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说起红山文化,人们习惯认为有最早的玉龙,有大量的玉器群。红山玉器十分值钱,更多的信息则是语焉不详。作为东方的原生文化,在距今5500年到5000年的西辽河上游的山地上,红山文化在东亚大地上是独步天下、雄视万古的。"华山玫瑰燕山龙",龙出红山的结论已经得到国内学界的广泛认同。在纷繁古朴的红山玉器中,在精美、雄浑的彩陶群中,让我们看到红山先民有着一个至高至尚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追求与中华文明起源相关;与早期中华国家形成相关;与中国文脉的内核相关。近百年的考古研究证明,红山人较少关注世俗生活,他们仰望的是遥远的天界,他们崇拜的是曾经带领他们一路前行的先祖先宗。这就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原始基因:敬天法祖。  相似文献   

2.
80年代以来 ,中国当代历史剧的创作一直是佳作频出 ,在创作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不断有新的突破 ,积淀了丰富的创作经验。《雍正王朝》成功地继承了这些成果并焕发出新的美学风格 ,在历史剧创作流程中具有某种总结性意义。表现出当代历史剧的创作特色 :一、还原与重构的对立统一 ;二、历史剧话语精神的当代性与文化性 ;三、以人写史 ,以史托人 ,人性的立体化展现 ;四、悬念魅力与性格魅力的交相辉映 ;五、电视艺术语言的综合化运用  相似文献   

3.
清朝灭亡之后,中国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环境下的民众少不了和国家政治扯上联系,这种联系在老舍先生的著名话剧《茶馆》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通过分析《茶馆》中不同人物形象以及在茶馆中的语言内容,来探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整个社会的民众对国家政治等相关事情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真实性原则"对文学创作至关重要,而对历史剧创作来说尤为复杂既要以历史真实为依据,又要受到文学创作的特殊规律的制约.打上了时代烙印的历史剧创作,在虚构艺术上有三重约束历史真实、现实意蕴和审美需求.<汉宫秋>对这三重约束作出了选择当历史真实和现实生活构成矛盾时,以"现实意蕴"为其虚构准则;当历史真实和艺术创造的特殊审美规律的需要相抵触时,则偏向于艺术创造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5.
总体性贯穿着《历史与阶级意识》全书,是其核心范畴,是理解卢卡奇辩证法思想的枢纽和关键。总体性是一种辩证认识方法;总体是具体的总体,历史的总体;总体性是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方法,意味着历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总体性思想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顺应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需要;它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总体性强调主客体的统一,强调主体-客体辩证法,高扬人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提出历史剧创作中"古今共通"的语言原则,既是对自己历史剧创作失败与成功的总结,也体现了在文艺大众化语境中的独特见解.相较于其他抗战历史剧,郭沫若对于《虎符》的修改主要集中在语言方面,可以从中探究其历史剧语言"古今共通"观念的形成,及相应的历史剧语言的创制和调整.一方面,在全面抗战背景下,郭沫若在历史剧创作中吸纳市民大众熟悉的"旧小说式的白话",成功地营造了"古代的幻象".另一方面,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的历史场域转换中,郭沫若侧重历史剧语言的当代性和规范化,使之符合"今语"的新要求.因此,郭沫若提出和实践的"古今共通",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指引着历史剧语言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7.
历史本土化指的是那些以非现实、非当前的历史题材来进行创作,并以此突显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东方"、"中国"身份的创作思潮和艺术现象.以程丛林为代表的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独特的历史感受,创作出了富有浓郁本土化色彩的艺术作品,开创了中国新时期油画的历史本土化的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8.
"窥视"作为一种带有极强目的性的动作,经常出现在叙事作品中。通过对叙事作品中"窥视"情节或场景的梳理分析,探讨其对小说叙事和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探寻"窥视"作为一种叙事视角的艺术价值。《金瓶梅》的出现,使"窥视"作为一种叙事视角的作用达到极致。由古典小说到新时期小说,"窥视"作为一种叙事视角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叙事空间和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影响和价值是极为显著的。  相似文献   

9.
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用艺术的手段再现西汉强盛时期的历史,不仅传递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有很高的审美情趣,而且有深切的现实关怀,在对历史的叙述中表述着现实主题.  相似文献   

10.
《保卫人祖山》是由山西作家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拍摄的大型抗战题材电影,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影片,它不仅继承了抗战电影的优良传统,同时还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这部电影一改过去同类影片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立足山西本土特色,在叙事方式、人物形象塑造和影像表达等多方面都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早期诗学观中,文学的本质是“诗”,也就是“有节奏的情绪表现”,这对于理解他早期的历史剧来说,这是根本起点。本文正是试图在这样一个起点上对郭沫若早期的历史剧做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诠释,以“情绪”的表现为目的来解析历史剧的题材、情节、人物和结构,以图对郭沫若的早期史剧做出较为切合艺术自律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的历史剧是我国现当代戏剧创作领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郭沫若的史剧观可从其有关论述和史剧创作中去探寻。它大致包含三个紧密结合的要点:浪漫主义的表现;现实主义的本质;战斗意志的张扬。郭沫若史剧观的形成有时代和个人的因素。郭沫若的史剧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史剧创作的独特手法,并进而形成其史剧作品鲜明的美学风貌:激情澎湃,诗意浓郁;崇高悲壮,韵味纯厚;政治性强,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带有民族色彩,其中,赵树理和老舍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们创作中的民族风格也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老舍有明确而独到的诗学理念,他对旧诗的态度是平允的。他的抗战诗歌是血性文字,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反映了团结御侮、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他描写日常生活的诗歌鲜活明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化特点和他将人生艺术化的追求。他1949年以后的诗作则存在政治化、口号化的弊端。温和的幽默是他旧诗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的文艺思想及其创作不同程度地有承于庄子。新时期以来,郭沫若的研究者在"郭沫若与庄子"文艺关系这一领域亦有可贵探索,其探索涉及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泛神论、文艺的非功利观及文艺的"自然流露"说诸方面,这些也正是郭沫若融贯中西文艺思想、促成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转向现代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6.
由被压迫阶级首倡的人权,永远是全人类的珍宝.郭沫若的早期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主题之一在于表现上世纪20年代中国妇女对人权的渴求.其主要内容包括:反抗父权以追求婚姻自主权,反抗王权以捍卫个人自主权,反抗强权以实现大众自主权.总之,该剧称得上现代中国第一部为妇女争人权的"艺术宣言".  相似文献   

17.
论老舍作品的悲剧意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舍作品的美学品格,是诸多老舍研究者热衷的论题,老舍先生是幽默大师,也是众口一词.但是,老舍创作特别是成熟时期的创作中的悲剧性,却鲜有论述.本文认为,老舍的幽默并不是单纯的,真正使作品和读者产生情感交流的纽带,恰恰是老舍的幽默中沉淀的深刻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一书虽然打上了一些阶级分析的牵强印记 ,但仍然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通过对古代诗人文化心态 ,生活方式的研究 ,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评论的持久生命力。书中明显可感的士大夫情怀和某些“春秋笔法”也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论特色。这一传统在现当代文学中也不乏体现 ,值得研究 ,总结。  相似文献   

19.
《丁》是老舍的一篇十分独特的小说 ,至今没有一篇专文评论。此文论述了《丁》作为意识流小说主观性、直感式、快节奏、多色彩地表现现代大都市生活的特点 ,并从多角度论述了《丁》的作用 :它显示了老舍创作的丰富性 ;它是老舍超越自我的明证 ;它为老舍日后的创作积累了底肥 ,为老舍现代小说民族化的探索提供了条件 ,打下了基础 ;它是中国较早的意识流小说 ,与其他意识流小说一起 ,汇成 2 0世纪 3 0年代中国意识流小说的独立流派 ,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同胡适、鲁迅一样,都是学贯中西、既往开来的文化巨人,是中国文化转型期的旗帜性人物。文章从地域文化影响导致的文化感受差异入手,认真分析了郭沫若与鲁迅在反思民族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形成原因,以及郭沫若与胡适在建设中国现代学术文化方面的不同建树和深刻影响。由此得出结论,认真研究郭沫若,不仅是蜀学向新蜀学的拓展,也是国学向新国学的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