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快餐因其便捷、快速、省时的特点,曾经备受城市上班族的青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不仅催促着国人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追逐财富,以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而且同时,各种洋快餐如"麦当劳"、"肯德基"也很快被国人的肠胃所适应,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成为一种时尚,从而在中国造就了"快餐一代",亦可称为"麦肯一代".  相似文献   

2.
张春江 《老年世界》2013,(24):11-11
“包钢梦”,就是包钢人的“梦”。这个“梦”的目标就是:让包钢早日成为国内一流,早日成为世界500强,让包钢这颗草原明珠更加灿烂辉煌!这就是我们包钢人,一代又一代,为之奋斗的美好梦想!  相似文献   

3.
王老爷子     
《中国社会导刊》2011,(11):59-59
30年来,拿破仑“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名言伴随着中国的人才观被普遍引用,精英意识渐渐成为国人的一种人才战略。但在积极向上的反面,另一番浮躁景象已然出现一不仅是人人都“想”当将军,而是人人都以为自己“是”将军。过分的精英意识已成为毒药,正一粒一粒塞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生活,占据了国人八九点钟以外的时空;  相似文献   

4.
言论     
《老年世界》2014,(16):31-31
上一代从来都认为下一代是要垮掉的,现在美国的诺贝尔获得者兼科技领头人就是当年“垮掉的一代”。  相似文献   

5.
砾遥  马各 《职业》2009,(8):16-17
80后是在“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等各种质疑声中成长的。争议从未停止,而80后仍然按照自己的方式固执地生长着,一个又一个名字开始闪闪发亮……  相似文献   

6.
略知书法的人都知道舒同是创立“舒体”的一代大家,但这远不是这位革命家兼书法家的全部。 他的字名闻天下,甚至每一台电脑的字库里都有他创立的字体;毛泽东同志曾送他两个外号:“党内一支笔”和“马背书法家”……他,就是舒同。  相似文献   

7.
诸力 《金色年华》2007,(3):35-35
在我小时候,每次看见穿着片儿鞋,挎着吉他在街上晃荡的返城知青,家里的长辈都会训诫我:“看看,文革耽误的一代算是没出息了,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中国的希望就在你们这一代身上了。”当然,我考上大学没多久,也沦为了“垮掉的一代”身边的人指指戳戳,好像咱很没前途的样子。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深入访谈,对19名“80后”青少年对“80后”现象的看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与以往一些学者研究中社会媒体和家长、老师对“80后”青少年更多持负面、否定评价相比,“80后”青少年对自身评价更为积极明朗,他们对社会及一些媒体对“80后”青少年的看法表示否定。对“80后”青少年持积极肯定态度。他们对“80后”的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认为“80后”可以分为“85前”和“85后”。“85前”与上一代价值观念更为趋同,而“85后”更符合社会和媒体所描述的青少年特点。“80后”既有突出的优点,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点;改革开放特定的时代环境造就了“80后”的一代,他们既有相对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生活方式,也存在着特有的精神的困惑和心理的压力。“80后”绝对不是垮掉的一代,而且时代的发展也不是一代不如一代,“80后”是有希望的一代。  相似文献   

9.
“安安送米”、“卧冰求鲤”、“芦衣顺母”、“卖身葬父”……翻开尘封的中国文化典籍,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孝顺父母的历史故事、传说,历经千年,仍是那样鲜活地跃动着人性的光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感慨之余,掩卷遐思,又难免生出一丝丝憾意,这些典籍中的“孝顺”楷模,“反哺”的都是自己的嫡亲父母,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范例,则鲜见于史料。  相似文献   

10.
吴越 《中外书摘》2009,(6):20-23
一代奸雄汪精卫,究竟是怎么死的?“正史”说他病死在日本,其实那是一场假戏。汪精卫的死因,固然起于“旧创复发”,但是真正送他上西天的,还是由于密电被破译,让蒋介石知道他保卫力量薄弱,乘虚而入,命令戴笠下手暗杀。  相似文献   

11.
杜林 《老年人》2007,(12):42-42
毛岸青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次子。虽然身为领袖后代,但他为人平和低调,勤奋朴实。这种处世作风的形成,除了他自身严于律己之外,更得益于父亲毛泽东“爱、严、励”的家庭“三字经”教育。  相似文献   

12.
眼与眉     
说“眼” 眼睛最主要的功能是看,但除了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说”。譬如“暗送秋波”就是在传达着对对方的好感,它甚至比直接说出来更勾人心魄;而“抛媚眼”在情场之外则显然是在传达着一种讨好与巴结。  相似文献   

13.
不论你是多么伟大,不论你的知识是多么丰富,你都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活到老,学到老,改变到老—这便是一代文学大师金庸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新名词     
《中国社会导刊》2009,(11):60-60
“囧”,念jiong(三声)较早出处是在《韩愈诗》:“虫呜室幽幽,月吐窗囧囧”。本意是光明,现在被网友们赋予的新意是: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要理解这一点也容易,如果把“囧”字看成是一张人脸:那么,“八”就是两道因悲伤和沮丧而下垂的眉毛,“口”则是张口结舌的那个口。  相似文献   

15.
一位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女生,对网络充满了兴趣。因为在这之前她还没有接触过电脑。网络让她丰富了很多知识,开阔了视野。此后,在和朋友交谈、或做事情时,有人提出意见,她都会振振有词地说:“网上就是这么说的!”俨然网上说的信息,就是指导她工作、生活的“准则”、“标准”、‘嘬高指示”!  相似文献   

16.
势利     
清云  晓科 《现代交际》2002,(4):48-49
人们总是把“势利”同“小人”联系在一起,说明“势利”是一种人人鄙夷的恶劣行为。 衡量一个人是否势利的标准,要看他待人的态度是否根据财产、地位的不同而不同。势利的人重权势,他们以权势的大小、财富的多寡为处事依据,有权有势的就巴结奉承,无财无势的就冷眼相待。 势利的人为结交有权、有钱、有势的人,往往作出一副卑躬屈膝、奴颜媚骨的样子,显得低俗、下作。那么,是什么使得他们如此心甘情愿地肉贬身价呢?我想,其根本原因就是个人利益在做内驱。势利的人结交有权势的人,目的就是为了从结交中获得利益。 观察生活我们还可…  相似文献   

17.
“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构成“非我“的有自然和“他人”。我与“非我”是什么样的关系?我对“非我”应当具有何种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说,哲学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他人”是“非我”中的重要部分,我与“他人”处于什么样的关系?我对“他人”应当具有何种态度?  相似文献   

18.
李敏  张培 《老年世界》2009,(9):26-26
乔羽有很多头衔:词坛泰斗,艺术家,诗人。人们喜欢叫他“乔老爷”。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听着、唱着他的歌长大。  相似文献   

19.
胡羽 《现代交际》2003,(11):48-49
与国人那种“为上网而上网”的盲目冲动有所不同,美国大多数上网人士喜欢借船出海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独辟蹊径地为自己寻找“不用每天去公司,经营业务在家搞定”的全新工作方式。这就是无时间、空间制约的“虚拟助理”新生活。而最令人佩服的“虚拟助理”,莫过于50岁主动辞去好工作、54岁游弋网络成大器的“美国第一虚拟助理女”——苏珊娜·斯特玛。  相似文献   

20.
相面故事     
什么是道?道在那里?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子的一部《道德经》向我们阐述了道,不过其内容浩瀚,难以让大家抓住精要。其实从“道”的字型来看,“走之旁”为变动的意思,“首”为头,为一个人的思维,综合起来就是要有一个变动的头脑,这就是道。细细琢磨,“与时俱进”这四个字何尝不是大道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