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无论是被当作辞格还是交际手段,反语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学者们纷纷从哲学、修辞学、文学、语言学等视角解读反语。纵观早期语用学及认知语用学视角的反语研究,它们具备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从听话人出发理解说话人意图,建构语用推理机制;二是对说话人的态度及反语的命题内容认识不足。从反语的词源说起,对反语语用理论的这两点进行解释,可以为反语的语用研究提供一个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反语的复现性--论认知语用学的反语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反语的复现性视角探讨了认知语用学的反语观,并将之与古典修辞语义学和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的反语观作了对比分析,指出视反语为对非说话人的思想的复现和二级释解的认知语用学理论较有说服力地阐释了反语的本质特征和语用机制,弥补了传统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反语现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对反语回应的认知研究突破实验语境,转向自然语料,但回应者的主体性尚未在语用层面得到充分重视。重审既有研究,本文从关联度着手对自然会话中的反语回应进行新的动态分析,认为:反语回应体现了人们对话语关联度的策略性选择,言者意图实现的交际效果是选择动因,对关联度的运用及动因的产生是多层面顺应交际语境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反语现象既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交际方式。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关于反语的某些重要语用理论成果以及其在交际活动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人际交往中,反语的使用笔笔皆是。反语交际发生时,听话人会结合认知环境,明显感觉到在话语和整个认知环境之间存在不匹配、有悖听话人的心理期待。在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中,听话人于是推测这种不匹配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说话人有意为之。本文通过对比以Grice的合作原则为基础的反语语用观,通过多个例子对Sperber&Wilson提出的关联与回应理论在反语的体现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了该理论的优势,并提出了其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境是人类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语境的形成与功能机制所作出的解释,听话人通过认知语境能够识别并阐释反语,在反语交际过程中认知语境承担着制约和解释功能,其制约功能主要是指认知语境对说话人使用反语和听话人理解反语的制约,主要体现为表达形式和意义选择两方面,其解释功能主要体现为认知语境使词汇意义具体化,认知者通过认知语境推理可以得知反语说话人通过反语想要表达的意向。  相似文献   

7.
反语是人类语言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使用得十分广泛。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修辞格,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关注,对反语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修辞学转向了语用学的研究。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考察反语,用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来探讨反语的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英语中,反语是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从语用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反语为赏析文学作品增添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语用文体学的角度分析反语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发现我们能否运用分析话语中反语现象的语用学理论去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反语现象,本文拟从语用文体学的角度,着重探讨分析评价Grice,Leech,Sperber&Wilson等英法国家语言学家提出的反语理论在解读文学作品中的反语中的作用,并且讨论了第一人称叙事体中的反语,以期更好地阐释反语的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9.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已成为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的网络流行语也成为语言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个认知语用现象,它是交际者对典型语用场合的知识的运用,与人们的认知紧密相连。通过对网络交际平台中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语料分析,从语言与所指的象似性和认知视角两个方面尝试探讨新认知语用视角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家在整合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和Verschuren的顺应理论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顺应-关联理论。本文尝试性地运用该理论探讨言语交际中的反语现象,旨在更深入地探索反语生成和理解的本质过程,为反语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借鉴作用。本文结合该理论对大量的反语实例进行定量分析,充分地向人们展示了反语的使用过程是一个顺应语境因素为实现最佳关联而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动态过程。另外,本部分结合实例阐释了反语的使用过程也是策略选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切入,探讨反语的心理运作过程和规律。在反语生成和理解过程中,人的反向思维能力和人的联想能力,特别是对比联想能力分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反语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反语的语境顺应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语具有很强的认知性 ,是人类反向思维的语言表现形式。本文从语言使用顺应论的角度出发 ,从反语生成过程中对语境关系的顺应 ,顺应的动态性 ,顺应的意识程度三方面探讨反语的生成动机、触发机制及语境限制  相似文献   

13.
从ICM视角分析理解言语反讽意义的认知机制:言语反讽意义是基于主客观互动的对人类经验的概念化,言语反讽理解是一个激活受话者ICM的意义构建过程,共享背景知识和人的想象能力在理解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Giora的分级显性意义假说分析了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理论,并对反语中的认知参照点进行分析,得出反语中的认知参照点也是层级突显的结论,为反语的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运用钱纳里标准衡量我国消费、储蓄和投资现状,得出我国宏观经济内部失衡实际是储蓄率过高,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旺盛导致的储蓄、投资和消费、投资的内部经济结构性失衡.在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分析内部失衡对外部失衡影响的基础上,文章还以"两缺口模型"为基础,加以实证检验,得到了我国宏观经济内部失衡决定外部失衡,外部失衡不过是内部失衡外部表现这一结论.文章最后,对导致我国目前面临的内外失衡局面的问题加以总结,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调整消费、储蓄和投资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言语交际和书面文体中,人们经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反语。这一语言现象引起了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们的关注,阐释反语的理论也层出不穷,其中有较大影响和说服力的是Sperber&Wilson(S&W)关联理论框架下的反语回应理论。本文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中的言语反讽分析来证明反语回应论对反语等传统修辞语言的强大阐释力,从而更好地理解Austen作品中独特的反讽艺术和机智幽默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财政纵向失衡这一重要事实,利用中国城市层级数据和系统GMM法探讨了财政纵向失衡和资本错配的关系。结果表明:财政纵向失衡扭曲了资本配置,晋升竞争机制加剧了财政纵向失衡对资本错配的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与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对资本错配的扭曲程度相对较高;剔除35个大中城市数据后发现其他城市的财政纵向失衡依然扭曲了资本配置,35个大中城市的财政纵向失衡对资本配置反而具有改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财政纵向失衡扭曲资本配置的可能机制:财政纵向失衡通过推动土地财政、扭曲财政支出结构及抑制金融发展加剧了资本错配。  相似文献   

18.
不同群组在对收入不平等的态度上是否会因为个人经历不同的时代背景而产生差异?运用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比较四组拥有不同时代背景经历的群组,在转型期对收入不平等的看法。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较老的群组对于收入不平等持有更多批评而年轻群组则对收入不平等有着更为宽容的态度,考虑不同群组中的不同自身利益之后并不能大幅度降低人们对收入不平等的态度上的差异。研究进一步表明,更重要的中介因素是人们对社会公正的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