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又是一个写作赠序文的大家。他的赠序文的内容和艺术表现,都与古文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作为北宋初期古文写作的大力倡导者,穆修在文学创作上身体力行,其现存的全部散文皆是散体古文.他的《穆参军集》中一共收录了五篇赠序文,较为清晰地体现了赠序文在相应时期的发展演变以及赠序文独具一格的写作特点.穆修大力倡导文章创作要师从韩愈、柳宗元,在赠序文书写中采用散体写作的方式,创作切入点放在一个"道"字上,重视文章的实用性和充实性.穆修的赠序文风格多样,不论文体形式、呈现手法亦或是语言表达,都真切地秉承着穆修文章写作的一贯风格和态度,对深入解读穆修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和以往的文士相比,陶渊明创作的一些作品对序文写作有探索性的发展,他注重文辞的修饰和表现力,具有比较高的文学价值.陶渊明的序文作品秉承了他一贯的艺术风格:平实真挚而蕴藉深厚,这是他作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新发现蔡元培七篇序文,其内容涉及文学、法律、经济、统计、医学等.序文短小精悍、思想深刻、见解独到,为研究蔡元培思想提供了新的史料.本文辑录这组书评,并对相关背景及观点作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佛像赞自六朝出现,到唐代文人笔下开始出现了背离序文骈偶、赞文四言的文体书写规范的现象,这些改变主要发生在中唐时期。这期间序文逐渐散文化,具体表现为采用介绍造像者的史传格式、以倒叙和插叙方式记事、引用人物话语、采用第一人称外视角,塑造出虔诚发愿的人物形象等特征。细节与情感的真实可信在序文中得到强调,这与中唐时期对"心性"的重视以及"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有关。与盛唐时期以偈为赞的写法不同,中唐时期的赞文或改变四言的章法安排,或采用七言等句式,以便更流畅地叙事表情。佛像赞中教义的言说和画面的描述最终让位于叙事言情,带来了体式的改变,使这一实用文体具有文学性和形式美,抒情传统与叙事传统在宗教韵文中得以交汇。这些革新应被视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一个环节,亦可借此看出宗教信仰与文体改革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6.
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与柳宗元,无论在散文的理论还是创作实践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本文仅采撷其散文园地里一朵颇具特色的奇葩—赠序文,进行艺术上的比较研究,以管  相似文献   

7.
<楚史梼杌>是一部从现成史料中将有关春秋时期楚庄王的一些轶闻逸事加以纂辑而成的史书.由于它问世晚,各目录著作对其著录也相应很晚,因而后世对其真伪情况屡有争议.仔细研究其内容及史料来源后,可以认为,<楚史梼杌>是一部内容有据、材料可靠的辑佚性典籍,只不过在其成书后书名、作者及序文存在伪托迹象而已.在流传过程中,该书版本复杂,各版本间的篇目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归有光的散文中赠序文长期不受人重视,事实上他的赠序文反映了明代科举考试的弊端,揭露了明代腐败的政治体制,在艺术手法上继承了唐宋散文的传统,有其独到之处.对归有光的散文进行探讨,有利于全面认识归有光的散文艺术.  相似文献   

9.
唐代弹劾文是唐代监察制度与文学结合而形成的奇葩。唐代文学研究中对弹劾文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究其原因,盖因学术界对于古代文体的研究相对不足,弹劾文本身也不是一种纯文学性的文体。从更为开阔的视野看,唐代弹劾文兼应用性、文学性于一体,有着独特的文体学价值:弹劾文不仅有成熟的体式结构,也有相应的语言结构。弹劾文的起草体现着法律的尊严,甚至上升到国家意志,任何单纯的文学写作都无法与之比拟,唐代弹劾的动机、过程、专用服饰都充盈着浓浓的艺术精神。弹劾文不但对唐代文学风气、士子生活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在文体内部对于后代的叙事文学形式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唐代弹劾文研究具有特殊的文化与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柳宗直《西汉文类》是今可考唐代为数不多的由唐人编纂且未选唐人诗文的总集,虽然该集已佚,但编纂者柳宗直兄柳宗元所为序文尚存,其他典籍亦保留有是集的相关资料,据此可以考知该集的编纂动因、选录内容及标准、编纂体例及批评特点。尤其重要的是,《西汉文类》纂于唐古文运动盛兴之际,该集所体现的文学观、选学观等与唐古文运动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两汉之际,序文趋于定型,较之先秦时期呈现出诸多新变,具体表现为:整理《尚书》,使我国第一部散文序文集重现于世;产生了具有全新形态的自序,其中以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为代表;序文的学术功能更加突出,学术价值日益凸显;其题写范围日趋广泛,出现了赋序、史书序、子书序、辞书序、诗序、铭文序、佛典序等,几乎涵盖了当时的所有文体,有力地推动了序文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序是与唐诗密切结合在一起且同样精彩的文化形态。现存唐代伤悼题材诗序共24篇,占唐代诗序总数的2.58%,是唐代诗序的一个小类别,但它形象化地再现了300年间唐代文人感伤生命消歇、探索生命质量、关注生命、思考生命的心路历程;不仅如此,唐代文化的诸多因素也借这类诗序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这是我们解读唐诗以及唐代诗人所不应忽略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文体,序产生于两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序文的数量及类型更为丰富,并在文体特征、表现形式等方面呈现出与两汉不同的面貌,成为一种具有文学性的独立文体。这一发展变化的关键,是由于别开生面的宴集诗序的出现。诗序出现于汉魏之际,成熟于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诗序篇幅加长,独立成文,内容上不再局限于叙述说明写作缘起等,而往往借题发挥,自抒胸臆。魏晋南北朝文学性浓厚的诗序不仅丰富了序文创作,也直接促进了唐代赠序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初唐诗序以四杰与陈子昂为代表,将六朝以来的骈体诗序推向了艺术高峰,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为:写景整饬流丽、境界开阔;刻画人物肆意铺排、神采飞扬;大量抒发人生感慨,富于文人气息;注重文气,骈偶中融贯散文的流畅自然;诗文交融,使文序具有诗的意境。当然,也存在一些重大的缺陷,如“序重诗轻”、格式雷同、用典僵化等,成为骈体诗序继续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15.
初唐骈文继承了六朝骈文余绪,又有新时代的特点。序文是王勃骈文中最有声色的一部分,其文结合个人际遇,内容相对充实,情感抒发浓烈自然,于六朝骈文之外,别开高华、阳刚之气。  相似文献   

16.
唐末文人顾云两唐书无传,连《唐才子传》也无视之。检视相关材料,见其游宦权门时准备充分,在形象、语言方面表现突出,明显优于同行之罗隐,取得了仕宦先机。他求仕心切,求拔解文心思缜密,干谒文不辞卑微,终以寒素身份四举中第,显示出老道的人生经验。他与杜荀鹤最为相得,杜及第时为时俗非议,自编诗集以求自明;顾云慷慨为其作序,夸大其词,为杜声名计不惜背书。对顾云事迹的探赜,有助于分析更多唐末普通文人个案,从而更为深入地研究唐末文人和文学生态。  相似文献   

17.
试策是唐代科举的重要试项 ,也是唐代文学的重要文体。唐人取士科目众多且复杂 ,类明经是明经系列中与明经科相联系和类似的专业性极强的科目 ,主要包括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 ,各科考试皆仿明经 ,但多有“专业”考试 ;其中有试策 ,而试“帖读”尤为一般论者所罕及。类明经在唐代科举中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发达的明代出版业造就了无数名人,汤显祖就是其中之一。汤显祖的一生与明代出版结下了不解之缘:繁荣的出版业带来了家族丰厚的藏书,使汤显祖早期慧根得以开发;蓬勃兴起的印刷业,使汤显祖一时间文名远播,为后人留下了较为完整的汤显祖,也丰富了中国文化史的内容;汤显祖为人写序、整理文献、校订《册府元龟》、重修《宋史》、点评并出版《花间集》等大量的编纂活动,都与出版事业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发表的晚唐五代文学研究论文(杜牧、李商隐研究文章除外),涉及面广、视角多样。其中作家综述性研究论文、文人诗歌与心态、词作、考证等方面论文颇值得关注,而小品文、传奇仍为晚唐五代文学研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20.
《大乐赋》是中唐白行简创作的一篇淋漓尽致地描写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场合下男女性事的赋体作品,在现存先宋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唐代社会的性事开放,道教房中术的盛行,文人与歌妓、女道士的频繁交往,是此类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大乐赋》的性描写是应当扬弃的,但作品也有难得的认识价值、社会史料价值和语言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