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灾害的伦理二重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灾害是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危害性后果的突发性事件。灾害具有明显的伦理二重性。从成因上看,灾害是自然生态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变异的一种价值判断与评价;从灾害给人类所造成的影响上看,它主要在给人类造成消极影响的同时,包含有积极的成分,如增强民族精神,促进道德文明等。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社会多么发展,科技多么进步,它都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始终。因此,正确认识灾害的伦理二重性,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有利于提升政府乃至全社会的抗灾救灾水平,有利于我们趋利避害,化灾为利,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杨兴玉 《阴山学刊》2009,22(6):13-16
环境哲学缘起于对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哲学追问。灾害是环境问题的一种极端形态,并在当代社会中蜕变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一种“常态”,因而有必要予以哲学考察。灾害哲学虽有可能从灾害学或环境哲学中产生,但迄今未戍为现实。而此二者之外的生态理性哲学则探究了世界的原初整体性,创构了生态化综合方法,因而为灾害哲学的探究提供了有益的启迪。不仅如此,生态理性哲学还以灾疫伦理为入口,为灾害哲学的研究作了奠基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灾害学因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综合性,是一门综合性强并不断扩展的科学,呈现出明显的多学科交叉、科际结合的特点.在加强自然学科对灾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对灾害的研究.灾害政治学对灾害问题的研究具有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是运用人类社会政治组织的形式和优势,研究国家运用政权的力量对各类重大自然灾害进行预防、干预、抗灾救灾,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并对灾后进行重建的科学.构建"灾害政治学",需要探讨其研究对象、研究前提、研究特点、研究任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灾害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灾害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群发特征以及与人类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进化特征,并对灾害系统的综合评估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在继承荀子“明于天人之分”观点的基础上,对天人感应的灾害天谴说、阴阳失调说、时令失序说、鬼神为祟说等灾害思想提出了质疑批判、重新阐释或者辩证分析,并由此提出了中唐灾害的新思维:一是灾害的发生并非天谴,也不能预示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二以灾害为主的环境压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推动力之一;三灾害发生有其自然因素,人类社会与自然灾害之间不能相互感应,消弭灾害不能通过人类社会调和阴阳、顺应时令、敬奉鬼神的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研究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灾害现象,这对于灾害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人类社会所发生的灾害既是一个自然问题,又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具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因此,灾害经济研究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原则,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再生产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灾害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7.
陶鹏  童星 《学术论坛》2012,35(12):56-61
文化作为灾害管理的人文主义基础要素,对灾害管理制度变迁有着重要影响。文章聚焦灾害社会脆弱性的文化面向,通过梳理灾害研究的文化范式以廓清关于灾害文化的复杂认知,进而将文化视为灾害社会脆弱性的重要维度,并依据文化构成要素分别从价值、规范、信念、知识层面剖析灾害文化之于灾害社会脆弱性的影响,最后从灾害管理周期维度分析了风险文化、灾害迷思、社会学习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8.
灾害学的概念出现较晚 ,对灾害的研究却由来以久。民国时期灾害频繁 ,危害甚巨 ,推动了中国灾害科学的研究。从民初开始 ,尤其是二三十年代 ,中国的灾害研究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在天文、气象、地质、地震、水利等学科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得益于国内科研条件的改善和一批像竺可桢、翁文灏、李仪祉这样著名的科学家的艰苦奋斗。他们的努力大大地推动了灾害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他们把灾害科学研究从传统带入现代 ,为减灾防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工业灾害”的概念出现于民国时期,来自西文,指工人工作时遭受的灾害。清末民国工业灾害频发,包括火灾、瓦斯爆炸、空气污染、有害毒素侵袭等。工业疾病亦属于工业灾害的范畴,多为长期有害工作环境侵害工人肌体的结果。工业灾害的发生与人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能力有关,但主要与资本的逐利本性有关,资本不能给工人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进而严重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环境史的研究要置于社会政治史的大视野下方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灾以其特有的方式贻“害”于社会 ,人类之政治、经济乃至思想、文化等社会事象皆有其深厚印记。两汉时期灾害频发 ,给两汉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初步研究 ,将灾害对两汉经济的消极影响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 :其一 ,对小农经济的打击 ;其二 ,对两汉国家财政经济的制约 ,以致两汉经济发展过程出现反复波动 ;其三 ,对两汉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消极的平衡作用。在灾害频繁的打击下 ,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步伐相对减慢 ,而江南地区由于灾害相对较少 ,经济发展速度提高 ,与黄河流域差距渐为缩小。  相似文献   

11.
灾害社会科学:基于脆弱性视角的整合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灾害的社会与自然双重属性共同形塑了灾害多学科交叉研究谱系,灾害研究方法与话语体系亦呈现区隔性。随着现实与理论的双重驱动,灾害研究迈入整合研究的全新阶段,新范式的发展与完善便成为核心议题。本文聚焦灾害社会科学中的脆弱性研究范式兴起与演进过程,并基于脆弱性视角提出研究灾害发生与演化的本土化整合分析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结合城市地震灾害损失大、牵连性强的特点,对目前地震灾害损失的预测方法进行了探析,认为在地震灾害损失预测时应把受灾城市看作一个灾场,充分考虑城市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并找到预测城市地震灾害经济损失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3.
既往灾荒史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灾害与社会,以及灾荒之应对三个层面,方法上虽有从“灾害历史学”向“灾害社会学”的转变趋势,但对灾荒的“人文”信息仍重视不够。因此,利用科际整合,给灾荒史以“人文科学的关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面向。  相似文献   

14.
电视媒介灾害信息传播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事件发生后,电视媒介及时传递灾害信息,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在灾害救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电视媒介灾害信息传播主要有电视新闻、电视评论、电视访谈、电视广告、电视服务类节目、电视晚会等六种形式。但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灾时传播和平时传播失衡、过度报道和同质报道显现、煽情报道和作秀报道时有发生等问题。做好电视媒介灾害信息传播,要注重灾害报道和平时报道的结合,要完善电视媒介灾害报道应急预案,建立电视媒介灾害信息传播运行和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5.
夏美武  佘云关 《学术界》2012,(2):99-105,284,285
1891年3月,恩格斯在为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所写的导言中说,国家是一个祸害,"胜利了的无产阶级"应"同公社一样"立即除去这个祸害的最坏方面。这是说,无产阶级要有自己所需要的国家,不能运用旧的国家来进行管理。可是,《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研究》的作者在理解恩格斯这段话时,忘记了国家是一个祸害,要求"胜利了的无产阶级"把旧的国家机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样一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学说、唯物主义国家观也就荡然无存了。当前,随着我国政治社会结构的变迁,国家与社会关系状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由高度一体化向良性分化转变,在这一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还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理论、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学说的本来面目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历史意义。还马克思主义本色,国家祸害论不是能淡忘的。  相似文献   

16.
经济灾害论     
钟光荣 《云梦学刊》2002,23(4):15-18
在我国市场经济中,人为经济灾害问题相当突出,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经济危机和经济灾害不能等同;二、经济灾害现象十分惊人;三、经济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四、扼制经济灾害的对策要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7.
在风险社会中,既存在着普遍性风险,也存在着特殊性风险,考察特殊性风险的形成与分配应从微观层面入手。文章从风险社会学的角度研究L市边缘地带H社区的地质灾害风险。在梳理技术资料获取地质灾害风险形成的自然致灾因素之后,运用口头访谈方式直接从被访问者处获得一手资料,了解其个人生活史、进入社区的不同原因与方式、居住条件、生计方式等内容,探求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该区域地质灾害风险形成的社会因素,最终得出该风险的分配原则:社会地位直接决定其风险地位。  相似文献   

18.
明代救灾的基本程序与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已形成一套包括急赈、报灾、勘灾、决策、审户、赈济等环节的较为完善的救灾程序,这对于规范救灾行为、减少腐败是有利的。但在实际执行中,出现了机械化、绝对化问题,不少官员"拘于成法",导致救灾效率降低,故而临灾"便宜处置"呼声日益高涨。在完善救灾程序与提高救灾效率的平衡上,明代始终未能很好地把握,其中有二者内在矛盾的因素,也有通讯、交通条件落后的原因,更为主要的是明代政治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天灾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之一即对乡村经济的巨大破坏,自然灾害不仅对乡村农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对乡村农民生活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近代西北自然灾害对乡村经济的破坏的研究再次揭示了近代西北经济增长缓慢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