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出路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矿业城市依托矿业开发而兴起 ,是我国城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崛起的矿业城镇达 3 0 0多个。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生产是矿业城市的主导产业 ,由于矿产资源的可耗竭性 ,因此矿业城市有可能出现“矿竭城衰”的危机 .规避风险、克服危机不仅是矿业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 ,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本文从矿业城市的概念与分类、矿业城市的现状与问题、矿业城市出现结构性危机的原因、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等四个方面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2.
矿业城市风险规避的相关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业城市是一类在资源开发和利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 ,大多数矿业城市具有资源依赖性的特点 ,并较易形成“矿竭城衰”。本文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 ,并着重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包括建立矿业城市发展的早期预警系统、建立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基金、降低矿业类产业的退出壁垒等  相似文献   

3.
国外矿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矿业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主导产业是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采掘业,产业结构调整是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休斯敦、鲁尔、洛林三座矿业城市实现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做法,对我国矿业城市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我国矿业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注重政企互动,结构调整要与就业接续相结合、与体制创新相结合、与环境整治相结合、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中国矿业城市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有120多个矿业城市,它们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分析了中国矿业城市的总体状况及存在问题。中国矿业城市目前普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失业率高,社会矛盾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就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政府积极引导、发展替代支柱产业,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和城市竞争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矿业城市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大力发展旅游业是矿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以矿业城市个旧为例,通过分析其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在经济结构转型中发展旅游支柱产业的可行性,并提出个旧市发展旅游产业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如果我们把城市看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城市和各种产业、各种功能体就是这个生命体的不同部分。城市本身需具备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能力,我们可以把这种能力形象地称之为城市免疫力。对于矿业城市的发展现状和深层矛盾,从长远来看,经济模式调整要着眼于构建循环经济场。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对于矿业城市免疫力进行研究,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是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7.
战略联盟是现代经济中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而联盟社会网络又是企业获得资源的重要途径。以企业战略联盟社会网络为研究对象,论述了社会网络的内涵、特征及社会网络形成的基础条件,并以企业经济行为社会化为背景,运用价值链原理分析了企业战略联盟社会网络的形成及协同机理。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历程,根据各种形态企业战略联盟的特点,揭示了社会网络为其所提供的独特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
休斯敦、鲁尔和洛林的转型策略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休斯敦、鲁尔和洛林三座矿业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总结出其中系统论的观点。结合中国国情,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提出矿业城市在转型中要注重政府与企业互动,转型过程要与劳动力就业接续相结合、与职工技能培训相结合、与大中型企业体制创新相结合、与矿区环境整治相结合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矿业集群演化与区域协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临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的矿业集群如何在区域背景下完成转型是矿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矿业投入集群探讨矿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特征,并在分析矿业集群形成机理和演化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城市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概念模型,指出矿业集群与区域协同发展要实现三个功能的转变:地方政府功能由主体功能向服务功能转变,极化中心从单核结构向多核结构转变,区域从局部发展向整体提升转变。只有实现了区域城市功能的转型,才能实现集群与区域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地方矿业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即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地方矿业开发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矿山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指出 ,地方经济腾飞后 ,应将支柱产业从资源开发转移到其他行业中去 ,为此 ,应实施限制性开发政策 ,建立资源耗减与补偿宏观调控机制 ,生态破坏与恢复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与其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间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城市,其所辐射区域的协调发展水平也较高;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极不平衡,南北差异较大;苏南可持续发展受资源瓶颈制约,苏中、苏北具有后发优势;江苏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探寻新的发展模式,走生态效益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区域创新系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是一个变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区域创新系统的缺陷,导致产业转型之路艰难而漫长,建立与完善区域创新系统,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可以考虑采取及早进行区域规划、深化矿产资源开采权市场化改革、加快资源型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促进外地企业与教育科技机构在资源型城市建立分支机构等措施,建立与完善资源型城市的区域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自然资源的枯竭,林业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经济、生态、社会矛盾。本文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约束和制度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对林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障碍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从政府行政制度、城市管理职能、产业制度、管理体制、产权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构建了林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4.
江苏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结合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经济、环境、社会3个领域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江苏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分析表明江苏13个城市按其可持续发展水平可分四个梯队。针对每一梯队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位于第一梯队的苏州应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位于第二、第三梯队的南京、无锡、徐州、连云港等城市,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科技、区位、资源),追求经济、环境、社会的高度协调、持续发展;第四梯队的泰州、淮安、宿迁在现阶段则应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城市快速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解读城市,可以探讨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新方式,在城市建设中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提升城市的人文内涵,使中国城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发展是区域发展在空间上的增长极。区域可持续发展应基于城市间的资源禀赋,实施差异互补,追求协同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的挑战。把握半岛城市群的总体资源条件,识别其各自的优势(差异),走互补与协同发展之路,应作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实施这一战略时要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职能的差异互补。  相似文献   

17.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界定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与政策的基础。在相关研究归纳整理的基础上,提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界定的年限和产量两基准数量标准,以此标准对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进行界定和分类,并以辽宁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从城市经济发展预警系统、政府城市治理政策制度化和政府治理政策选择三方面分析所提标准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18.
地质环境对城市的起源、发展和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地质研究的目的是保障城市的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经济和工程活动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地质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文章从城市发展的历史分析入手,论述了城市地质及环境变迁对古代城市兴衰的影响,分析了在当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由于对地质环境认识不足而出现的失误和工程地质问题.指出在城市化建设中要认清潜在的环境地质问题,以促进城市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城市的发展和安全.文章最后对今后城市地质环境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与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对中国13个中心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3个中心城市的交通发展状况或是由于沉重的人口压力,或是由于薄弱的经济基础,或是由于粗放型的城市交通规划都亟待改善,因此,用可持续发展观来指导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