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萨克近现代文化启蒙之路经历了阿拜开启的文化反思阶段、阿合提文学启蒙意识的“立人”阶段、唐加勒克作品开启的文化自觉高级阶段.经历了百年的这三个发展阶段,在同时也是哈萨克族进入思想启蒙和走进文化反思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哈萨克族宗教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相比较而言,学术界对哈萨克族原始信仰包括对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信仰以及原始社会后期的萨满教的研究较为充分,也涉及了哈萨克族曾经信仰的佛教、祆教和基督教的研究。关于哈萨克族伊斯兰教信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伊斯兰教在哈萨克族中传播、发展及特点,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文字、教育和法律诸方面的关系,哈萨克族伊斯兰教信仰现状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外历史文献的深入探讨,文章肯定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为两汉的奄蔡、南北朝的曷萨、隋唐的突厥可萨;次要族源是蒙古汗国和元朝西迁至钦察草原的蒙古人。又在细致分析“迦沙”、“曷萨”、“克普恰克”等突厥语词汇的基础上,认为“哈萨克”族名的含义是“聪明能干的人”、“形质兼美”的人。  相似文献   

4.
“吉老”是哈萨克族民间的古老史诗歌手,是哈萨克族英雄史诗等古老民间韵文长篇作品的再创作者和演唱者。“吉老”与吉尔奇、阿肯等民间说唱艺人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吉老”不但是民间文学的创作者、演唱者和传承者,而且是统治者、领导者或捍卫本部落利益的勇士。“吉老”这种史诗歌手的出现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历史条件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哈萨克族人民自称是诗的民族。哈萨克谚语说:“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支翅膀。”哈族人民的诗人阿拜说:“当你诞生的时候,诗歌为你打开世界的门户;当你逝世的时候,诗歌送你进入坟墓。”在哈萨克草原上,到处可以听到赶着羊群、马群的牧民和擀毡挤奶的妇女们的歌声。在各种集会、喜庆的场合,总会有阿肯们即兴弹唱,青年们尽情对歌。在哈族人民中,长久以来保存和流传着极其丰富的口头文学作品。这里面有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通过两种模式来完成城市文化适应,一是基于“人口流动”的少数民族移居城市而发生的文化适应;二是基于“文化流动”的农牧区城市文化适应,也就是农牧区文化的城市化。通过“人口流动”和“文化流动”两种不同的适应模式分析哈萨克族城市文化适应,讨论农牧区哈萨克族的城市文化输入及适应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哈萨克族实现城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草原以后,历经了漫长地方化和民族化的过程,最终在哈萨克人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哈萨克族伊斯兰化不仅表现为哈萨克族接受伊斯兰教的过程,也包括伊斯兰教顺应哈萨克族传统信仰习俗,使伊斯兰教逐渐“哈萨克化”的过程。与其他定居民族伊斯兰化相比,哈萨克族伊斯兰化的程度相对偏低,带有浓厚的草原游牧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在新疆哈萨克族发展演变的历史是一部“本土化”的历史.经过兴建清真寺、开展经文教育、设立宗教管理组织、确立宗教教规等历史过程,阐释伊斯兰文化的共性与哈萨克族文化个性之间张力的消解,形成了带有草原游牧特色的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新疆阿勒泰等地区的一部分哈萨克族迁徙青海,为了生存他们备受艰辛,到了21世纪,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很大的变迁。青海哈萨克族在社会、经济、文化取得质的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积极调适。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族是一个诗歌民族。在当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哈萨克族诗人有三位。库尔班阿里活跃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以《从小毡房走向全世界》一诗蜚声文坛。诗人关注时代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创作出许多把小“我”和时代、国家联系在一起、高扬主旋律的政治抒情诗。乌曼尔阿孜的代表作是《闪电》和《天狼》,他的诗歌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感情真挚充沛,形象鲜明饱满,语言生动活泼。他还在诗中强烈呼吁人们善待地球,保护生态,珍爱环境。夏侃善于把对故乡的热爱转换为对父老乡亲的依恋,充分表现“人民”母题。他的诗中大量的优美比喻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充盈着浓郁的草原气息。  相似文献   

11.
哈萨克族谚语,是哈萨克族人民世世代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验、观察和思想以及信念的记录,它涉及哈萨克族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心理特质等等。其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它是哈萨克语言的精华。同时,也是哈萨克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哈萨克族东迁甘、青,始发于1930年代的新疆,涉及甘肃、青海、西藏等省区。引发17个大小部落东迁的具体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都离不开中国近代民族—国家建构下的新疆社会变革这一时代背景。在草原地区剧烈社会变革和外部社会持续强大的挤压下,持非主流生产、生活方式的哈萨克族近代化历程开始得异常艰难,新疆哈萨克族东迁甘、青就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目前,新疆从事新闻工作的哈萨克族普遍年龄较大而且较少是新闻专业科班出身。从其现状看主要表现在尚未建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较缺少既精通新闻理论又了解哈萨克族文化的专业教师等方面。这影响了哈萨克族新闻人才培养和新闻教育的发展。分析其产生问题的社会原因和媒体自身原因,旨在早日建立专业的哈萨克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哈萨克族新闻事业的不断进步,进而提高新疆新闻事业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4.
哈萨克族“挈申”言辞研究王立增一、好人的名字不朽挈申的言辞永存哈萨克族的口头文学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有粗犷悲壮的史诗,也有细腻感人的爱情长卷;有娓娓动听的神话传说,也有简洁隽永的谚语格言。如果说哈萨克族的口头文学是座辉煌瑰丽的大厦,那么“挈申”的言辞便...  相似文献   

15.
哈萨克女性文学创作是哈萨克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当代以来哈萨克文学发展中的新现象。从哈萨克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到女性文学创作,历经了长时期的发展过程,反映出哈萨克女性在历史上的命运和遭遇,再现了哈萨克女性的生活和独特的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近现代哈萨克族哲学思想发展的轨迹 ,重点研究了 19世纪哈萨克族伟大的思想家阿拜的文化批判精神、教育哲学、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及对 2 0世纪我国哈萨克族思想发展的影响。本文认为宗教学家阿合提继承了阿拜的宗教观并发展为伊斯兰教神秘主义 ;而唐加勒克等则继承和发展了阿拜的唯物主义思想和经验主义认识论 ,并对宗教的本质和危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对我国哈萨克族社会的政治变革和哈萨克族人民迎接新时代起了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哈萨克族牧民由游牧走向定居后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关键步骤和必然选择。笔者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哈萨克牧民定居生活的现实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探讨,并且提出了加强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体路径。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艺术中的音乐创作大多是选用哈萨克族民歌改编而来,一方面为哈萨克族民歌的创作提供了舞台,另一方面为哈萨克族民歌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文章从阿依特斯音乐的节拍节奏、调式特征,旋律特征、曲式结构、音乐结构、哈萨克语发音与演唱特点、音乐风格等六个方面分析了阿依特斯音乐特征,以期为阿依特斯的音乐创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丰富而具有特点,然而哈萨克族牧民定居以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技艺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本文以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胡阿根村的调查资料为依据,展示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的现存状况,对哈萨克族民间传统技艺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中作者结合时代发展一些现象,对哈萨克族祝福词“巴塔bata”的形成、发展、社会作用做了充分的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较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