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中国三大区域社会制度及其所属政治意识形态在文学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并决定了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的基本格局与表现特征。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地理建构在中国战时政治地理之上,是以各个区域不同的社会制度为基石,同时涵纳其他地理因子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呈现方式。战时中国文学地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上逐渐发展成型,各文学区域的主体艺术表征由各种文学成分相互作用综合而成。研究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对于正视该时期文学艺术所具有的多样性特征和地理区位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与中国文学地理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维国 《河北学刊》2005,25(4):188-192
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学地理发生了两个向度的变迁,一是文学中心的广泛流布;二是形成了色彩迥然不同的文学区域。这些变迁的文学史意义主要在于扩大了新文学的生存空间和传播领域,改善了文学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同时为中国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自足的空间,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多样化发展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自古中国文学的东西差异一直存在。然而从古代到近现代,东西文学并未像南北文学一样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有复杂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族群等原因。西部文学在历史上长期被遮蔽,到当代才得以"完形",俨然与东部文学对立。东西文学是从地理空间角度对中国文学的审视,有助于我们在日益同质化的时代呼唤和维护中国文学的地域传统和多元特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文学是当代中国西部地方文化的审美表征集合体。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部文学虽然有可能向着区域性文学现象发展,但西部文学具有决定意义的文化资源依然是地方文化。这就需要从区域文化的角度来进行相关的理论思考,通过对西部文学的地方文化资源的初步探讨,以期能达成有关西部文学发展的中国共识。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文学生态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转型期的历史变迁改变了文学的初始条件 ,调整了文学言说的现实语境 ,置换了文学的生态背景 ,从而导致文学的表征危机和失语焦虑。其中 ,价值卸落是文学表征危机的内在制肘 ,而文化殖民渗透、“现代化”的宰制、“文化工业”的复制 ,以及中文拉丁化的语言解构等全球化图式 ,则构成文学失语焦虑的外在成因。互联网的出现耦合了文学的自由本性 ,带来文学存在方式的根本变革 ,在一定程度上救赎了文学的表征危机 ,缓解了当代文学的“失语”焦虑。文学应该抓住高科技时代的生态机遇 ,掌握网络的主动权 ,以此创造新的文学生长点 ,发展艺术生产力 ,给自身带来繁荣与活力。  相似文献   

6.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媒介已全方位地介入文学成规的转型和技术美学的书写.从内在的表意体制看,数字媒介对文学构成要素的技术重组,改写了文学与现实之间原初的审美关系,造成了艺术表征关系的深刻变化;从外在的表现方式上看,数字媒介文学呈现为泛审美化和多媒体并用的转型范式.此时需要消除的艺术症结为:克服文学的技术化或日文学对数字技术的依赖,提升新媒介文学的艺术品质和审美价值,调整好转型期文学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立场,让文学遵循艺术的规律而不是按照技术的设定来完成自身的历史性转型,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自由”派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由”派文学,作为一脉文学支流贯穿于大半部中国现代文学史,该是一个事实.它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自己独立的追求,它与别的文学思潮,尤其是作为文学主潮的左翼文学保持着矛盾统一、共存互补的关系.对于这样一种文学思潮,我们应当正视它的存在,井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全面检讨它的成因、基本格局、思想艺术特点,以及与别的文学思潮的种种关系,从而更深入地把握新文学曲折前进的历史规律,并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本文就是试图在这些方面作点探索.  相似文献   

8.
中国流行歌曲文学研究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树春 《学术论坛》2004,(2):134-137
流行歌曲歌词是一种音乐文学作品 ,具有“谱曲可唱 ,离谱能赏”的审美特征 ,因此必须重视对其进行文学研究。这种研究有助于开拓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视野 ,丰富其内容 ;有助于探究歌词文学的艺术本质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歌词文学体系 ;有助于作者获得启发借鉴 ,提高创作水准 ;有助于提高广大受众的欣赏水平和艺术素养。在进行研究时 ,要立足于其审美特性 ,遵循“词别是一家”的基本原则 ,要通过比较等方法把握其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建筑则被公认为是有实用价值的空间艺术.文学和建筑分别作为艺术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员,既有许多共同点,又有各自的一套艺术规则.文学从建筑中吸取灵感,建筑艺术不但对文学的内容、风格、形式结构等方面产生了影响,还通过对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介入间接对它产生了影响.本论文对建筑对文学的影响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中国文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中国文学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空间中生长,因此,对话构成了文学生长的基本特质。对话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落实在新世纪中国文学上,有着诸多具体的文学表现。新世纪中国文学跨区域、跨文化的扩张,使得对话的特质明显得到呈现,加之网络技术手段的支撑,新世纪文学以前所未有的高速高产方式不断生长,形成21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1.
雅俗观念的演进与文学形态的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雅俗观念是中国文学的重要观念,它的演进与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发展是同步的。以音声为表征的政治雅俗观是与政教合一、学在王官的礼乐文化相伴生的,它所凸显的是宗法伦理和等级秩序,其文学形态是诗、书、礼、乐等反映礼乐教化的贵族文学。以学术为表征的文化雅俗观是与政教分离、学在四夷的道德文化相伴生的,它所张扬的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和文化精神,其文学形态是反映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论、说、记、传、辞、赋等精英文学。以文本为表征的艺术雅俗观是与成长为独立门类的艺术文化相伴生的,它所强调的是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其文学形态是注重形式和风格、强调审美和娱乐的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美感文学。从局部而言,中国文学史上确实存在着某些文体由俗而雅最后走向衰落的现象;从整体而言,中国文学的发展并不呈现由俗到雅再到衰落的趋向,而是不断地由雅趋俗,即从贵族走向精英,从精英走向大众,文学主流文体越来越通俗化,文学消费主体越来越大众化,这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趋向。准此,我们对中国文学史应该有新的视角和新的描述,对当下中国文学应该有新的认识和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文学地理学给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生长点。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应关注巴蜀,关注重庆。  相似文献   

13.
由于载道语境、科举语境和宗派语境的离心作用,文学选本经常发生着与文学自身的偏离.但家塾文学选本却能够适当拉开与三种语境的距离,坚定地保持着文学本位和教育本位.其主要表征是,以文法为中心,以评点为手段,通过典型文学文本的细批详评,为塾童文学素养的形成提供一个可资依循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循道是生存策略,举业是潜在目标,还没有急切地浮现出来,成为压倒性的力量.宗派所争者是是非和胜负,主要形成于上层学术界,作为低端教育机构编刊和使用的教材,家塾文学选本以文学教育的实际效果为现实追求,宗派所争者不在其关切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审美特性与视觉文化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视觉审美已经成为当下时代主要的审美方式,视觉文化和图像成为了文艺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关于文学理论的深化和当代建构方面的研究却备受忽视.实际上,当代文学与图像是可以做深刻的艺术贯通的.文学的图像化呈现和贯通性的审美功能不仅是文学的变异,也是传媒艺术的重要审美属性.呈现为图像方式的传媒艺术,并不意味着文学的缺席.文学的内在视像性质、文学的审美运思、文学的语言美感等重要的审美特性揭示了文学正是当代传媒艺术形式的重要支撑之功能.而当代视觉文化的普遍化却造成了审美的肤浅,视觉文化如今应该考虑其内涵的提升和与思考的互动.文学因素的回归应该是一个积极的策略.与文学血肉相连的传媒艺术,可以成为视觉文化提升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正>文学起源的研究,是文艺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近几十年来主要是围绕着西方一些理论展开,而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学起源论,一般的评价一直是不高的,一是失望于资料的匮乏、零碎,一是不屑于观念的幼稚、杂乱。事实果真如此吗?本文试将笔者的一些思考贡献出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略说中国古代的文学起源论的历史地位 对文学起源的认识,无论是就文学的性质而言(文学属于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具有共通的规律),还是就文学在发端时期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紧密联系而言(例如上古时期诗乐舞总是三位一体的),都必须与整个艺术起源问题联系在一起探讨才能解决。艺术起  相似文献   

16.
庄子寓言文学包含了诸多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是融形象与理念为一体,将文学、哲学的审美思维与艺术精神相沟通的产物,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学形象不是直接诉诸人的感觉的直观物化形象,而是通过语言间接地诉诸人的审美想象的心理形象,这使得文学形象超越了具体感觉方式的规定和限制,成为可以综合表现各种不同感觉信息、呈现多种感觉效果的全息性艺术形象.全息形象是文学形象区别于其他艺术形象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学形象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和意义的典型体现.文学形象全息性概念的提出,对于进一步理解把握文学形象的审美价值和意义,拓展文学形象创造的艺术空间具有积极的认识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今天的数字媒介文化语境中,一种不同于传统纸媒文学的新兴文学形态——数字文学在迅速崛起.当代文艺学要获得与时俱进的品格必须"越界"和"扩容",但不是把各种流行文化、日常审美形态、泛艺术统统纳入文艺学研究范围,使文艺学演变为文化研究和泛化的艺术研究;而是突破仅以纸媒文学为研究范围的传统边界,把数字文学也正式接纳为文艺学研究对象,从纸媒文学与数字文学叠加共生的当代现实出发,重新设定文艺学的相关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学"的角度探索和反思现代中国文学的形成,可以看到"文学"与"文章"在新文学中的重要作用。"文学"作为途经日本的回流语,在促进"文学"产生的同时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文章"作为西欧文学的译语,成为鲁迅、周作人反抗作为回流语的"文学"、复古的"文学"和"纯文学"的特别用语。而"文学"与"文章"以其对抗性的存在和转化构成中国"新文学"现代性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有着显著的影响,而契诃夫式忧郁是理解俄罗斯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关系的重要切入点.契诃夫式忧郁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构成性影响,首先体现为一种内省式的审美思维方式,它将深邃的忧虑与隽永的诗意结合,在对忧郁"形而上"的"智性"愉悦中将现代人的精神矛盾以及个人内心深处的追求与失落、焦虑与向往等"惰性"表现得深沉含蓄.其次,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郁类创作秉承了契诃夫的"人无法承受普通生活"的主题诉求和沉郁凝重、清朗冷峻的艺术格调,在对个体生存困境的描绘和对人类生存的洞察中言说灵魂的感悟,以此寄托忧患之意.再者,源于<樱桃园>的"樱桃园情结"是不少中国作家特定的审美运思取向和创作心理定势,众多的文学作品在对"樱桃园情结"的话语意蕴--"人类在世纪之交的困惑"的发掘中寄寓了深切的悲悯情怀,展示出忧悒深广的艺术韵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