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人性书写经历了20世纪的历史变化,中国古典意义上的人性书写向现代意义上的人性书写转化。这个过程既与中国古典人性意向相悖,又在某种程度上向其回归;既移植着西方人性话语,又修正着其与中国传统人性话语不相融合的部分。但20世纪中国文学始终没有弄清中国古典人性话语和西方人性话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一直陷于两者的困惑和牵制中,至市场化年代,走上被利益化和欲望化所控制的极端。在中国市场化意识形态与现实生存紧密一体化的语境中,文学仍然迷失在现实中,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学人性空间和书写意识。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女性诗歌在其女性意识越来越得到彰显时,除了标志性的性别意识之外,还有一条更为内在和宽广的生命意识发展轨迹。这条轨迹逐次和参差地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表现为女性外在生命意识的张扬、女性生命意识的具象探索、女性内在生命意识的挖掘以及女性对自我身体的生命哲学高标,并且,在其自我身体的完成时刻又走向日常自在的生命状态的书写。  相似文献   

3.
本文力图对20世纪晚期中国文学人性书写的历史关系和艺术传统作深层次的探讨,旨在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提出,学界已有一定共识.当存在主义从西方语境中被抽取出来放置于中国"现代性"语境后,它已在被重构的基础上获得本土化身份.它由文化理念上反社会性的生命哲学转化为艺术哲学上以和谐为准则的生命诗学,这是存在主义文学本土化的一个明显趋势.中国式存在主义的生命诗学的创作思路,分为"艺术生命化"和"生命艺术化"两个方向.生命艺术化,主要以儒家生命哲学观为主体,化合了柏格森的"生命创化说"、尼采的"酒神精神"所驱动的生命意志论等,它以鲁迅及其创作为代表.艺术生命化,基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并融合道家的心物俱冥、物我统一等东方生命哲学观,它以何其芳、贾平凹等创作为代表.  相似文献   

5.
金东里文学人性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自然的认同和皈依是金东里人性思想的存在依据。在金东里的作品中,自然具有强大的力量,而人类惟有与自然合而为一才能显示其存在。另外,金东里的人性思想鲜明地表现出对生命底蕴的探讨和赞美。金东里笔下的人物往往置身于文明世界以外的广阔天地中,展示出其生命的刚健和活力。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的思想革命、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承接着具有两千多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些现代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文化和文学中的古典审美思想和美学诉求并没有得到根本改造,而作为新的审美诉求的现代性质素始终没有得到健康持续的培育,这使得20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较浓的载道性、外向功利性和正剧色彩三大古典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内涵与泛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富于实用理性精神的中国文化传统,以博大深沉的生命意识为其重要内涵,既有对人格理想、功业抱负的追求,也有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慨叹.这体现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就引发出许多感人肺腑的作品,既有哀伤孤独的基调,也有慷慨激昂的乐章.同时,生命意识在古典诗歌中,还产生了重要的泛化现象,即以侧面的渲染和间接的传递,渗透到怀古诗、饮酒诗、山水诗等类型中,形成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悲秋文学中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西方在宗教安慰中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不同,中国古代文人士子以建功立业达到对死亡的超越。悲秋文学以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苦难为核心,以忧惧生命短暂为外在形式表达了古代文人的生命观,反映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伦理价值观念对文人生命意识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现代中国在西方人权意识的影响下,广泛重视个体生命价值,女性人性意识开始觉醒。现代女性文学大胆表现女性作为人的自然性一翼的被压抑、被扭曲、被毁灭的人生现实,表现女性觉醒后的人性要求,强烈呼唤女性人性自由,这对女性争取自己作为“人”的权利和价值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现代女作家审美观念的现代性,体现了20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发展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0.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德性内涵就一直变动不居,传统理性、现代理性、后现代理性交互影响,彼此渗透,直接带来了德性内涵的多种指向与流变。德性内涵渗透到作家主体意识,与其生命体验、审美感悟交相影响、碰撞与呼应,使得20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多种样态,进而制约甚至决定着其发展流变的走向,表现在婚恋文学中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现,这种表现是围绕“人性”展开的。但由于社会背景、政治局势和文学语境不同,中国当代文学中这种围绕“人性”的自省话语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色:十七年文学主要自省人性与政治性、革命性、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冲突;新时期文学自省的是人性在非常政治境遇中的扭曲、异化和负面爆发;后新时期文学自省的主要是作为人性极端化形式的欲望与知识分子精神的背离,以及欲望造成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2.
"性偏至"以宣示人性复苏和反叛旧教的"深刻的片面性"标示着中国现代性爱文学对西方以精神分析为代表人学思潮的接纳,标示着文学性深度探索的勇毅与执著,不仅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也寓示着重建健全的性爱结构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近二十年文学与文学史断代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学在90年代“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语境的浸淫中,进入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共生在同一时空维度上的时期,由此来比较80年代和90年代的文学现象,可以明显地看出文学在90年代发生的突变,以及与现代、古代文学的根本断裂。但是,衡量文学的永恒价值标准──人性和美学的判断却仍然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4.
人性标准是马、恩文学批评的根本标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其文艺理论中,人性关怀是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人性体验是艺术思维的主要动力,人类天性是文学批评的重心。  相似文献   

15.
陈翠平 《南都学坛》2001,21(1):69-71
人道主义不是抽象空洞的信念,而是有着特定的历史内容。新时期文学中的人道主义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对非人生活状态的血泪控诉;对抽象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宣扬;对民族文化传统中对“人”的忽视及对个性的压抑进行反思,充分肯定共同的人性人情,张扬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对自我深层潜意识的关注,对人的生存境遇的终极发问以及对异化状态的抗争。  相似文献   

16.
梁实秋灵性笔调下的散文魅力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和"气度之美"。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是构成梁实秋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启了中国20世纪现代散文独特思维与内在情感的审美书写,其丰腴而优雅的文调始终灌注着一种健康人生的旷达馨宁和睿智俊逸的生命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梁实秋散文蕴含的文学思想及其创作的魅力,对于当下建构21世纪中国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析德育功能的两重性质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阶级社会和存在阶级斗争的条件下,德育的功能始终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两重性质。其中,阶级性功能是一切阶级社会德育的主导功能,社会性功能必须服从、服务于阶级性功能。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我们既要坚持德育阶级性功能的主导地位,又应不断发展其社会性功能,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8.
刑法调整的是对一个社会既定秩序和制度以及主流道德意识的严重不协调或对主流道德的严重反叛的行为 ,因此 ,刑法必须体现和维护一定的道德原则。首先 ,刑法要体现人性基础和人道主义关怀 ;其次 ,刑法要具有公正性 ;第三 ,刑法要讲求节俭性。  相似文献   

19.
当前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引发我们对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文章旨在考查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反映,认为随着人类认识程度与观察视角的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一个从畏惧敬慕到同生共处,再到发现欣赏、引为知己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并非阶段分明,而是时有交叉并存的,但不论怎样,其旨归始终不变,即探询人与自然的相通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