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的本性是辩证的。德育既是一个教育者主动地引导、模塑德育对象的过程,又是一个德育对象自我觉解与内化的过程。德育中的内发论与外铄论统一于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把握德育的辩证本性需要超越直观思维,转而运用马克思主义以实践论为基础的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2.
按照权威的解释,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以培养和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德育过程是对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第60页)我认为,这是一个工稳的科学的定义。它反映了构成德育过程诸因素的内在联系,揭示了思想品德形成的时空流程与教育者的调控机  相似文献   

3.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教育影响,通过教育者的积极作用,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影响学生的主要因素,是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计划安排。因此,德育过程具有可控性。 系统科学认为: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以相互区别的要素构成的集合体,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整体结构和适应环境的特定功能。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德育过程也是一种系  相似文献   

4.
德育过程的理论是确定德育方针、原则、途径和方法的理论基础,也是德育学理论体系中核心内容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德育过程包含了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德育的过程,二是受教育者对德育的接受过程.显然,德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实施德育的过程,更取决于受教育者接受德育的过程.然而,在德育实践中,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将德育过程等同于前一过程,以致将受教育者视为被动的接受客体,在德育方法、途径上显得简单、机械,导致德育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德育的实效性也较低.  相似文献   

5.
儒家"反求诸己"教育方法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德育的实效性存在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育方法本身缺少"德性".弘扬儒家"反求诸己"教育方法有助于德育工作的改善.儒家认为,道德教育首先是对教育者的要求,教育必须首先反思教育者自己,这种真正具有"德性"意义的教育方法,对于改善当前因方法造成的德育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校德育,是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教育。高校在探索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从而实现德育教育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目的与任务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德育科学的研究,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本文试就有关的理论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高校德育的过程性 从德育实践的角度看,德育是一个过程,德育影响正是通过德育这个中介对学生发生作用的过程。高校德育过程既是教育者依据  相似文献   

7.
德育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管理的目的在于协调德育工作各组织之间、组织与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使组织机能和教育者的精神处于良好状态,促进德育活动健康发展,实现预期目的,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在德育目标确定、德育过程、德育机构和队伍、德育质量评估、德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的协调性等方面做到科学、有序、有效  相似文献   

8.
儒家认为道德教育首先是对教育者的要求,在道德问题面前,教育者必须首先反思自己,而不是只对受教育者的指责。这种在问题面前要求教育者首先有道德“道之以德”的方法是一种真正具有“德性”的教育方法,对于改善当前因方法造成的德育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等学校德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德育理念滞后、部分教育者缺少敬业精神、缺乏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的育人观、德育教材及德育过程中的政治泛化、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依然陈旧、德育成果评估缺乏科学性。这些问题影响了德育效果并制约了德育发展 ,作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一、从心理学角度看德育工作过程 从心理学角度观察,德育工作过程是这样一个过程:教育者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把德育内容转化成一种思想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以自身的个性特点为中介并通过其心理过程将教育者传递的思想信息进行重新选择、加工和组合,然后纳入自己原有的心理结构中,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品质。简单图式如下:  相似文献   

11.
德育从本质上讲是为了影响人、发展人的心性品质,其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是人。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只注重教育者的主体性,忽略了作为主体的幼儿的主体性。通过分析发现,幼儿德育要回归其主体性,德育内容要源于幼儿生活,德育过程要遵循幼儿生活的逻辑,德育目标要兼顾幼儿和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中,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要深刻认识德育的地位和作用,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将它置于教育规律的范畴内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德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借助于精神生产资料进行的组织化、系统化、理论化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德育的简单再生产过程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精神产品,其效果趋近于零。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工作状态,是德育作为精神生产活动的扩大再生产的逻辑起点;德育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根本标志,是德育的客体或对象的德性修养得到显著提高。伴随历史的进步,德育作为精神生产活动将得到不断强化,其功能作用亦将得到更深层次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高校德育过程应围绕德育目标,着重把握好德育过程的互动性、主体性、层次性和实践性,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德育 ,即品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这是中国的特色 ,也是中国较之别国的优势。然而几乎从事这项工作的教育者都知道 ,思想政治工作难做。可是难做还必须做好 ,于是教育者们就设计出很多方法和技术手段。本文就是对德育方法进行技术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高校德育课程实效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高校德育长期徘徊在低效状态 ,原因有三 ,一是德育目标过高 ,二是德育手段单一 ,三是德育过程简单化。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两个作用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表达信息丰富的特点 ,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撞击大学生的理论思维 ;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迅捷性、互动性特点 ,全面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面对网络文化的挑战 ,教育者应迅速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自身的素养。  相似文献   

17.
试论家庭德育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实施时间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出家庭德育的十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文章借鉴和吸收传播学"5W"模式的理论成果、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对现代德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依次展开分析。通过对教育者图像再刻画、德育符号再透视、德育媒介再分析、德育对象再思考和德育效果的再研究,探寻现代德育在理念建构和实践定位中,要尊重受者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体现传者的主导性和示范性、注重内容与方法的现实性与互动性、把握新兴媒介的时代性与规律性,使现代德育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现实中的高校德育,渗透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先在地位的不平等性、对受教育者所居情境之忽视和对受教育者弱势和缺陷的标签预设.秉承高校德育的创新诉求,借助于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通过人在情境、关系培育、优势为本三个层面的思考,注重受教育者的人生需求满足、生活能力培养及情境资源开发,倡导师生间互为主体的交往关系,并以优势视角开展德育工作,是提高德育实效性,开创德育新局面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江泽民同志在国庆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提出“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已把德育推到了显著的地位。学校除了专门开设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以外,还将德育与各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时代所趋。1987年9月国家教委批准发行的”《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