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执政党对国民进行思想和政治教育的政治任务,为社会主义国家独创。事实却是在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也有一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纲领。本文即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美国,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中国,二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作一个比较,以求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西方人的思维是具象中的抽象,中国人恰恰相反,我们善于总结而西方人善于演绎,这也是西方人无法翻译中国诗词的一个原因。但“玲珑”好像是一个特例,它在思维上符合东方,在理解卜更靠近西方,它绝对是一个纯粹的自定义词汇,但它又和“美丽”这样的自定义词汇不同,因为它加进了中国人的一种好玩的思维方式──通感,就像雨打梧桐和雨打残荷的声音没有什么不同,但中国人总会找出它们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发展让西方的中国观察家和通过这些观察家对中国有了越来越浓厚兴趣的人感到喜恨交织,又有些手足无措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与西方传统人本主义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它们在反对"物本"、"神本",在肯定人的力量、弘扬人的价值上有相同性,同时也都具有强烈的现世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是在"以什么人为本"、在"以人的什么为本"上两者有本质的不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对西方传统人本主义的螺旋式发展,它既是对西方传统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又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何家英 《公关世界》2016,(16):60-61
当今时代的艺术家,没有一个不受到西方绘画影响的。从美术学院的教学上讲,是以西方的素描作为绘画的基础来进行教育的。西方的艺术教育,西方的绘画,对一个画中国画的人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有什么价值?又有什么矛盾?都是今天大家所关注和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刘燕敏 《金色年华》2010,(10):31-31
博恩·思希是位社会学家,主要研究人脉学。他有一套著名的理论1:25裂变定律。即,你如果认识一个人,那么通过他,你就有可能再认识25人。这套理论曾被西方商界广泛采用。他们在营销过程中,推行微笑服务,让服务人员不要得罪任何一名顾客,因为在一位顾客的背后,潜藏着25个客户。  相似文献   

7.
要“说准”中国经济走势,最起码的一点,是要有一套科学而真实的统计手段,但我国经济数据的统计却多是失实且主观的。于是,关于中国经济,就成了一个说起来清楚,细究却又不甚了然的话题了  相似文献   

8.
问题的提出 我们很有兴趣地注意到,中国学者和传播媒介对西方国家的养老模式发表过一些观点,与实际情况有不一致的地方。例如,在中国社会学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在西方国家,只有父母抚养子女长大成人的责任,子女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是一代一代的“接力模式”。而在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家庭养老的“反馈模式”,即父母抚养子女,子女成年以后,又反过来赡养父母(费孝通,1983;1985;袁方,1987;1989)。  相似文献   

9.
中国会崩溃还是会成为一个威胁,是如日本一样成为另一个西方国家,还是独具一格成为一个如中国人自己所说的和平崛起的东方现代大国——全世界特别是西方正焦虑地等待中国人的答案。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是西方艺术传入中国的一个高峰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西方文艺思潮在启蒙运动之下传入中国。书籍插画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又吸收融合了西方文化,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大众面前,呈现出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书籍插画。  相似文献   

11.
傅:顾先生,您知道,中国目前仍然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而如何借鉴西方的各种文化制度,创造性地重塑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旧的体制,似乎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一直所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您可以用文化理论对之分析探讨一下吗? 顾:好。你以前提出过一个概念,对我很有启发,当然我也想到过,这就是替代模式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导刊》2012,(19):64-64
1912年,美国人步济时创办北京社会实进会,目的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以改造社会和救治中国。就这样,西方社会工作来到中国,生根、发芽……直至I00年后的今天,社会工作正朝着职业化、专业化、制度化的方向前进,迎来她新的生命历程。这100年里,有哪些社会工作的重要思想曾在人们的内心激荡?有哪些重要史实值得铭记?有哪些影响深远的活动和实践至今仍被人们一次又一次提起?有哪些重要人物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熠熠闪光?传统的半行政化的社会工作又有哪些值得吸纳的精髓?引进的西方社会工作又如何与本土嫁接?……  相似文献   

13.
对于如何推介中国,目前有不少人一直强调要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于是,一些人在国际国内讲坛上纷纷极尽赞美之词来讲"好中国"故事和把中国故事讲好。然而,尽管词美誉高,但西方人并没有因此就接受中国的"好"故事,反而觉得这些美词不过是在为中国辩护。并没有讲清楚中国故事,而纯粹为中国辩护,这恰恰让西方人听后觉得中国缺乏一个大国的自信。究其原因,这种辩护的方式并不是讲述中国故事的合适方式。那么,什么是合适的方式呢?在这方面还得向中国著名外交家周恩来学习。  相似文献   

14.
王军  郑鲁青 《现代交际》2011,(4):117-117
油画是西方绘画的主要画种,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在绘画的材料和技法上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近十几年古典油画在中国重新焕发生机,现在建立这个体系是艺术家的要求,时代也为艺术家提供了这种可能。我们从国内现有的绘画材料条件出发,结合实践的成果,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以期为这个体系的早日建立尽一份力。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80年代重建中国社会科学以来,一方面,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社会科学的本土经验研究相对不足。如何避免闭门造车同时又克服本本主义,就需要一方面积极吸收西方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借鉴其社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注重结合中国社会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思想传统,研究中国经验、中国问题,并将其理论化;既借鉴、反思、发展西方理论,又赋予理论以本土品格,是当前中国农村研究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以“经验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为…  相似文献   

16.
<正>原来幸福就是傻傻的简单,没有对错、不辨真伪。只要你快乐,我便也得到了最大的快乐。对付老爸,老妈真有一套老爸老妈结婚50年了,记得我们小时候,他们也没少吵架。可等我和弟弟都结了婚,再一回头,却发现二老的感情,那叫一个甜蜜。他们的生活安排很规律。早起一起去遛弯,溜达累了,找个小摊吃早点。然后,一人一个小马扎,今天去超市领免费牙膏,明天去药店接受免费诊疗。现如今哪有免费的午餐啊?可老爸糊涂又天真,对这种打着免费幌子的骗局,根本没有免疫力。老妈退  相似文献   

17.
梅子 《伴侣(A版)》2011,(11):1-1
正太爱一个人,你会太在乎他(她)会跟谁在一起,心里是否有你,你的眼球会因为老跟着他(她)而显得迷茫,会牵肠挂肚,患得患失;太爱一个人,你会在想要见到他(她)时神经兮兮地翘首以待,当他(她)离去时又怅然若失;太爱一个人,你会刚说再见却又心生思念;太爱一个人,你会因为他(她)的温柔而满怀甜蜜,更会因为他(她)的冷漠而郁郁寡欢;太爱一个人,会被他(她)牵着鼻子走,如被魔杖点中,完完全全不能自已。从此,你没有了自己的思  相似文献   

18.
本文载《社会学刊》第1卷第4期(1930年),作者吴景超。该文指出欧洲是女多于男,但20岁以下是男多于女,20岁以上是女多于男。而中国男多于女不但20岁以下是,20岁以上50岁以下大约也是男多于女。据乔启明调查60岁以上才是女多于男,80岁以上女比男多1倍有奇,又与西方相吻合。为什么中国在50或60以下的人都是男多于女呢,为什么与欧洲不同呢,现提出几种假设。①中国人乡居的多。据欧美统计乡居的生子女男多于女的程度较城居者为深。②中国人早婚多。早婚夫妻生男较生女为多,这有英国的统计可证明;早婚又增加女子的死之率。③中国溺女之习。④中国重男轻女的态度。日本人也重男轻女,所以日本女子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陈桂湖 《公关世界》2016,(1):124-126
“守之世,谓之工”,匠人通过作品把“道”留在世界上,自利利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匠人的地位和作用。
  钱穆先生谈及中外文化,曾说:“中国人对文化二字的概念,常把一个‘道’字来表达”,又说:“西方人讲文明、文化,只讲的人生外相,中国人称此为‘象’,那是表现在外面,人所看得见的,所谓‘形而下’……中国文化看重在‘人’一边,西方文化则看重在‘物’一边。”在中国人的心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来都在于内心的沟通,而绝不会汲汲然于在外相上去研究和攫取。中国人讲究道法自然,讲究与人为善、人天合一,中国的艺术,是人文的艺术,是人心最内在的真诚与自然规律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民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各具风采的民族性格。玫瑰虽产自中国,却在西方人心中根植了深厚的玫瑰情结,蕴含了西方民族的外向型性格特征,西方人也赋予其别样的韵味。莲花素雅清香,禅意归隐,与中国文化,佛家禅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蕴含着中国人内敛朴素的含蓄型性格特征,涵养了佛家返璞归真,宁静淡泊的思想。本文以玫瑰与莲花为视角,悉心考查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对我们研究跨文化交际与沟通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