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根据已见到的鲁迅先生作的《湘灵歌》手稿全文如下: 昔闻湘水碧于染,今闻湘水胭脂痕。湘灵装成照湘水,皓如素月窥彤云。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苓落无余春。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诗歌研究中,有这样一种观点,即: 鲁迅的几首诗——《送O·E·君携兰归国》、《无题》(“大野多钩棘”)、《湘灵歌》“与‘长沙事件’有密切关系”,并且循此深论,认为这些诗与杨开慧同志的壮烈牺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湘灵歌》已争执多年,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诗的主旨上。本文从考辨背景入手,以三十年代的几则资料为据,得出该诗背影是“长沙事件”。该文还对诗的内容进行了较详细的文字训诂和章句分析,认为诗的主旨是“悲愤”,而不是其它。  相似文献   

4.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这就是鲁迅的《湘灵歌》,对于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分歧。有人说它是“歌颂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的红色革命根据地”①。有人则认为它“既赞美反‘围剿’的胜利,也指斥反动派的罪恶。”“这首诗的开头四句,该是对革命的赞美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贵刊一九七七年第四期谢鸣福同志对鲁迅《湘灵歌》主题思想的解释,不同意目前流行的看法。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论据、解释都有说服力。我认为是正确的。但其中对某些诗句的解说,还有些牵强,凭空添了一些联想附会的东西,却根据不足。总的说来,诗的前四句反映了反动派对革命势力“军事围剿”下的血染湘水,后四句反映的则是“文化围剿”下的“芳荃零落”。这也是对李立三“左倾”路线的有力批  相似文献   

6.
对鲁迅的《湘灵歌》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它是歌颂我们党的红色根据地,赞美粉碎国民党第一次军事“围剿”所取得的光辉胜利的。首次提出这种看法的是周振甫同志。有人持另外的看法,简要说来,认为它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和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揭露,也是属于“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伟大诗篇之一。我同意后一种看法。  相似文献   

7.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这是鲁迅的《湘灵歌》。它的主题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它是湘赣红色根据地的一支赞歌,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一曲胜利凯歌。有的说它是一支沉痛悼念革命先烈的哀歌,是一首猛烈抨击蒋介石白色恐怖的悲愤之歌。还有的说它前四句是热情讴歌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长恨歌》有三种主题之争 ,诗人经历及诗作的抒情导向说明 ,其主题应为爱情说 ,但并不完全是李杨之爱 ,而是有诗人爱恋至深的湘灵的影子 ,依据是 :其一为与湘灵之恋是诗人该类生活的主体情感 ;其二为“歌”中诗人抒写的两个悖论  相似文献   

9.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五九四期发表了以松同志的《关于诗词“比兴”的一浅见》,编者同志加按语说:“今天我们再登一篇以松同志谈他个人看法的文章,以暂时结束这篇讨论。”以松同志发表个人看法,不管如何是有权的,是可供大家参考讨论的,编者按这样一说,客观上就有了以此为准的样式,这是该考虑的。在号召大力整理古籍,古  相似文献   

10.
<正>一2022年1月,团结出版社出版了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二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余三定撰写的《文艺的沉思》一书。该书分成文艺沉思、作品思考、创作火花和附录四部分,共收录作品169篇,除5篇附录外,收入文学理论文章9篇,作品评论文章78篇,序跋类文章77篇。《文艺的沉思》是一部充满新时代文艺评论风格与特色的评论选集,主要选入了余三定在2007年以后创作的文艺评论文章,并有少量当代学术史研究的论文和散文。除15篇评论文章未标明创作发表时间外,  相似文献   

11.
今年6月广东省文艺心理学研究会召开学术讨论会,会议对中山大学中文系陆一帆教授的《关于文艺本质问题的思考提纲》展开热烈讨论。会后广州日报曾于7月25日发表题为《文艺是怎样反映现实生活的》的会议讨论综述。接着广州日报于9月12日又发表了陆一帆的《社会心理:文艺反映生活的中介》一文,并加“编者按”说:“《文艺是怎样反映现实生活的?》一文发表后引起关注和反响。现发表陆一帆此文”“欢迎读者来信来稿发表意见及争鸣,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接着连发了两篇与陆文商榷的文章。与此同时,广东《学术研究》(双月刊)第5期发表了6月讨论会上陆一帆的《提纲》和部份发言稿,并加“编者按”:会议对陆的《提纲》“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两年,栾昌大同志先后发表了《关于文艺本质探讨的几个问题》、《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说辨析》两篇论文,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本性(本质)论,提出了否定性的意见。他在《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说辨析》中说,马克思把文艺看作意识形态形式,“把文艺与意识形态归于一流”,“有明显的片面性”;他认为,从文艺的整体来看,“说它是社会意识形式之一比说它是意识形态形式之一更合乎实际”。我们认为这种看法虽有一定的启发性,但其基本观点是否正确,却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关于瞿秋白到鲁迅家避难的史实,是反映鲁迅和中国共产党关系的一个重大方面,不仅是研究鲁迅、瞿秋白的生平中的重要课题,也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不可忽略的问题。鉴于当时处在白色恐怖之下,在这方面的史实,几乎都未见于鲁迅日记和书信的记载,现在所知道的情况主要是根据许广平、冯雪峰和杨之华的回忆,分别见于许广平的《鲁迅回忆录·瞿秋白与鲁迅》,冯雪峰的《回忆鲁迅·关于他和瞿秋白的友谊》和杨之华的《忆秋白》,国内所出版的五、六本鲁迅的传记和《鲁迅年谱》、《瞿秋白年谱》,几乎都采纳了这三位鲁迅亲友各自回忆。近年来在这方面有新的发现,研究也有新的进展。如《人民日报》重新发表了陈云同志以史平笔名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十月三十日巴黎《救国时报》上的一篇记述瞿秋白到鲁迅家避难的回忆文章《一个深晚》,同时《光明日报》上又发表了  相似文献   

14.
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关于美学问题的讨论曾有过一段热潮。当时读了一些文章,特别是读了朱光潜先生的一些文章,有点不同的看法,想写点什么,但是,那时的讨论已是强弩之末,临近尾声了,因此,也就无心执笔。近几年研究美学的热潮,在中国的大地上再度掀起,“美学”的专门刊物出现了好几种。关于“共同美”的讨论,引起许多人的兴趣。去年四月号《文艺报》上发表了《略论“共同美”》一文,读了之后,颇觉与朱光潜先生的说法雷同,涉及到美学中一些带根本性质的问题,这又勾起我发表一点门外谈的欲望,于是写了这篇不成其文章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科学地界说文化管理研究的滥觞期,是今后撰写文化管理学发展史的学者们的事情了。就目前能看到的材料而言,我们姑且把李军同志1984年7月17日在《长江日报》上发表的文章——(《文艺改革需要研究文艺管理学》——作为本文叙述的起点。1984年在报纸上呼吁,提倡研究文艺管理学,确是空谷足音,合者甚寡。所以,1984年也没有什么研究课题可言。到了年底,《求索》杂志(湖南社科院办)发了一期“青年专号”,其中有两篇小文章,算是涉及到了文化管理的研究课题。这两篇小文章今天看起来不足挂齿  相似文献   

16.
1907年秋瑾被杀后,萧山湘灵子韩茂棠(天啸)所撰的剧作《轩亭冤传奇》传诵一时。除此之外,在二十多年的笔墨生涯中,韩氏还撰有多种传奇、弹词作品和小说,然长期以来因资料湮没而鲜为人知,也为历来的研究者所忽视。经追访考寻,韩氏创作的传奇、弹词计有《爱国泪传奇》《苦海花传奇》《昙花梦弹词》等五种,小说则有《桃花血》《寡孀泪史》《名姬惨死》《战场喋血之惨史》及《新武林潮》等十余种,可说是一位多产的剧作小说家。其前期写作的主题及阐发的思想,大多集中于民族、革命、自由、独立与女权诸方面,反映出在辛亥前后的一段时期,其感怀时局、痛心国事的爱国情怀;展现出韩氏一腔热血,谱写时艰,及其爱国爱民的一片热忱。其写作风格,也充满了慷慨悲壮之气,表现出豪放雄奇的特点。而其后期写作则失去了直面现实的勃勃生气与锐气,思想意义有所削弱。  相似文献   

17.
中国蒙古史学会主办的《蒙古史研究》第三辑即将在呼和浩特出版。这一辑发表汉、蒙、英、日文论文共十六篇。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长蔡美彪的《脱列哥那后史实考辩》是一篇长达三万余字的力作,材料翔实,论据充分,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李涵、扬果合写的关于元朝枢密院的文章,详细论述了元代军事系统的体制、人员构成和军事重臣世家的情况。老一辈学者王钟翰、贾敬颜都为本辑写了文章。这一辑还发表了一批中青年学者的论文,他们的文章材料充实,观点新颖,展示了我国新一代蒙古史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曾对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提出过一系列的观点和看法,形成了周恩来的文艺理论体系。1959~1962年的《关于文化艺术工作两条腿走路的问题》《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对在京的话剧、歌剧、儿童剧作家的讲话》三篇讲话从文艺的服务对象、遵循文艺规律和发扬艺术民主三方面体现了周恩来的文艺思想,具有丰富深刻的内容和巨大的理论价值,在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9.
顷阅《文学遗产》一九八七年第六期赵昌平同志的文章《唐诗演进规律性刍议》,甚佩作者之卓识。唯其中对于《于(艹为)歌》的论断,似尚未契合史实。谨将鄙见陈述于后,请作者与广大读者教正。赵昌平同志的文章有这样一段论述(P.21): 如元结前期的一味复古,正是由于他从小为其兄长,儒学大师元德秀养育,深受乃兄复古主义熏陶,而与整个时代风气有所隔绝。这只要看一看元德秀的《于(艹为)  相似文献   

20.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发表于《人民文学》1956年9月,秦兆阳对这篇小说的修改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秦兆阳的修改主要集中在对区委书记周润祥形象的改写和对林赵爱情的强化上。这种修改与秦兆阳的现实主义理论有密切的关系。小说的改写触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歌颂与暴露"、"写真实"等重大问题,因此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