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里提出了两条重要的原则,一条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一条是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而关键在于二者的“结合”,只有“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来。六十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征程中,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功,也发生过令人痛心的失误,诚如小平同志所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成功和失误教育了我们,懂得了“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总结过去,面对现实,放眼未来,当前我们面临着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迫切任务。为此,本刊从这期起,专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栏目,希望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的探讨。诸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反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历史的、现实的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世界新的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流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基本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研究;如何正确理解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等,都望学界同仁提供研究成果,共同把此栏目办好。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谈到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时强调:“要建设好企业领导班子,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党所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性质决定的。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是一个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问题。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我党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已充分证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必须全心全意依…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中国现代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中同党内外各种错误思潮不断斗争,从而逐步丰富和发展的文艺理论体系。毛泽东文艺思想包括新文化思想,文艺反映论,“双百”方针和“二为”方针,是系统的、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本质,就是文艺创造主体与接受主体在双向结构的运行过程中所达到的一致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破除了“左”的束缚,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代替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解放了文艺生产力。“二为”方针的提出,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发展,是新时期文艺的历史要求,它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正确地反映生活,评价生活,从而创造出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提供了思想上的保证。因此,研究、探讨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面临着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样三项伟大的革命运动。这三项革命运动是有所区别的。然而它们又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位一体的任务。我们在这篇文章中,试图谈谈自己  相似文献   

5.
一、全面理解“经济方面的政治”无产阶级政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表现。由于在不同历史时期实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任务和形式有所不同,因而无产阶级政治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要内容。按照列宁的说法,无产阶级政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阶级斗争方面的政治(列宁称之为“狭义的政治”),即无产阶级为夺取和巩固国家政权而展开的阶级斗争;一是“经济方面的政治”,即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或刚取得的政权受到国内外敌人武装反抗的威胁时,阶级斗争是主要的政治,…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南巡的重要谈话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十几年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篇光辉文献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不但在于它深刻而精辟地阐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而且通篇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迈开改革开放步伐。因而成为指导解放思想,深化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强大思想武器。一、解放思想是深化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解放思想、清除“左”的思想理论和陈旧观念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重要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的指导作用,强调思想解放是自觉行动的先导。马克思曾经指示,“生产形式的改变和人对自然的实际统治是思维方法改变的结果。”邓小平同志早在一九七八年就指示过,“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革命实践运动需要正确的思想理论作指导。革命运动首先伴随的是解放思想的运动,没有思想上的解放做保证是不会有革命运动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说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种国家形态,一种国家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 :“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 ,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 ,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这为我们党在新世纪更好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克服浮躁情绪 ,提倡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脚踏实地做好当前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一、片面强调最高纲领容易导致盲目性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 ,实现共产主义当然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  相似文献   

9.
以人类解放为主旨的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的理论框架是一种“经济主义的政治模式”,即高度关注经济领域对抗性的政治性问题,这是从经济和财产权的视角切入人类解放这一政治性问题的唯一路径.正是立足于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形成了马克思自身对于革命主体——“阶级”的建构.在“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在思考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术语时,拉克劳、墨菲在通向列宁、葛兰西的“思想墓碑”上错误地镌刻了瓦解“经济主义的政治模式”的碑文,从而将“阶级”的思考从经济基础这一分析框架上抽离出来并使其碎片化,以达到其在“资本主义民主”这一既定的前提下实现激进多元民主政治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的中心课题之一。邓小平同志在一再强调,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精神文明和人的发展。这里着重谈谈邓小平同志关于经济、政治发展和重视人才的思想。 一、经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邓小平同志在描绘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中,重点是经济建设,有关的精彩论断很多,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可概括其精神。 (一)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一贯的思想,也是对我国过去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得出的结论。早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就指出经济工作是今后主要的政治,1980年他更明确指出:“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卷数和页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键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不但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20多年,我们忽视了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片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搞政治运动,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民穷国弱、国际威望不高的落后状况。鉴于过去沉痛的教训,邓小平同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指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应用于当代中国的实践,提出许多新的理论观点,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而检验“发展”的客观标准是生产力,即所提出的新的理论观点,是否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三大初步总结、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进一步概括的十二条,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与基本实践。我们要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双百方针”,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和繁荣文学艺术,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中,这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正波及着世界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其中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等领域。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研究课题。1987年国家教委规定:理工农医各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开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从各个方面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第一次提出并阐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即“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贡献。这个基本经济规律集中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我们提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行动指南。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如果一直遵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那么,我们伟大祖国今天的面貌该何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毕生倡导和实践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入中国社会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调查研究活动中形成的独特的调查原则、方法和技术是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发掘这笔财富,使其发扬光大,为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孙克信等四位同志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扼要地展示国内外有关“时代”问题研宄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时代论”的新概念。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为理论基础,以国际无产阶级与国际资产阶级斗争格局的新变化为客观依据,以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为历史论证,从“作为世界革命进程的杜会主义面临的现时代”和“作为国家制度的社会主义面临的现时代”两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发展时代论的本质涵义。认为在革命(包括改革)、和平与发展的现时代,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向现时代社会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才能最终战胜以至取代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6.
傅扬  朱广学 《社科纵横》2010,(2):105-107
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始于19世纪末,当时各种社会主义理论都得到展现,马克思主义并未被显著介绍。但在“五四”期间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主要用来指“马克思社会主义”,从此开始了“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化的历程。为什么中国人唯独青睐马克思主义呢?当然有社会历史背景,但本文力图从马克思理论的思想内容和方法找到根据,提出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打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  相似文献   

17.
李抒望 《创新》2011,5(6):32-34
从“民主革命”到“民主执政”,经过90年的不断探索,我们党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8.
一、对马克思主义再认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课题对马克思主义再认识,从根本上说,是由我们国家、我们党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其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应成为占主导和领导地位的怠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要真正发挥其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必须始终保持自己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内容。如果它被封闭了,曲解了,必将严重阻碍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引向歧途。其二,我们党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执政党,理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己思想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党对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要真正发挥其作为党的领导的理论基础的作用,夫键也在于必须始终保持自己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并且随着党的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向前推进。如果它被歪曲了,甚至篡改了,必将使党的全部工作陷于  相似文献   

19.
编写新县志,是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服务的。这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我们相信,新县志随着三大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它的意义和作用会日益显示出来。在这里,我们就两年来在编志工作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马克思商品经济理论实践的逻辑发展 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郑重宣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党章也规定:“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我国和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几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不但对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指明了道路,在某种意义上也带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