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着重探讨《浮士德》在人文精神这个重要主题上与《圣经·约伯记》的内在联系。就形式而言,《浮士德·天上序幕》摹仿了《约伯记》的故事情节,使得诗剧得以在《圣经》背景下展开;就思想而言,这种摹仿是为了更加突出人文精神这一主题,二者在对上帝的绝对权威、绝对公正的大胆质疑、对个人品行、自身价值的肯定、维护以及个人精神的最终归宿等方面都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时又体现出因时代因素造成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2.
《圣经.约伯书》是古希伯来智慧书中的一卷,讲述了撒旦挑唆上帝降灾难于义人约伯而考验约伯的故事。闻知约伯的悲惨遭遇,他的三个朋友来安慰他,却使他受到更大的情感伤害。这个故事中充满对话。本论文运用语用学理论解读了隐含在言语下的说话人意图,并结合"会话原则"分析了约伯和他的安慰者之间交际失败的根源及上帝和约伯交际取得成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结合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分析了《约伯记》中约伯和三个朋友的对话。经过独语、复调和言说三个阶段的对话转变,约伯信仰的构建经历了迷失、发展和成熟三个曲折的心灵历程。对话是约伯信仰构建的重要方式,也为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约伯记》的诗体对话艺术手段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威克非牧师传》的主人公普里姆罗斯博士在人物原型、故事情节、人物命运起伏、循环轮回等与《圣经》旧约的《约伯记》的约伯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两者在主题意义的挖掘方面也如出一辙:激起人们对命运、痛苦根源和它们与上帝的关系的思考,激励人们与人为善,以乐观、坚毅应对人生的厄运与痛苦。  相似文献   

5.
生态危机是时下备受关注的话题,其背后深藏的实质是人的道德危机和宗教危机。在生态危机的时代语境下,通过追本溯源,紧扣《圣经》原典,系统梳理了其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观,阐幽表微地阐释了上帝、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详细解读出《圣经》中的八大生态伦理观及其四大生态特征,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历史演进过程中人们对《圣经》生态伦理观的误解和偏离,并进一步结合时事,探讨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基督教生态伦理。并指出,《圣经》中上帝、人和自然最初是和谐的,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人们对《圣经》产生了误读和偏离,而当今对《圣经》生态伦理观的绿色回归则是一种主题。人们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重建人与自然在上帝中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6.
西格蒙.弗洛伊德认为创造性作家的作品即白日梦,是作家以现在某种诱发性的场合为契机,在过去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未来的幻想。而白日梦则以伪装的形式满足作家难以启齿或难以实现的愿望。旨在通过将《平原上的约伯》和《圣经》中的《约伯记》进行对比阅读,揭示《平原上的约伯》的创作过程与弗洛伊德理论的契合之处,解读小说中过去、现在和白日梦的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的建构特征和小说戏仿圣经故事的艺术手法所产生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7.
威廉·福克纳擅长在作品中使用神话与《圣经》中的故事和典故去塑造人物,突出主题。在《喧哗与骚动》中,他通过与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中塑造了黑奴迪尔西,运用神话原型赋予其不同的身份:隐性的母亲、女性版的约伯和希望原型的化身,显示出特有的价值寓意。在神话原型之维中,迪尔西的塑造就其精神本质和文本的象征性而言,她更是现代人类集体悲剧境遇后人性复活与救赎的寄寓。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结构特征,叙事模式和主题思想方面探讨了《喧哗与骚动》与《圣经》在文学表现上的联系。小说四章的写法受到"四福音书"的启发;小说故事的神话模式和对比系统都与《圣经》有关。  相似文献   

9.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弑父情节负载着复杂的哲学神学内涵。在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基于"约伯的困惑"展开关于上帝存在的思考;以"假如上帝不在"的逻辑结果否定了对上帝的理性证明,反证了上帝存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而昭示了通过爱、通过信仰超越生存困境的拯救之路。小说反映了19世纪俄罗斯社会最深刻的信仰危机与心灵焦虑以及寻求精神家园的苦恼。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一部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圣经》的伟大的文学巨著。首先,《红楼梦》是对中国传统二十四史的彻底颠覆,并大破大立地为我们开辟出有别于善恶二分谱系的一种以男女情爱为核心的人类历史第三谱系;其次,随着对这一人类第三谱系肯定,《红楼梦》使长期作为"第二性"的女性在人类历史中重新登场,并前所未有地揭露了现实中女性无比深重的历史悲剧;最终,更重要的是,《红楼梦》不仅把现行话语的统治视为女性悲剧的最为深刻原因,而且同时对人类话语进行了一种生命发生学意义的还原,而使一种有别于知识性话语的更为始源的"情的话语"这一泰初之言得以彰显,把对"情的上帝"的皈依这一新的救赎之途提到人类文化的议事日程。这使《红楼梦》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文学领域,而最终与人类终极关怀的宗教精神相通,其不啻可视为是与《旧约全书》并肩的又一部伟大的《圣经》。  相似文献   

11.
《旧约》是古老的犹太教的经典,它也为基督教所继承,成为这一后起宗教的《圣经》(《新旧约全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从世俗文化史角度考察,它乃是希伯来人古文献典籍的汇编,收纳了这一民族古代的神话、歌谣、史诗故事、英雄传说、历史故事、散文、诗歌等,共三十九卷,是一部稀世文化珍宝。其中第一卷《创世记》的前三章,辑录了两个创世神话:第一章的《上帝六日创世故事》和第二、三章的《伊甸园故事》。这两个故事在《旧约》中占居重要地位,对后世一些国家人们的精神生活和一些作家的文学创作都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有些学者在著述中(历史、文学史、名画赏析等等)却把这两个神话混而为一了。这便使两个神话的不同内容模糊起来,不  相似文献   

12.
在韩礼德语气的人际功能的框架下,文章对《约伯记》中的祈使语气小句的人际意义作出解读揭示蕴含在约伯苦难中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3.
典故是英语语言的精华所在.本文着重从《圣经》、神话、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等四个来潭探讨典故人名的英译汉.  相似文献   

14.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前后,日本学者三泽铃尔称"屈原完全应该视之为传说性的人物"的"屈原否定论"一出,即在我国楚辞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学者们大多从屈原及其作品的不容否定出发,对其进行了批驳。本文舍却这场争论的是非曲直,从约伯和《离骚》抒情主人公个人生命意识的觉醒角度出发,对两篇巨著的主题进行再比较,认为《约伯记》和《离骚》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所同者为约伯和屈原都怀揣着对人间绝对公义的执着追求;所异者为在这种追求遇阻之时,约伯最终为自己找到了现世的出口,屈原却只能以毁灭肉身来抵达精神的彼岸,希求在另一个精神天国中去实现自己的人间理想。  相似文献   

15.
《圣经》汉译有着悠久的历史。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巨大文化障碍。本文结合这些障碍产生的原因对《圣经》汉译历史过程中"附会"和"格义"这两种文化障碍跨越策略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从"神话与现代性"视角来看,20世纪的神话理论家面对的问题是现代人在拥有科学的情况下,能否继续拥有神话。荣格的回答是,神话仍然活跃在现代心灵中,神话在现代文化中具有补偿功能,治疗现代文化的出路在于个体的自性化。荣格神话观显示出诺斯替主义色彩和原始主义向度,建立了一种神话研究的分析心理学范式。不过,从现实政治上看,要警惕神话及荣格的神话观在群众运动中的滥用。  相似文献   

17.
正艾伦·德肖维茨不仅是位声名卓著的律师,也曾是哈佛法学院的教授,更是位畅销书作家。在其诸多的作品中,《法律创世纪》一书因圣经主题而广为传播。他从《圣经·创世纪》中挑选了十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以法律人的眼光分析它们,并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在信徒们看来,《圣经》中的上帝不仅全知全能,而且行事正义公允,但德肖维茨认为,"《创世纪》里那位了不起的上帝……还在圣经里公诸一件事,那就是‘他并非全知’。"a他频  相似文献   

18.
在《圣经》中,上帝"严父"的父性特质贯穿整个犹太人的历史,但是在该隐杀弟这一事件中,上帝对该隐的父性却显示出独特的一面,即在"严父"的父性之外,还蕴含着几分"慈母"的母性。这种极具阶段性特征的父性,有其特定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犹太教"的观念出发,盖革重新审视了《圣经》和《塔木德》。他认为,《圣经》作为天启的宗教真理是犹太民族创造性的产物,体现普世伦理,同时,也强调《圣经》的历史性和文本的流动性,即因时而变的犹太宗教生活影响并修正了《圣经》文本。他认为,《塔木德》在诠释《圣经》,推动犹太教更新方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塔木德》在诠释经文上的僵化、矛盾和非科学性。盖革承认犹太经典的价值,但否认其决定现代犹太教权威的作用,认为人们可以根据当下需要自由地对经文进行诠释。盖革对犹太经典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犹太教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郝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被奉为黑人文学、妇女文学及整个美国小说界的经典。从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出发,套用《圣经》中伊甸园的神话模式,分析小说中珍妮这一人物形象在《圣经》中所折射出的夏娃原型。解读女主人公从天真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发现,这一过程也是她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对后世美国南方黑人女性的觉醒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