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一分为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 ,是人类认识最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一分为三”具有客观实在性、普遍法则性、鲜明针对性和显著效用性。“一分为三”的作用在于 ,研究揭示事物存在、运动、发展变化的本质属性 ;研究揭示事物之间、事物内部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探讨和确认事物的变化状态 ,进而创造条件改变或者转变 (包括促进或延缓 )事物的状态 ,平衡或者稳定事物的 (最佳 )状态。运用“一分为三” ,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是科学地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于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提法已经习以为常,但要准确地回答什么是具体问题、怎样的分析才是具体的、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有什么价值等,却颇为困难。本文尝试着说明这些问题。一具体问题的规定性问题是疑问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狭义问题是科学尚待解决的疑难。广义问题还包括明知故问,或提问者虽不知,但所提之问实属科学已经解决。科学方法论的对象是前者。与问题相对应的是回答。回答是对事物情况的断定。事物情况是客观方面的认识对象,回答则是主观方面的认识内容。如果主观方面的认识内容与客观方面的认识对象相符合,则回答是真的;否则,回答就是假的。问题与回答不同,在问题里提问者仅仅对事物情况提出疑问,并不对事物情况作出断定,因而不存在与客观外界是否相符合的情形,故问题无真假。  相似文献   

3.
属性与特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许多文章、教材、辞典中都存在着混淆这两个概念的现象,因而有加以辨析的必要.我认为,当我们确定一事物的属性时,是不存在与其它事物相比较的问题的,一事物的属性也可以是其它事物的属性.而一事物的特性则必须在与另一特定对象相比较时才能确定,一事物的特性不能为它的比较对象所具有,否则就不是特性了.可见,一事物的  相似文献   

4.
确立被授权机关的范围是完善授权立法的基本问题之一。确立被授权机关的原则是被授权机关应当是享有立法权的机关,应是立法机关的制衡机关或其下属机关。我国在确立被授权机关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无立法权的机关、部门或地方获得了立法授权;在特别授权中,对被授权机关的确定具有某种随意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明确规定我国的被授权机关应当是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应当审慎对待向地方机关的特别授权。  相似文献   

5.
技术问题是技术认识活动过程中已行与未行、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是技术认识的起点,科学理论和经验是技术认识的基础。在技术认识中,理论与经验之间,技术活动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产生技术问题,科学理论的技术开发同样会出现技术问题。对工程师来说,还需要对技术问题进行分析,确定技术问题是真实的和可以解决的。  相似文献   

6.
1 划分认识阶段或环节的最主要的依据在于主体的活动方式和主体对客体的把握程度这两个方面。国内一般哲学教材中都认为: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所达到的是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表面的认识;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所达到的是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所达到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来看,这个过程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因为人的认识总是表现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运用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的概念)但是,由于把感性阶段仅仅和相应的感性认识形式相联系,把理性阶段仅仅和相应的理性形式相联系,这里面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问题:仅靠感觉、知觉、表象这些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否就能达到  相似文献   

7.
"大爆炸学说"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对宇宙的一种认识.它隐含着认识什么、如何认识、认识的可能性和限度何在等一系列基本认识论问题.该学说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和方法表明认识的直接对象是个别存在物、间接对象是所有存在物,认识的目标则是存在物的一般存在状态和方式;假设及其验证是使认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方法,并将认识限定在可经验领域.  相似文献   

8.
从事物和世界自身的属性出发,采用数理逻辑方法,就事物的非元性、可认识性以及世界的不可计算性和分析性方法的完备性展开讨论。结果表明,对世界和事物的分析是必要的,但试图完全认识世界和事物的所有分析性方法都是不完备的,而且不存在任何绝对完备的智能系统。依据认识与被认识的事物的关系,建立关于认识、知识、信息等的统一模型,揭示认识是映射的像,知识是赖以消除认识的不确定性的从事物到对事物的认识的映射,信息是事物在一定空间里的投影,以及万物皆有灵的本质,同时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对直接映射和间接映射的分析表明,直接映射和直接认识方式具有单一性、确定性、机械性、非通用性和不完备性等性质,对事物的完备认识必由且必有间接映射途径。  相似文献   

9.
科学认识具有猜测性。承认这种猜测性的存在不但不必然给科学的威望和发展引来危害,反而可能因科学观上独断主义的破产而鼓舞更多的人为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本文在总结科学史、心理学及科学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肯定了猜测在科学认识中的存在及其地位与作用;指出并论述了科学认识猜测性存在的两个基本形式:以对有限事物的认识,指谓判断着无限事物的内容;以对建构对象的认识,指谓判断着非建构对象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现"四个全面"战略,要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导向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高度来看,问题就是存在,问题就是矛盾,问题就是实践,就是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问题导向的思维模式要求人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在认识和解决问题中推进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问题”概念及其本质特征和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本文研究了“科学问题’概念及其与哲学问题、数学问题的联系和区别。区分了“问题’的抽象表述和具体表述。探讨了“科学问题”的本质特征和属性。  相似文献   

12.
李思民先生的新作《问题意识.思维品质.创造精神》是一本思维科学的创新之作。他从理论的高度系统深刻地阐释了问题意识、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三者的内在联系。视角新颖,见解独到。全书贯穿的浓厚的文化气质,更是提升了此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问自答句是讲话人提出问题但不需要听话人回答,而由讲话人自己提供答语的问句。根据讲话人提供答语的方式,这种问句可以分为提供显性答语的自问自答句(简称显性答语句)和提供隐性答语的自问自答句(简称隐性答语句)。隐性答语句在英语政治演讲语篇中的存在是自身特点与这类语篇的特点相互作用,进而相互适应的结果。它在语篇中位置比较灵活,甚至可以出现在这类语篇的篇尾。作为一种非常规的用法,篇尾自问自答句具有独特的语篇组织功能:当它的隐含答语可以从上文语篇推知时,它具有总结-延续功能;当它的隐含答语可以根据常识推知时,则具有总结-突显功能。   相似文献   

14.
在康德哲学中,存在着一个隐性的“康德问题”,那就是他对“两种实践”的区分。康德从现象和物自体的两分出发,把人的实践分为“技术地实践的”活动和“道德地实践的”活动。前者属于现象界,涉及到人的行动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后者属于物自体界,涉及到人的行动自由与规范的关系。在后康德哲学的发展中,随着物自体的被消解、科学技术和实证主义的发展,“技术地实践的”活动成了统一的实践概念的代名词,“道德地实践的”活动的维度被掩蔽起来了。在当代哲学中,“道德地实践的”活动开始受到高度的重视。于是,“康德问题”重新成为焦点,并显示出它的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其发表50周年之际,文章着重从近年来学术界对该文献研究的成果、研究的新视野、研究中带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及研究中的不足等方面作一述评,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16.
李约瑟之谜既是中国历史之谜,又是中国如何摆脱历史羁绊走向现代化之谜。本文对李约瑟之谜及针对李约瑟之谜理论界所形成的主要观点进行概括性介绍,并提出实现制度转型是解破李约瑟难题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斯坦贝克的文学作品一边受到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广泛欢迎,一边又受到批评界一波又一波的激烈批评,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构成了文坛上罕见的"斯坦贝克问题"。这里有经验,也有教训;有成果,也有失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检讨,从而分清是非,促进斯坦贝克小说研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一书以"研究现代科学为何出现在西方"的方式,消解了李约瑟有关"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的疑问。然而对于"李约瑟问题"的另一组成部分,即"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成效得多(而后来却不是这样)",却并未因此而一同消解。这一部分的疑问更多地涉及数理科学之外的技术,并且是一个能够证伪的真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战后初期的国际形势与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朝鲜战争与台湾问题、旧金山对日媾和与台湾问题的探讨,揭示了国际环境对战后台湾问题形成的重要性。台湾作为美国在亚洲推行冷战战略的重要依托被利用,表明美国是战后台湾问题的始作俑者;而旧金山对日媾和之后,日本与台湾当局"建交",则标志着在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进程中,台湾问题将伴随始终。  相似文献   

20.
尽管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由于对"科学"与"技术"的分际不清,使其所确立的学术目标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偏差,从而引发了学术界至今纠缠不清的"李约瑟难题"。要回答这一难题,首先必须厘清"科学"与"技术"的不同内涵,进而对儒家的"实用理性精神"、道家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以及道教的"经验主义"传统对科学事业的制约作用进行必要的反省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