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北朝,佛教研究领域涉及到几个重要的论题:其一,北朝佛教发源于多个历史起点;其二,放弃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汉族中心主义,建构"大北朝"的历史新概念;其三,北朝佛教是农牧文明冲突的产物;其四,"胡人"在北朝佛教传播中处于主体地位;其五,佛化和汉化是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双动因。  相似文献   

2.
论中古时期民族文化的大交流──我国少数民族古代审美文化研究彭书麟公元3世纪至13世纪,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以至宋、辽、金各个朝代的更替。我国各民族在一千年漫长的岁月里,由大迁徙、大融合而走向大统一和大发展。其间,西晋末年开始的历时...  相似文献   

3.
我校历史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编撰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九、十期合刊,已经作为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出版。其篇幅比第八期增加了一倍多,为180余页,近30万字,收录论文18篇。这批论文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这一历史时期的部分史料进行了研究、考证、辑校和补  相似文献   

4.
双榆树古渠遗址与车箱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在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出土一段古渠遗址,随后在其两端又发现相似遗迹,据此可勾划出一条南起紫竹院,北抵清河附近的古代渠道。其位置和走向都与历史上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修筑和扩建车箱渠的记载相吻合,成为我们确定车箱渠下游走向和位置的重要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5.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符号,并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而闻名于世。目前,人们对长城的认识普遍停留在近百年来才形成的民族精神价值层面,将长城视为抵御外侮、保卫华夏文明的重要支柱。但从长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现今符号化的观念并不能真实而全面地反映长城出现和发展所承载的历史和社会信息,从而导致对长城认识存在偏差。通过对长城的修建主体、构成形态、功能、分布区域等四个主要基本特征的解读,试图还符号化的长城以历史本相,提出长城的概念,并据此提出长城认定的标准和内容。  相似文献   

6.
殷宪,山西太原人,1968年7月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研究方向北朝史、北魏平城历史文化、京畿地理、北魏平城书法等。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顾问、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朝史研究员(基地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及中华二十四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相似文献   

7.
我国北方长城地带,两千多年来一直是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混合交错带.由于长城地带涵盖范围漫长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变,对其进行合理划分就显得十分必要.关于长城地带的划分,当前还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方法和结论.通过历史地理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以明代长城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为依据,加之以边疆政治军事内容为主的历史过程的展现和核实,以此来对长城地带进行全面合理的划分.  相似文献   

8.
周一良是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学贯中西,尤以治魏晋南北朝史最闻名,其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重要贡献体现在三本著作上:《魏晋南北朝史论集》、《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和《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其中他对典章制度、民族关系、史学特点、文化发展、历史人物的研究以及在史料的汇集、整理、校订、注释方面的造诣等都有开拓创建之功;此外其在治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研究方法也都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9.
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开通始于西汉元始(公元1-5年)年间而兴于北朝时期,至唐代达到空前鼎盛期。该道初开时仅连通了车师后王国(今吉木萨尔县)与敦煌间的交通,自北朝以降发展为贯穿中原地区与天山北麓乃至中亚、西亚地区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其开通历史虽晚于南、中两道,但直到当代仍在使用。"新北道"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所发挥的作用远高于南、中两道。"新北道"经乌鲁木齐市以北数十公里外的北沙窝南缘通过,乌拉泊古城不可能是用于征收"新北道"赋税的唐轮台。  相似文献   

10.
我校历史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编撰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九、十期合刊,已经作为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出版,其篇幅比第八期增加了一倍多,为180余页,近30万字,收录论文18篇。这批论文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这一历史时期的部分史料进行了研究、考证、辑校和补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的侧面揭示了该历史时期的部分史实;本期还有几篇文章反映了该研究室近年来在新兴的敦煌吐鲁番学方面的某些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讨论长城及长城学的界定及在学术上的作用等问题 ,指出在长城学的研究中 ,要立足中华大文化 ,要认识到建立长城学 ,开掘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不仅应该 ,而且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论清代长城沿线外侧城镇的兴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清代以来,长城沿线地区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人口的增加,农业兴起和商业的发展都使长城沿线外侧经济发展呈现繁荣景象,这就为城镇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本文从历史地理研究的角度,主要介绍了长城沿线经济、人口、农业和商业发展的过程以及长城沿线一带城镇起源的背景、条件、以及城镇兴起的因素和其他相关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东汉前期,北部边疆的防御政策仍以建造长城工事为主,一部分修葺利用前朝长城,另在部分地区新建长城。光武帝时期,在北部边疆形势的转变与中央政策实施的共同作用下,促成了东汉长城的修筑。内蒙古东南部所见东汉长城,处于有利的军事地理环境之下,有扼守中原至蒙古高原交通要塞之用,为东汉时期军事边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地理环境与政治导向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大同地区祈雨仪式与权威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至民国时期,在大同北部长城沿线村落中每逢旱季上演的祈雨仪式,是村落中最为普遍,也是影响最大的仪式。这种仪式的规模在大多数时候超出了一个村落的范围,是在长城沿线城堡带动下的几个甚至十几个村落的集体行动。长城沿线城堡作为地区文化中心的地位,也在仪式中凸显出来。城堡在仪式中不仅是参与者,而且承担着组织者、规范者和主祭者的重任。城堡的权威也在祈雨仪式实施的过程中建构起来。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湟中县新发现的修筑长城题记为线索,对题记涉及的修筑长城的工程管理、修筑长城的基本情况、修筑长城的民族族属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考释,为研究我省明代修筑长城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汉简有关内容的梳理,分析认为,燧卒包括燧长和一般燧卒,是烽燧系统中的核心因素。文章以汉代河西走廊段长城为基础,结合所出汉简及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烽燧系统中燧卒(包括燧长及一般燧卒)的日常工作作以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长城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界长期争论、悬而未决的焦点问题。对目前关于长城起源的四种主要观点:“楚方城”说、“列城”说、“城”说和“堤”说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说法虽各有见地,但亦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纵观夏、商、周及春秋战国各历史时期,华夏大地经历了国之数量由多变寡、国之疆域由小变大的历史进程,至秦始皇灭六国才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天子自封及其赐封各诸侯国的疆域皆用土封,即在边界“沟、封树之”;秦长城可以认为是秦之北疆最大的“封”。据此,提出中国古代的“封”是长城最初形态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8.
湖南凤凰旅游资源的区位分析及开发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区位包括资源区位、市场区位和交通区位。从资源区位来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在湘、鄂、渝、黔边区与张家界、梵净山等著名风景区形成了一种各具特色的优势互补关系。但由于凤凰地处边远贫困的山区,使得其在市场和交通区位上居于十分不利的位置。在分析区位条件的基础上,凤凰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应挖掘资源的特色,以南方长城为线索和纽带整合凤凰三大类人文景观,全力打造成一种独特的长城文化旅游品牌。其次应加强与张家界和梵净山景区的联系,使三大景区各自依据资源特色,从不同的侧面,全面展示武陵山区独特的自然风韵和历史文化,共同打造“武陵山区神奇之旅”。第三,加快交通运输建设,提高对外联系的等级,改变不利的交通区位。  相似文献   

19.
如何评价长城的价值和作用,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重大课题。最近,有人把明朝缺少和田玉归咎于大修长城,闭关自守,把清朝拥有许多和田玉归功于不修长城,实行开放。长城俨然成为闭关自守的符号,成为一切罪过的祸根。有人还把修长城称为"大愚蠢",彻底否定其价值和作用。其实,长城并不是闭关自守的符号。明清两朝是否得到和田玉,与是否修长城根本无关;修长城的王朝未必闭关自守,不修长城的王朝也未必实行开放;长城的价值和作用,应予历史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古代中国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长城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秦汉长城中段位于阴山山脉,西段延伸到罗布泊。秦汉以后,由于森林破坏、毁草开荒及战争,长城中段南部大面积草原沙化,其西段河西走廊地区多处绿洲被迫废弃。其结果是秦汉以后的长城位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汉长城相比,明长城中段向南退缩500千米,东段南迁100至300千米,西段则向东缩短了大约600千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