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特使赫尔利赴华调处国共关系时期是美国对华外交史上备受争议的阶段,综观赫尔利使华的全貌可以说没有脱离罗斯福总统所确定的对华政策轨道。赫尔利与驻华外交官和国务院中国问题专家之间在建立"国共联合政府"上是一致的,他们争论的实质是采取"压蒋"还是"压共"的方式实现联合政府。由于赫尔利本人对中国政治形势的错误认识,走上了无条件支持蒋介石的道路,这使美国的对华政策失去了灵活性而更加僵化。以致走上了片面扶持蒋介石政权的道路,这就为不久后美国在华政策的彻底失败预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
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重大转折之际,罗斯福总统为实现美国的战后远东政治蓝图,提出了解决国共矛盾,实现中国政治统一的国共联合政府政策构想。由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内在矛盾性以及中国各方面现实因素的干扰,这一政策构想最终幻灭,中国陷入了内战分裂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实现其关于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战略设想,维持战时盟国之间的合作,确立战后以大国合作为基础、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于1944年6月派副总统华莱士访问中国。华莱士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调解国共矛盾与中苏关系。这次访问,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巩固了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对二战后期美国的对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抗战时期中美关系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4.
马歇尔使华与国共停战谈判包爱芹一、马歇尔的使命与美国对华政策1945年11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将派乔治·马歇尔赴华,去调停国共两党的冲突。其直接原因是原驻华大使赫尔利的辞职,而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此时所急于达到的对华政策目标是使国共两党停止冲突,...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对抗的世界格局逐步形成。美国把中共看作苏联阵营的一方,对华执行扶植国民党、压制中共的政策。司徒雷登就任驻华大使之初,执行美国对华成立联合政府的政策,力图将中共融入国民政府之内。但国民党妄图凭借武力消灭中共,于1946年春夏间发动内战,然而至1948年下半年,却是崩溃之势日显。在此情况下,司徒雷登执行美国扶植国民党、禁止中共参加联合政府的政策。最终,美国的对华政策随着国民党在大陆政权的终结而走向失败,司徒雷登被迫离华。司徒雷登的使华悲剧,实由美国对华政策所造成。但司徒雷登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经验的总结,却包含有益成分。  相似文献   

6.
西奥多·罗斯福与排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罗斯福排华态度与政策的演变,分析了导致这一演变的内外因素。指出罗斯福的排华政策既与他本人的种族主义思想有关,也与美国排华势力的巨大压力有关.1905年中国抵制美货运动发生前后,罗斯福倾向于执行一项较为宽松的排华政策,本质上是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美情绪,保护美国在华利益不受损害,而非真的准备放弃排华政策。  相似文献   

7.
马歇尔使华消息传来,社会各界关注度颇高。实力更强的国民党言必称配合马歇尔,借以继续获取美国援助,却不愿意支持马歇尔推进谈判、促进国共和解。军事实力处于弱势的中国共产党此时积极争取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赞同马歇尔调处国共关系的主张。相比之下,这一阶段反而是中国共产党与马歇尔推进和谈的立场更为契合。与社会各界普遍希望马歇尔使华促进民主和平建国不同,国共更希望利用马歇尔解决各自面临的一些实际的利益问题。在此基础上,两党既要考虑民众的民主诉求,也要谋取最大限度地达成自身主张,对马歇尔的态度也进行了不少的包装。  相似文献   

8.
1943年二战战局扭转,美国出于自身全球战略利益的考量将外交政策重心从欧洲转向了亚洲,华莱士访华正是美国“重返亚洲”政策的产物。华莱士访华以经济利益为主导,并对中美战时和战后的经济合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达到了双赢的效果,一方面国民政府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经济军事援助,另一方面美国也收获了一个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的“小伙伴”作为战后经济发展的“新边疆”。  相似文献   

9.
经济思想史的任务是客观地反映特定时期或条件下某种经济思想的演变。这就要借助于原始文献的发掘 ,并把文献的内容还原到当时的背景下加以认识。大萧条期间 ,解决农业萧条问题成为美国新政农业政策的优先考虑 ,国会先后通过的两个农业调整法是新政农业政策的核心 ,贯彻了华莱士重视农业基础 ,从建立常平仓制度、解决农业价格问题入手 ,稳定国民经济的思想 .本文将通过回顾华莱士常平仓思想再现美国常平仓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参加旧金山制宪会议的代表团问题源起于1944年中国战场形势的发展、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以及国内政治关系出现的新变化。从根本上讲,中国代表团问题是国共“联合政府”之政治争议的延伸,反映了国内政治力量独裁与民主的不同诉求。在中国代表团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罗斯福政府特别是总统本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折射出抗战末期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出现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1.
“联合政府”口号是中共调整博弈策略的产物,其历史背景是1944年国内外局势的重大变化:国民党的军事溃败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中问党派的力量和态度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美国插手国共关系并采取了某些有利于中共的举措;中共的迅猛发展使国共力量对比已完全不同于抗战开始之时。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前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政府的构想,并明确地赋予其新民主主义属性.在这一历史时期中,虽然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历史阶段革命中心任务的不同而不断调整"国共联合政府"的基本内涵,但是它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美国是直到二战爆发才真正开始制定中东政策的。罗斯福在战时提出的包括其世界蓝图在内的一系列构想,对其后的历届政府中东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它是中东政策的源头。这些构想也较早地对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些地区性问题(如巴勒斯坦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走向作出了安排。  相似文献   

14.
司徒雷登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美国驻华大使。任期内 ,以美援为手段和条件 ,极力敦促国民党政府进行美国式的民主改革。同时 ,多方阻挠共产党加入联合政府或在联合政府中占多数席位。其目的是干涉中国的内政。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 ,美国的干涉主义外交政策在中国遭到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15.
1944年美军观察组分两批达延安,这是美国政府与中共正式接触的开始,也是中共半官方性质外交的开始。在后来的963天里,观察组向美国政府传递了延安和解放区比较真实的情况,并与中共就中美关系、美国援助、成立国共联合政府等问题进行了磋商,双方开展友好的军事合作。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和观察组自身性质和职能所决定,美军延安观察组的在华活动没能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世界上仅存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外交政策一直令人关注.那么,美国现代史上的对外政策又是什么样呢?本文是从威尔逊的"十四点"到罗斯福战争构想看现代美国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美国在华“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背景和日中关系,日美关系的剖析,阐明了美国在利益趋动下,由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到执行’援华”方针的历史过程,同时由于孤立主义的牵制使得美国援华步履又极为蹒跚。  相似文献   

18.
罗斯福的非殖民化设想反映了美国的利益和要求。战时,罗斯福从他的外交理念和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又基于对中国的深刻认识,适时调整了美国的对华政策,提出了中国大国的思想,让中国成为亚洲的主要托管国,使中国成为他自由战略的最高范例和试验。罗斯福对华外交思想及政策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通过战时在殖民地问题上罗斯福对华政策的改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美国的对外政策的实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二战以来,美国为了其在远东的利益,不断调整对华政策。继赫尔利在华调处失败之后,又特派马歇尔出使中国,调处国共关系,以图建立一个亲美的中国政府。由于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性以及中国复杂的政局,马歇尔调处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一事件对中国内战产生了特殊影响。马歇尔调处的前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内战的爆发,中后期的调处却助长了全面内战的爆发,使中国人民再次投入到为争取和平民主的战争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分析1941—1944年美国对华政策入手,阐述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关系。重点论述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采取的一系列援华抗日政策;驻华军事代表史迪威将军的来华及其使命,揭示蒋介石政府同罗斯福政府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