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龙舟竞赛是我国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据文献记载,龙舟竞赛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西周穆王时(公元前1001—947年),据《穆天子传》:“刻大桐木为虬龙”。“天子乘鸟龙舟浮于大沼”。此时便有记载龙舟之俗。端午节龙舟竞赛,传说很多。其中流传最广最富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278年端午节,爱国诗人屈原含愤投汨罗。以死,楚人怜之,纷纷驾船争逐江上以救诗人。梁朝《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此距也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唐初叶魏征所撰的《隋书·地理志》中写道:“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宣振水陆,观者如云”。唐代诗人张建封在《竞渡歌》中写道:“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跳出水面来。棹歌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宋代诗人陆游在《归州重五》诗中曰:“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这些古藉的记载,充分说明我国龙舟竞赛的悠久历史。  相似文献   

2.
屈原(约公元前339一约公元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在吸收民闯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样一种新形式,无疑为文化创造的个性开拓了道路,提供了范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拙作《屈原见到郢都论陷辨惑——兼辨屈原之放、之死(下简称《辨惑》。载《浙江师院学报》1979年1期)曾根据屈原《哀郢》、《涉江》的自述,作《〈哀郢〉〈涉江〉放逐行踪示意图》(按原名作“放逐路线”,今依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楚辞地图》说明改为“放逐行踪”,用“行踪”可包括放逐路线和放逐地点),其结论是屈原被放逐后离开郢都(在今湖北江陵市北),先到汉北住了九年,再被远放到江南溆浦(今湖南溆浦县),其行踪绘成略图,屈原被放逐所行路线及其所经和所居之地,历历分明,了然在目。但屈原从溆浦到汩罗江自沉的行踪,因与《辨惑》讨论的主要内容关系不大,当时遂置之以待另文论述。后因故搁下,今始得成此《续考》一篇,以了宿愿。要解决屈原从溆浦到汩罗的行踪问题,先得明白《怀沙》名篇的深意。明汪瑗《楚辞集解》不同意东方朔、司  相似文献   

4.
楚王族姓芈,而楚则源于古代羌族。 (一) 当今中原各地的不见于《百家姓》的芈姓,郡望荆襄氏,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后裔。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西北),曾一度徙都鄀(今襄阳宜城西南)。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楚顷襄王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秦王政立,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又东迁寿春(今安徽寿春)。公元前222年秦将王翦、蒙武灭楚。从此,楚王族  相似文献   

5.
屈原(公元前339年—前278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博闻强识”,精通古代的典籍,熟悉民间的传说,以生华之笔,发为诗歌,为我国上古史的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史料。 《天问》是屈原作的重要诗篇之一。它是屈原第一次被放逐期间,参拜楚先王庙中壁画有感而作的一篇咏怀诗、问史诗。 在《天问》中,诗人一连串地提出一百七十二个问题。他问天地开辟,问人类起  相似文献   

6.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屈原(公元前343年——前278年),是我国古代伟大诗人之一。由于他在创作上的成就和影响,开创了我国文坛上一个叫“楚辞”或“骚”体诗的重要流派。据《汉书·艺文志》载,从战国到西汉末作辞赋的共66家,作品达710篇之多。对于这样一个伟大作家,古今中外研究他的人是很多的,我们再来谈屈原,似有续貂之嫌。然而,事实也不尽然。虽然,从汉以来研究专著甚多,但并不是说关于屈原的问题就  相似文献   

7.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是战国时代末期楚国的杰出法家和大诗人,他一生为了坚持和实现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政治主张,同奴隶主贵族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两千多年来,屈原这种“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一直受到反动统治阶级和儒家的攻击和歪曲。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屈原及宋玉”中,一反千百年来尊儒反法的反动思潮,充分肯定了屈原尊法反儒的进步思想倾向,赞扬他具有“九死未悔”的反潮流斗争精神,高度评价他的诗歌作品,给了他以应有的历史地位。今天,学习鲁迅对屈原的正确评价,对于我们总结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继续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屈原生于战国后半期(公元前340年)的楚国。他的出生之地,过去史学者认为是在今湖北秭归县。这是根据《水经注·江水》引:“袁山松日:‘屈原有贤秭,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  相似文献   

9.
《屈原列传》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公元前145——约90年),字子长,汉朝龙门(在今陕西韩城县)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十岁以前曾学过耕地和牧畜,十岁读古文书籍,二十岁以后游历全国名都大邑,采访遗闻佚事。四十八岁时“遭李陵之祸”,于是进一步“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怀之纪”,发愤著书。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写成了《史记》,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其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班固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  相似文献   

10.
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初起始祖熊绎,封地丹阳(今湖北秭归,一说是巴东),历七代至熊通(第八世),不断向南扩充领土,逐渐成为一个较大的诸侯国。为适应其进一步发展和军事上的需要,公元前689年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现有遗址可考察)。公元前652年,楚与晋会战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楚败,但楚并不服输,随后楚庄王任用孙叔敖为令尹,“举不失德”、“赏不失劳”(《左传》宣公十二年);  相似文献   

11.
一、绪论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是中国古代楚国人。他是中国《楚辞》的尊定者,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代表诗人。他的《楚辞》文学不仅对中国诗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日本和越南,尤其是对朝鲜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试图根据现有资料,考察屈原《楚辞》对朝鲜诗歌文学,尤其对郑澈歌辞创作的影响,同时考察朝鲜接受屈原影响的几个特点,这将对中朝文学比较研究具有一定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日本学者稻畑耕一郎和三泽玲尔先生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叫《屈原否定论系谱》(以简下称“系谱”),一篇叫《屈原问题考辨》(以下简称“考辨”)。文章系统地引述我国疑古学派廖季平、胡适、何天行等人的一些论点,即屈原是个“箭垛式的人物”,“想象中的作家”;“这个人物实际上不存在”,“在秦代以前(公元前207年以前)诸著作中找不到言及屈原的记载”;“屈原的文章,多半是秦博士所作”。“《离骚》的作者,本是淮南王刘安”等说法。稻畑耕一郎先生文章的意图是为“几乎销声匿迹”的“否定论”提出“备忘录”;三泽玲尔先生的文章则是对“把屈原当作民族诗人来颂扬”表示“实在”的“遗憾”。对此,我想谈点肤浅看法,以求教于海内外方家。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屈原、贾谊合立一传,本文所谈是《屈原列传》部分。早期胡适先生《读〈楚辞〉》曾提出七个可疑之点以否定《屈原列传》,陆侃如先生《屈原评传·馀论》(今收入沪古《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和郭沫若先生《历史人物·屈原研究》(今收入人文《沫若文集》第十二卷)已先后逐点予以驳正。现在国内不再见到有人主张“《屈原列传》是一篇赝作”,相反大家都很珍视这篇资料。惜其内容时遭误解或曲解,以致怪说横生,其甚者则否定屈原之有其人的幽灵仍在友邦游荡。故对这些误解或曲解,亦不可不辨而正之。  相似文献   

14.
一屈原南行的事迹《屈原列传》说: 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连张仪不及。其后,……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按《楚世家》,屈原谏何不杀张仪在怀王十八年,屈原谏会武关在怀王三十年。中间相隔十二年,不见屈原言行。这在屈传前段是个大空白。那么长的时间没有一言一行,可见屈原已不在朝,屈原哪里去了呢?从屈原赋中探索,我们发觉,屈原在这段时间有一次南行。所谓南行,就是江南之行,这里特指湖南之行。屈原与湖南的关系特别密切。屈原一生中先后有两次南行入湘。初次南行与再次南行迥然不同。今简略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生于汉文帝元年(公元前一七九年),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广川(今河北景县广川镇)人。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后,在西汉被誉为“群儒之首”。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和经济上“更化”改良相结合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拟就他的经济思想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居于黑龙江以北,精奇里江(今俄罗斯称“结雅河”)下游的达斡尔族精奇里氏首领巴尔达齐投清后,很得清廷所见重,嫁与“公主”(格格),授为“额驸”。在清以征讨博穆博果尔为名,而实际是统一黑龙江中、上游地区时,这位额驸曾在家乡率其兄弟“协力纳款”,被清统治者视为“真识时保身者矣”!还赞赏他“倾心内附,岁贡方物”,誉之为“国典臣忠”。  相似文献   

17.
一、董仲舒及其《春秋繁露》 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元年),卒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治公羊春秋,是《春秋》公羊学派的大师、两汉“今文经学”的创始人,在汉景帝时曾任“博士”。汉武帝即位后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要点,其核心是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同时,提出了“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以实现其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女法家吕后(公元前二四一——一八○年),名雉,字娥妁(音许),秦末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刘邦当“泗水亭长”时,和刘邦结婚。以后就在沛县刘邦家里“与两子居田中耨”,带着儿女种田。她”为人刚毅”,留因刘邦策划起义而被捕入狱。在楚汉战争初期,刘邦在彭城败于项羽,吕雉和刘邦的父亲都被项羽掠去做人质,坐了两年多的牢,直到项羽愿与刘邦“中分天下”时,才把她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19.
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域,它的产生,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大概要算楚国了.《左传·庄公十八年》追述楚武王克权以后,“使斗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今湖北省荆门县境),使阎敖尹之”.“尹”是楚国治县之官,所以“权”当为楚县.楚武王于公元前740年至公元前690年在位,可见楚国有县应早于公元前690年.其后,楚文王攻灭申、息、邓诸国,又有“实县申、息”之说.  相似文献   

20.
《天问》的写作年代和地点问题,历来存在异说.如果结合屈原的经历、楚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及《天问》的内容和形式等各方面作综合考察,可知屈原自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即被贬为"三闾大夫"."三闾"乃邑名,在汉北;其间因汉北在秦、楚大战中为秦所占,屈原曾一度返回郢都并出使齐国.从齐国归国后屈原又回到汉北,由于受到稷下思想及《诗经》传统的影响,屈原便于楚怀王二十年(公元前310年),在汉北"三闾邑""书壁而问"创作了《天问》一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