“药罗葛”氏辗转迁徙,其中一部分入居河西走廊,至明代,汉文史料称作“牙兰”氏,拙著《试释<明史·西域传>中的“牙兰”氏》已有说明。本世纪以来,裕固族经历了激烈的社会变革,属“药罗葛”后裔的“亚拉格”家,今日的状况如何?本文想以耳闻目睹韵事实,试作答复。  相似文献   

12.
200年前在遥远的欧洲多瑙河畔,有一位青年从中学时代就立志到东方去寻根,到东方回纥的一支“Yoogar”人(即今日裕固族)当中去生活,去为自己民族的族源收集资料。令人遗憾的是他只身踏上寻根的征途后爬山涉水、历经艰辛长达23年,但最终没能到达他梦寐以求的“Yoogar”人当中,而长眠于喜马拉雅山麓。这位伟大的旅行家就是日后成为西方藏学研究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3.
杨圣敏著《回纥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一书,是一部研究维吾尔族古代史的新著。该书较详细地论述了自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后16世纪回纥的起源、发展、形成统一民族以及西迁的历史过程,探讨了回纥与现代维吾尔族、裕固族的关系。 该书的特点在于,对于回纥史中已有定论的问题、事件和历史线索,仅作简略的介绍,而集中篇幅深入地探讨和考证了学术界争议较多和较敏感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新材料和新见解。以下就对该书各章所提出的新观点择其要者作一简介: 该书第一章指出了中国历代汉文古籍中的翟、狄、狄历、丁零、铁勒等,都是该民族突厥语的自称Tǖrk或Tǖrǖk的不同的汉文音译。公元前11世纪左右进入南西伯利亚的北狄,由于当地生态环境的差异,以后逐渐分化成了生产与习俗有明显差异的东西两个集团,即后来汉文史书中所称的“西丁零”与“东部高车”(北丁零)。回纥出自东部高车,而且最初是狩猎、采集为生的森林之民。 第二章,否定了中外学界流行已久的所谓回纥联盟分为内九族与外九部之说(冯家升  相似文献   

14.
我国少数民族的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史籍中有不同的汉字译名,这是不足为奇的。因为一方面汉字在各个时期、各个地方读音有差别;另一方面,一音多字,同一名称的音译,可能用不同的汉字。例如,维吾尔族,从突厥文、回鹘文文献看来,至少一千多年来始终未变,均为[uj?ur],而汉文就用过“回纥”、“回鹘”、“畏兀”、“畏兀尔”、“畏吾儿”等等,达斡尔族,自称[dαγur],汉文也有过“达胡尔”、“达呼尔”、“达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裕固族及其文化的形成分析,认为在多种文化的边缘薄弱地带形成的一些新民族如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土族和撒拉族等民族的文化有较突出的复合性,可称之为“复合型文化”。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中后期的撒里畏兀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嘉靖七年(1528年)明朝兵部尚书王琼总制三边、安辑东迁后的 撒里畏兀儿诸部,至明、清之交。这一时期,撒里畏兀儿失去了自"黄头田纥"以 来的左右一方的相对独立局面,因受制于人而动荡不安、艰难求生,对今日裕固 族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祁连山麓一带居住着一个为数不到一万人的民族——裕固族。相传他们来自西州哈卓(即今新疆省哈密至吐鲁番一带)。古代裕固族分为“尧乎尔”和恩格尔”两个部族。裕固族有语言而无文字。“:尧乎尔”部族语言与维吾尔语、哈萨克浯、撒拉语接近,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恩格尔”部族语言似蒙古语、东乡语、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裕固族的经济形态在解放前以畜牧业为主,牧民们逐水草而居;解放后,由于农牧并举,因此打破了全游牧生活的封闭状态而趋于定居与游牧相结合的双重生活方式。 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宗教信仰为核心的民俗主体,成为研究这个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宗教心理研究是对关涉人类宗教体验的所谓纯粹的“内在性”和“深蕴性”的探究.在裕固族的民族过程中,宗教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从裕固族妇女的宗教认知、宗教情感、宗教意识、宗教行为角度来探讨少数民族女性的宗教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9.
连根草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滩公社居住着汉族、裕固族两个民族,多年来两个兄弟民族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可是“文化革命”中划线站队,后来又接二连三搞运动,两族之间有了矛盾而且越闹越深。到1974年,有的地方堵渠断路,划地分界,有一部分裕固族牧民干脆拔起帐篷进了祁连山。当时东滩公社的书记为了使两个兄弟民族团结起来,两边做工作,忙得顾不上吃饭睡觉,后来由于过度劳累引起血压升高,不幸从马上跌下来停止了呼吸。这一下人心更乱了。有的说:“要把东滩公社的人拢在一起,比手心里烧羊肉还难。”在这节骨眼上,县委把陈维纪由红石窝派到了东滩公社。陈维纪今年55岁,解放初期从内地来到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工作。六十年代末调到地处祈连山腹  相似文献   

20.
回纥人是我国维吾尔族的祖先。“回纥”一名最早出现于史书中是公元4世纪末。当时它还仅仅是一个“其众微小”的游牧部落。以后,它相继发展为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和草原汗国,直至最后发展为一个拥有数十万人口的民族。这个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年代。随着回纥人社会组织的壮大与进步,他们的宗教思想也不断地向更高的阶段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