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相似文献   

2.
儿童数学思维复杂性即为儿童数学思维活动的特殊性、多样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事实上,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对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性论述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具有普遍性,不适用于教师指导所有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国内外一些数学神童与大器晚成数学家的成长历程表明,儿童数学思维是极具复杂性的,且是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基于此,教师应在课堂进行数学的发现法教育,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环节里获得不同的体验、感受和发现;要树立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照顾一般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刘新月 《南方论刊》2005,(9):71-71,25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因此要利用数学教学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一、创设和谐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热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向上的气氛,建立和谐的课堂。老师要保持随和的微笑,以充满期待和鼓励的目光对着学生引导学生启迪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对于学生的大胆提问和超乎常规的回答,无论多么的不切实际、多么的荒谬…  相似文献   

4.
“问题解决”教学,是指主体教育和现代认知理论指导下,为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增强数学素质而建立起来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与活动程序。由于过去在数学教学中存在“例题 模仿”、“告诉 练习”、“照搬教材”等弊端,就尝试把“问题解决”引入课堂。培养学生主体探索、解决问题的习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围绕在“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数学素质的目标,立足于现行教材、数学要求和数学实际的前提下,重点对转变教师教学思想,初步构建“问题解决”教学形式理论、特征与原则等内容体系,结合课堂,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浅谈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数学及相关学科教师的群体性指导下,运用类似于数学研究的思想与方法去获取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介绍"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及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新型师生关系,论述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探讨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采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素质的主要条件。"读数学、说数学、问数学、写数学"等活动可有效的促进数学理解、应用、提问能力的发展。由"读、说、问、写"环节构成的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可应用于初、高中以及大学数学教学过程,遵循"因材施教、长期坚持、过程评价"的原则,可收到数学成绩、素质双促进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新课标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方法,关注学生的现在与未来.课堂教学推崇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与实践创新,致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最到位、最有效的贯彻,就是把新课标理念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下面通过五个方面,浅谈如何让新课程理念活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8.
数学问题情境,是指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激发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排除一些障碍和困难,获得学习上和心理上的成功的情境。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中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的互动交往,是实现新课标理念的基础。而如何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意识,正是实现有效的参与交往的前提。一节成功的课,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激发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现代教育心理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提倡发现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要积极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通过学生自己再创造、再发现获得知识和能力,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落实到课堂。  相似文献   

11.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数字化”的概念已经渗透到政治、军事、生活等社会的各个方面,投资和公众政策讨论中广泛使用图表、统计数字、经济活动中的成本、利润、投入、产出、贷款、效益、股份、市场预测、风险评估等都与数学密切相关,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需要数学能力为普通职业作准备。高校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高层次的数学素质,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数学基础。因此,我们的数学教育应当也必须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一、数学素质的涵义何谓素质?尽管目前尚无统一的界定,但…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让"笨"学生变得聪明起来!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强调了师生共同参与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知、体验,建构知识与技能,解放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让学生充满激情的投入教学活动中去,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  相似文献   

13.
数学与其它科学一样,它的创造十分依赖直观与直觉。直觉思维活动中孕育着创造;数学的创造又充满着直观与直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够,这是导致“高分低能”,“会考试不会创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加强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谈几点个人的思考。 一、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  相似文献   

14.
黄文毓 《南方论刊》2007,(12):110-111
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但是在教研活动中我发现部分一线教师对"活动"的含义断章取义,认为新课标下的课堂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师问生答、热热闹闹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表动实不动。那么真正"动"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让数学课堂真正"动"起来?怎样让学生有"活"的思维?本文阐述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主要项目的参考公式数量较多 ,内容也较复杂 ,让学生机械记忆是很难掌握的。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数学推理法对其进行逐个推导 ,可使学生在领悟的基础上真正掌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主要项目的填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浅谈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分析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指出数学教学与整个学校创新教育工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刘艳明 《理论界》2007,(9):128-129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文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进行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即思维的形象性、初步的逻辑性、灵活性、自觉性和情境性。  相似文献   

18.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培养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适应世纪发展要求的21新一代人材,就必须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在中学数学教学上,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即通过对数学的思想方法的学习来开发学生的智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其教学活动的实质是数学的思维活动。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一、抓好“双基”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不仅将改变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确立全新的教育观在课程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数学教学的实际,从数学的教学育人,如何改变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介绍“数学是什么”,“数学的基本特点”和“数学史”,让学生感受“数学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