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玄奘西行求法,曾滞留高昌月余,期间应高昌王麹文泰之邀,为之讲《仁王经》。麹文泰之邀请与玄奘之应邀,都有着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就当时的社会氛围而言,无论是中原抑或高昌,都存在着讲说和推崇《仁王经》的风气;就麹文泰本人而言,他既有着推崇《仁王经》的信仰,也有着希望借助佛教以缓解高昌国危情的需求;就玄奘而言,西游之前,他便已熟习《仁王经》,具备了为高昌王等信众讲说此经的知识储备。通过玄奘弟子圆测的注疏,我们依稀可以看出玄奘在高昌国讲经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麴氏王国末期三府五郡二十二县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麴氏王国末期(613—640),高昌的地方行政区划,分为多少等级,存在多少单位,一直是个难以探明的问题。并非因为史籍没有记载,而是因为记载出现莫名其妙的错误,给研究者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譬如传世文献记唐侯君集灭高昌的收获,有云:候君集平高昌国,下其郡三、县五、城三十二。(《通典·边防七》车师高昌附条)(候)君集分兵掠地,下其三郡、五县、二十二城。(《旧唐书·高昌传》。《唐会要》卷九五高昌条略同)(候)君集分兵掠定,凡三州、五县、二十二城。(《新唐书·高昌传》)(候)君集进兵破之,下其二十二城。(《元和…  相似文献   

3.
王素 《西域研究》2003,(2):10-13
近年来,由于负责《新中国出土墓志》(全书约30卷)的编审,参加《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全书约10卷)的整理,对此前倾注不少感情的高昌史研究用力不多。但学界师友并未因此忘记我在高昌史研究领域做的工作。不久前,陈尚君先生在北宋晏殊《类要》中发现一首高昌王  相似文献   

4.
据《旧唐书·高昌传》记载: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命侯君集、薛万均、姜行本等人发大军破灭在今吐鲁番盆地建立的割据政权高昌麴氏王国,“下其三郡五县二十二城”。《新唐书·高昌传》除将“郡”误作“州”外,所记数字亦同。两《唐书》的这条记载是否可靠?经查回答是否定的。 1973年在阿斯塔那古墓区第516号墓中出土了《高昌延寿十七年屯田下交河郡  相似文献   

5.
关于麴氏高昌王族族属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吐鲁番位居“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为塔里木盆地东部门户。北朝至隋唐时代在此建立的麴氏高昌政权与内地中央王朝关系十分密切,从其既受北魏、隋朝封赠又为唐之藩臣的史实看,属于边疆地方政权。关于高昌麴氏王族族属的问题,国内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观点,以为其为汉族,本文对此提出质疑,并根据已掌握的资料进行探讨,以就教于方家。《魏书·高昌传》、《北史·高昌传》以及《周书·高昌传》等都记载,麴氏高昌的创建者麴嘉,“字灵凤,金城榆中人”。论者据此以为麴氏祖先既用汉姓和汉名,又入郡县籍,所以必为汉族人,这种推测不见得是…  相似文献   

6.
隋树森先生《全元散曲简编·曹德》章云:“元顺帝时伯颜专权,郯王彻彻都、高昌王帖木儿不花都无辜被杀。” 帖木儿不花作高昌王,误;且亦未被杀。 案《元史》名帖木儿不花者有三:分别是世祖朝帖木几不花、高昌王帖十几不花、宣让王帖木儿不花。 稽有关史料,并无顺帝朝伯颜迫害高昌王帖木儿不花之记载、更无与世祖朝帖木儿不花相关之处。  相似文献   

7.
姚崇新 《西域研究》2008,4(1):45-60
本文以新出吐鲁番文书《道翼遗书》为中心,结合其他文书资料,探讨了高昌国的僧俗关系及高昌国僧众的社会角色.结论认为,高昌国的僧俗关系应当是互利共存关系,僧俗两界的利益得到有机的协调.由于高昌国僧尼基本没有脱离世俗亲缘关系的纽带,所以高昌国僧尼的社会身份是双重的.因而高昌国僧尼的社会角色也始终呈现出两面性:既有宗教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游离于宗教与世俗之间是高昌国僧尼的基本生活形态.  相似文献   

8.
金城、西平麹氏在自汉至唐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认为,西汉末,鞠谭之子间避难湟中,改姓麹氏,麹氏形成。东汉末,麹氏通过立功河陇的方式,在金城、西平形成自己的郡望。西晋时,麹氏跻身大族行列,晋末他们在中央政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六国时,麹氏分散于诸族政权中。北凉亡,金城、西平麹氏随沮渠氏入徙高昌,并于501年建高昌国,成为高昌国的鼎族豪宗,但西平麹氏并没有受到重视.640年,唐灭高昌,麹氏内徙,自此衰落.南北朝至隋唐在中原发展的麹氏人物在政治上并不太显赫。  相似文献   

9.
金城、西平麴氏在自汉至唐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认为,西汉末,鞠谭之子闷避难湟中,改姓麴氏,麴氏形成.东汉末,麴氏通过立功河陇的方式,在金城、西平形成自己的郡望.西晋时,麴氏跻身大族行列,晋末他们在中央政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六国时,麴氏分散于诸族政权中.北凉亡,金城、西平麴氏随沮渠氏人徙高昌.并于501年建高昌国,成为高昌国的鼎族豪宗,但西平麴氏并没有受到重视.640年,唐灭高昌,麴氏内徙,自此衰落.南北朝至隋唐在中原发展的麴氏人物在政治上并不太显赫.  相似文献   

10.
陈寿“谤议”诸葛亮质疑李小树名家名著,影响深远,为历代所关注。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及其《三国志》即属此类。然而,对于陈寿本人和《三国志》的一些内容,长期以来,聚讼纷纭。《晋书·陈寿传》记载说:“或云丁仪、丁广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  相似文献   

11.
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史稿》562页讲到“消息”一词时说:“‘消’是‘灭’,‘息’是‘生’(文选七发李善注),‘消息’本是等立仂语,等于说‘消长’”。“到了第五、六世纪以后,‘消息’才有‘音信’的意义。”并以南朝梁元帝诗和唐代骆宾王、李白、杜甫的诗句为例。我们认为,“消息”作为“音信”的意义,在公元三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如东汉末年蔡琰的《悲愤诗》:“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西晋陈寿著的《三国志》中“消息”已经普遍用来表示“音信”的意义,例子很多,我们仅举几例: 《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魏尚书仆射陈群与丞相诸葛亮书,问巴消息。”  相似文献   

12.
李方 《西域研究》2006,4(3):30-40
史籍中唯有《新唐书·地理志四》和《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了唐西州各县的等级,但二书所载不同,前者记高昌县为下县,后者载为上县。本文分析出土文书,结合史籍有关记载,从乡里数及户口数、官吏人员的配置(县尉和县佐史的人数,是否有录事史和仓督)、官吏的散品与职事品的对应关系等方面对高昌县的等级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上举二书的成书年代与有关内容,认为龙朔至永淳年间(661~683年)高昌县应是上县,《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可信,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左右高昌县可能降为下县。  相似文献   

13.
1 朱雷先生曾对麴氏高昌时期的“作人”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并预言:“麹氏高昌时期这批相当数量的‘作人’,在唐贞观十四年(640)平高昌后,就再也没有看到这一名称。”但是笔者在翻阅唐代文献时,不独在文献资料中看到“作人”一词,而在出土的唐代文书中也屡屡发现。这种作人的属性及其与高昌作人有何关系,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14.
据《魏书·西域传》记载,高昌国“俗事天神,兼信佛法”。高昌民间信仰的“天神”属于火袄教。据敦煌吐鲁番文书,高昌城及附近乡镇分布有火袄教寺庙,其中一座名叫“丁谷寺”。丁谷寺供奉的是高昌火袄教神袄——丁谷天。吐鲁番著名佛教石窟——吐峪沟千佛洞所在地,也即《西州图经》所谓“丁谷窟”。1981年吐鲁番文管所在吐峪沟发现一个火袄教徒的墓地,长60、宽20米,在吐峪沟乡之南2公里处。今称“吐峪沟玛扎墓地”。  相似文献   

15.
“我们要向王杰同志学习什么呢?我们要向王杰同志学习‘一心为革命’的思想,学习他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去年十一月八日《人民日报》社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中的这句话,对我们生产队的团员和青年学习王杰有极大的启发。从干的行业看,王杰同志是兵,而我们是农,兵和农是不同的行业,王杰同志不是在种田。那么,我们要向他学习的  相似文献   

16.
祝捷 《江汉论坛》2013,(1):86-90
裴頠《崇有论》与郭象《庄子注》是西晋时期的代表性哲学著作。通过对"中朝名士"政治历史背景的系统考察,以及裴頠《崇有论》与郭象《庄子注》在文辞与义理上的对应性研究,我们认为,裴頠《崇有论》以儒学立论,代表了西晋中央朝廷的皇族立场。郭象《庄子注》则以"庄子"道家思想立论,代表了地方士族立场。  相似文献   

17.
新见《高昌延寿十五年(638)羁人袁虫子上启为乞入老免役事》是麹氏高昌国时期的一件世子令,不同于以往发现的王令。该令应“入老”事务而产生,事主身份为具有高昌特色的“羁人”,不仅在制度层面揭示了麹氏高昌的地方特色,更诠释了其与中原文化的血肉联系。此外,世子令的发现也丰富了麹氏高昌文书行政的研究类型,还为考察同时期其他中原王朝属国的地方治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昌回鹘文献语言研究》以文献为原始资料 ,对公元 9~ 1 4世纪高昌回鹘文文献语言进行了静态的描写分析 ,揭示了回鹘文文献语言在维吾尔书面语发展史上历史地位和实际状态。全书五十余万字 ,由绪论、文字篇、语音篇、词汇篇、词法篇、句法篇、文选篇、词汇表和附录组成 ,是一部系统的 ,集理论讲述、实例论证、原文精解、检索为一体的学术著作。该书是由李经纬、靳尚怡夫妇和助手颜秀萍副教授共同完成的。《高昌回鹘文献语言研究》的主导思想是把高昌回鹘文献语言当作维吾尔书面语言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立的特殊阶段 ,并对其文字特点、语法规…  相似文献   

19.
吐鲁番所出《高昌书仪》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者认为吐鲁番阿斯塔那一六九号墓出土的《高昌书仪》是现存最早的一件写本书仪, 而且编排格式独特, 似与唐五代敦煌《朋友书仪》有共同的源头。  相似文献   

20.
中华书局标点本《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真宗咸平四年十一月辛巳,吴淑上言“车战之利,自古有之,放卫青、李陵、田豫、马隆及汉光武与敌战,皆用车而胜。”该书整理者出校说: “田豫,《通考》卷一五八《兵考》作 ‘刘豫’ 按《宋书》卷一《武帝纪》上谓刘豫灭南燕,‘有 车四千两,分车为两翼,方轨徐行’,取得胜利。 而《三国志》卷二六《魏书·田豫传》不言豫为 车战之事,疑作‘刘豫’是”。今按,此条校记有误。 据《三国志》卷二六《满田牵郭传》载:“鄢陵侯(曹)彰征代郡,以(田)豫为相。军次易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