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就是说对于别人的一点点恩惠,要千百倍地报答。在人生的旅程中,应该千百倍、百万倍来报答的恩情,我以为第一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特别是母亲的恩情!  相似文献   

2.
阿峻 《百姓生活》2014,(1):36-37
这是一个延续了半个世纪的人间真情故事。一段令人唏嘘的感恩历程——51年前。3碗黄豆种下一段大爱善缘;51年后,七旬老人跨越3省、辗转千里寻找恩人。2013年4月15日。已届古稀之年的他背着土特产。经过10多个小时的旅程。从河南来到河北恩人家中。见到恩人的那一刻,他紧握恩人的手。动情地说:“恩人啊,我总算找到你啦……”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母亲给予我们最早的爱的启示——以及它的伙伴,恨。我们的父亲——我们的“第二个他者”——则将之阐明。父亲提供我们一个母子关系以外的选择。他将我们从同一状态中拉回现实世界里。他呈现一个男性的模范,以补充和对照女性的模范。他为我们提供“可爱”、“爱着”与“被爱”这三个词的更深刻且或许相当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孝老如育儿     
父亲的肝病越来越严重了,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我和妹妹心里都明白,父亲养育我们时曾受了不少屎尿之苦,如今,父亲老了,生活不能自理,我们当然也该好好伺候他,报答养育之恩。但是,在照顾的过程中,最难处理的就是大小便  相似文献   

5.
《北方人》2006,(6)
今年3月26日,我们的母亲因患心机梗塞永远的离开了人世,痛彻心扉的悲伤使我们肝肠寸断。母亲走了,但她给予我们的深深的母爱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在人生的旅途上,我的母亲度过了78个春秋。可以说是饱经风霜,德高望重。母亲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于一身,知书达礼,善良贤惠,是一位受人尊敬、让人热爱的贤妻良母。多年来,母亲那深厚博大的母爱一直伴随者我们成长。母亲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母亲本来是一名教师,但她为了抚养子女,  相似文献   

6.
养育子女对人们的社会网络资源具有影响且存在性别差异。通过使用JSNET2014数据发现:第一,养育孩子会改变父母日常社会网络资源的质量,对于女性而言,未成年子女越多,社会网络规模越大,但是餐饮社交活动越少;对于男性而言,未成年子女越多,其社会网络资源的异质性越强。第二,养育子女会影响父母在职业领域的社会网络资源,对父母的影响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相似的是,养育3岁以下的子女对父母的职业网络资源均有负面影响,既会减少父亲与同事、客户的网络资源,也会减少母亲与同事的交往;不同的是,养育3岁以上的子女对父亲的三类职场网络资源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母亲与同事、领导和客户的网络资源均有显著负向效应。第三,对于学龄期父母来说,养育孩子使得母亲的社会交往转向了“以孩子为中心”,母亲与孩子老师、其他家长的交往要明显多于父亲。  相似文献   

7.
他不爱我     
春华 《百姓生活》2011,(12):25-25
从小到大,他都不爱我。 5岁,我被开水烫伤,母亲搂着我哭,责怪自己没有看好我。他阴沉着脸说:“是他自己调皮。他的错你别想替他承担。”7岁,我上小学,因为曾经烫伤的左手无名指无法伸开,被同学们嘲笑,回家向母亲哭诉。他阴沉着脸说:“别人说点啥你都哭。你是为别人活的吗?”  相似文献   

8.
我的父亲是个最普通不过的中国老人。生活上极其将就,一生没有任何不良嗜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乐趣就是读书。只要有时间,他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书。我们兄妹几个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早早失学,连中学都没上成,“文革”结束后的最初几年能全考上大学,不能不说得力于父亲的这种潜移默化。 父亲爱读书,有时又过于书卷气。“文革”中也就是顺理成章地不合时宜。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在“文革”初期,母亲因所谓的历史问题被押到学校批斗。当时的父亲却似乎胸有成竹般地冷静,他让我们围坐在他身旁,拿出一本小册子,以肯定的口气说,中央号召红卫兵要文斗不要武斗,你妈不会有事的。可事实却是母亲被打成了重伤。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整整30年我  相似文献   

9.
沈黎明 《山西老年》2013,(11):27-28
在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白山路街道玉华社区,提起七旬老汉刘新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这个老爷子可是个大孝子!”父母养育之恩点点滴滴铭记在心刘新道今年73岁,是独生子,这在他这个年龄段的人中是比较少见的,因此刘新道常说:“我是在父母浓浓爱意包裹下长大的!”上个世纪60年代初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左邻右舍子女多的家庭都在粮食不够吃而忍饥挨饿,父母总是想方设法让他吃饱。一个偶然的机会,刘新道发现,自己之所以能吃饱,都是父母从嘴里一口口省下来的。  相似文献   

10.
肖复兴在母亲去世后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他感激母亲对自己的爱,对自己没能在母亲生前理解她而深深内疚。然而,“伤怀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里的感受无可言说。我知道,无论过去是对是错,是可以伤感,还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  相似文献   

11.
孝老如育儿     
陶绍教 《社区》2009,(18):53-53
父亲的肝病越来越严重了,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我和妹妹心里都明白,父亲养育我们时曾受了不少屎尿之苦,如今,父亲老了,生活不能自理,我们当然也该好好伺候他,报答养育之恩。但是,在照顾的过程中,最难处理的就是大小便失禁问题。如果我们在他身边时,不时扶他起床大小便,就好办些,而当有事忙不在他身边时,或是晚上睡下后,他就常尿床便床了,不仅弄脏了床单和身体,也影响到健康及生活质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想了许多办法,如在床单上垫塑料薄膜,防止尿液和粪便弄脏床单,还试过在床单上垫卫生纸,但效果均不理想。无奈,我和妹妹商量后请了保姆,但这脏臭的护理活儿接二连三“吓”走了几位保姆。  相似文献   

12.
《安徒生童话》是一部世界文学名著,也是一部真正可以从小读到老的书。它立足于现实生活,充满了对人类生活的美好愿望。《安徒生童话》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爱”贯穿于整部作品中,韵意深远,感人至深。或是对父亲、母亲的爱,或是手足之间的爱……正是这种“爱”,使《安徒生童话》的魅力在世界文坛无限散发,揭开了世界文学史上童话创作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3.
饰满荣誉的文学生涯弗朗索瓦·莫里亚克于一八八五年出生在法国西南部的波尔多市一个亦商亦农的布尔乔亚家庭。出世后二十个月,他便失去了父亲。从此,“一种温暖的家庭之爱把五个孩子聚集在母亲周围。一种强烈的虔诚之心指导着他们的一言一行。”莫里亚克是在母亲的抚养下长大的。丰富的遗产保证了他生活的安逸舒适,使他在整个文学生涯中有着物质和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相似文献   

14.
母亲的新家     
父亲过世后,母亲一下老了许多,年近50的她看上去竟有60多岁。可惜当时我并不十分了解母亲的艰辛。两年后,有人给母亲介绍了个老伴,母亲在和他谈话时特意叫上我,说那人如何厚道,如何会体贴人云云,想让我从心理上接受他——我未来的继父,看样子母亲是动心了。她也许真的很想过一段被人体贴被人爱的生活。我心里却想,母亲改嫁的时候也就是我离家的时候。那年初夏,母亲终于去了她的另一个“家”。坐着一辆小车,母亲在一片冷清中出嫁了。在此前的那个晚上,我背上包袱毅然离开了家。不久,母亲给我打来一个电话,在电话中我不愠不火地跟她讲着,意思…  相似文献   

15.
刘心武 《社区》2009,(5):29-29
“最疼我”的是母亲 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那时父亲在北京的一个国家机关工作,除了星期天和节假日,他都是早出晚归。家里就我和母亲两人。  相似文献   

16.
常听有的人说,“等我有了钱,一定给我妈买套大房子。”“过几年领我父母到××转一圈”等等。结果遗憾终生的大有人在。前不久,报上登过一篇文章《母亲,多想陪你坐一坐》,写的就是作者感念妈妈的养育之恩,发誓要挣好多好多钱,买一套大房子,把妈妈接过来享福,过好日子。为了实践  相似文献   

17.
隋晓方  红树 《新天地》2012,(10):38-39
一1961年,我10个月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爱极了父亲,父亲离世后,母亲就精神失常了。5岁时,母亲精神状态好转了,我才从幼儿园阿姨身边回到母亲身边,直到那时我才知道,我还有一个母亲,她叫郑启梅。母亲是个工作狂,那时,母亲在大连市妇联做宣传工作,没日没夜地下乡,很少管我和大我3岁  相似文献   

18.
海洋 《华人时刊》2015,(2):54-56
21年前,17岁的何荣锋沦为乞丐,好心姐姐收留他吃饭、过夜,还给了他10元钱。多年来,他努力打拼,成为亿万富豪,一直把恩人姐姐记在心里。几经周折,多方寻找,何荣锋终于找到了恩人姐姐,并拿出百万元支票报答恩情……幸遇好心姐姐舍饭送钱情暖落魄小乞丐何荣锋的老家在四川酉阳县董河乡麻园村,父亲是屠夫,母亲是家庭主妇,家中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1993年春节期间,按照惯例,父亲预收了十儿户老  相似文献   

19.
晋城市二中有位离休老教师,名叫李实之,今年92岁。有人问李老师,你高寿92,秘诀是什么?李老师嘿嘿一笑说:“秘诀我没有,活了92,多亏了我这‘续闺女’!”李实之老师的老伴早年去世,膝下没有儿子,只有个女儿叫李金针。上个世纪60年代,女儿因生孩子失血过多病逝,后来女婿又娶了个媳妇,名叫张月爱,月爱就是李老师所说的“续闺女”。“续闺女”张月爱为人贤惠,心地善良,尊敬老人。她把李实之老师当作亲生父亲,几十年如一日侍奉。在十年动乱时期,李实之老师被打成“双料反革命”,开除回家。他拖着病体,带着行李回到原籍泽州县巴公村,因为他戴着“双…  相似文献   

20.
编读往来     
《社区》2011,(3):1-1
过节别忘了给老人一个“红包” 浙江读者 杨潘:我听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在两代小辈身上付出了大半生的心血,子女为了报答养育之恩,自二老70岁起,年年给他们送“压岁钱”,已连续坚持了4年。去年春节,他们的孙女和外孙相继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加入了向祖辈发“压岁钱”的行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