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成字部件和独体字理论上应该指的是同一概念,但《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之《常用成字部件表》与《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之《现代常用独体字表》内容并不一致。《常用成字部件表》中共有成字部件311个,《现代常用独体字表》中共有独体字256个,二者都包含的字有254个,《常用成字部件表》中有而《现代常用独体字表》中没有的字57个,《现代常用独体字表》中有而《常用成字部件表》中没有的字2个。这样相互冲突的两个规范性文件的发布给汉字教学带来了困扰。文章对两个规范中相互冲突的汉字逐一进行分析,从构字能力、系统性、有利于理解字形结构、有利于教学和文字书写等各个方面考察这些字是否需要进一步分析,对部件规范提出修订意见。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中关于"牄"字的说解有两个问题需要探讨,一是《说文解字》所引的《诗》"鸟兽牄牄"在伪《古文尚书》等其他书中有异文;二是《说文解字》所解的"鸟兽来食"《经典释文》或引作"鸟兽求食"。"牄牄"当为假借字,本当做"跄跄"。他书所引"求"字当为"来"字之讹。  相似文献   

3.
<正> 一先让我们来比较三组短篇小说的篇幅。一组是当前的优秀作品:《班主任》18000字,《窗口》15000字,《愿你听到这支歌》17000字,《神圣的使命》23000字,《乔厂长上任记》32000字。(以上均为约数,下同)  相似文献   

4.
楚辞中的“兮”字的用法是很特殊的语言现象 ,这在《九歌》中尤其明显。本文结合先秦时代诗歌作品的大量材料 ,从《九歌》中发掘出充足的内证 ,揭示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九歌》中“兮”字的音乐特性 ,指出它具有迂徐舒缓、浩荡宛长的效果 ,而这又是与《九歌》作为民间祭神乐歌的性质相一致的。《九歌》中“兮”字的用法 ,所以不同于其他来源于荆楚民间一般歌谣的楚辞作品 ,其根源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5.
释“节然”     
<正> 《荀子·天论》:“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历来注家对这段话中的“节然”二字注释得都不够明确,有的甚至注释错了。这两个字的意思搞不明白,不仅会误解本句的句意,而且对有关上下文的理解也会受到影响,还会妨碍对作者思想的了解。清代俞樾在《诸子平议》中,把“节然”中的“节”字以及《强国》篇和《大略》篇中的几个“节”字注为“适”,这是很有见地的。后来王先谦在《荀子集解》中又把另外几个“节”字注为“适”,也都是正确的。《荀子》中“节”字的用法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一  相似文献   

6.
一 《中原音韵》的又读 1、又读的基本概况。 又读,是《中原音韵》值得讨论的诸多问题之一。根据宁继福先生在《中原音韵表稿》一书的统计,《中原音韵》有又读的字共393个,约占该书《单字表》中所列5869个单字的7.1%,又读字在《中原音韵》里所占比例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中原音韵》所记字的又读,就《中原音韵》的韵部分类说,有一部分是同一韵部的。这同一韵部的又读,又可分为平声  相似文献   

7.
释叚     
甲骨文有“(?)”字,写如下图。此字少有人释读。孙诒让“疑是报字”、“又疑为设之省”(《契文举例》下一四);王襄“疑古酌字”(《(?)室殷契征文》考释《典礼》一二);郭沫若“疑是毁字”(《卜辞通纂》考释八九);陈梦家“疑是霓,即雌虹”(《殷墟卜辞综述》247页);孙海波《甲骨文编》(1965)收入附录,编号3661:于省吾释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切韵》残卷中找出真、寒、歌三部的不同时代的反切用字,并从纵向和横向对比,发现大部分反切在分化发生以前到分化以后,其反切下字基本没有变化,开口字切开口字,合口字切合口字,十分整齐。这说明时音已经有区别了,只是《切韵》系统为了综合古音和方音才没有进行分化。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切韵》音系是综合古今南北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齐桓晋文之事》是1988年秋季开始使用的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中的讲读课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全文共1213字,“之”字就出现68次,可见“之”字的使用频率在《孟子》中是比较高的.“之”字在文言文中是个兼类词,其用法也比较复杂.以《齐桓晋之事》中的68个“之”的词性看,有代词、助词、动词、兼词;在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上还要复杂些.笔者据此解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契丹小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是中国目前关于契丹小字的最高水平的研究著作。但对契丹小字的解读还仅仅是一个开端,还需要进行更深刻、更广泛地研究。 1、关于卑9u(尤侯韻) 《契丹小字研究》(下略称《小字研究》)把对应于许王墓志汉字志文第二行之美功臣洛京留守开府仪同三司(下残)的契丹小字从许1中找了出来,认为下面四个字即洛京留守。又从令11中找出中京留守,仲16中找出了娄室大王。另一方面从许34中找出守太傅,兴36中找出沈洲刺史,故2中找出了尚书右仆射。  相似文献   

11.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有(瞿)字,学界尚无说.通过考释可以认为,它是个从(日)(臣)((目目))声的形声字,就是《尚书·顾命》中之"瞿"字.本来所指可能是一种戚钺类兵器.  相似文献   

12.
■京考     
自清代以来,不少学者曾探讨京之地望,但至今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本文拟作一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京的字义和性质 京即旁京。尽管学者对京地望有不同说法,但对字的解释基本上是相同的。阮元在《继彝》(应为静)考释中谓:“此旁之繁文,古邦字异文也。”王国维在《周京考》中谓:“其字从从。字虽不可识,然与旁鼎之,旁尊之,皆极相似,当是从旁声之字。”郭沫若在《臣辰》考释中谓:“字从声。当从方声。当即旁之古字。则旁之繁文也。”徐同柏、吴式芬也都释旁。《高》铭文“王初旁”就直作旁字。可知此字释旁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3.
《江汉论坛》1980年第4期所载潜思荃同志《<诗>有楚声论》这篇文章,着眼于“兮”字,从“音律、语言”上论证出《诗经》有楚声,是由“民间流传”而“南风北吹,南音北传”的结果。这个看法似乎值得商榷。“兮”字在先秦诗歌中广泛出现,尤以《楚辞》为多,这是否仅仅是一个楚声问题?楚声的涵义是什么?有“兮”字的诗歌是否就是楚声?《诗经》篇章中的“兮”字是否就是“南风北吹,南音北传”的结果?对于这些问题谨陈一孔之见,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精彩小品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其中一些汉字的来由,与我国一些现代名人有关,说起来极富情趣。 “猹”字为鲁迅所造。鲁迅在小说《故乡》中,曾写闰土讲述的一种小动物吃西瓜的故事,这动物音“查”,但汉字没有这个字,于是鲁迅造了一个“猹”字。 刘半农造“她”字。“五四”时期,作家刘半农认为,白话文兴起,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繁,仅一个不分性别的“他”字是不够的。1920年8月,刘半农发表《她字问题》一文,刊于上海《时事新报》上。为推广使用“她”字,刘半农  相似文献   

15.
<正> 一汉语的动字和连字,本不应该发生很大的纠缠。在《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中,动字的“界说”是: 凡实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动字。(卷一·界说四) 连字的“界说”是: 凡虚字用以为提承展转字句者,统曰连字。(卷一·界说八)  相似文献   

16.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有(瞿)字,学界尚无说.通过考释可以认为,它是个从(日)(臣)((目目))声的形声字,就是《尚书·顾命》中之"瞿"字.本来所指可能是一种戚钺类兵器.  相似文献   

17.
傅山(1607—1684)是我国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他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理”进行了详尽的历史考察,研究了先秦诸子论“理”的涵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宋明理学之“理”进行了批判。 傅山对先秦典籍、著作中之“理”的考察,从现有的材料看,至少有以下几种: 一是《尚书》:“《书》为帝王治世之本,而不言理字。惟《周官》则有‘燮理阴阳’一字”。(见拙作《傅山手稿一束》载《中国哲学》第十辑)又说:“唐虞之《书》无理,而《周》始有理,日燮理。”(《傅山读书笔记·圣人为恶篇》) 二是《诗经》:“不知三百篇中有几理字?”(《傅山手稿一束》)此时傅山尚未考察《诗经》。以后不久,傅山说:“《诗》咏性情,而用理字者,但‘乃疆乃理’之类,三四见,皆不作道理之理用。”(《傅山手稿一束》)  相似文献   

18.
西夏生产工具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掌中珠》和《音同》中记载的,以及《观音经变》壁画上研究酉夏的生产工具,对于了解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绘出的斧、锯等,都是用于伐木的工具。《文海》中对进而研究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乃至于上层建筑,都“锯”字还进行了解释,说西夏字中的“锯”是由铁字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因而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头加齿字组成的,既说明锯是铁制造的,又说明具有鉴于目前尚未有关于西夏生产工具的专题论述,本齿是这种工具的基本特征。《文海》中还进一步指文拟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对这个问题作初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助计算机统计了《史记》中“且”字全部用例,并作以分析,力求总结《史记》中“且”字虚词用法的全貌,以期对虚词“且”字的研究提供一份资料.《史记》依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标点本(1959年9月版).《史记》中作为虚词的“且”字共出现594次,其中连词310例;副词223例;虚词连用61例.1.连词《史记》中“且”作为连词,既可连接词、短语,也可连接句子,甚至可以连接段落.主要表示进层关系,也表示并列、让步、选择等关系.  相似文献   

20.
汉语近代音中 ,见晓组字的颚化究竟何时结束 ,是研究近代汉语语音变迁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朝鲜对音文献《朴通事新释谚解》、《汉清文鉴》、《重刊老乞大谚解》以及《华音正俗变异》所显示的语音材料表明 :18世纪中叶见晓组字的颚化还处于开始阶段 ,到了 18世纪末或 19世纪初 ,颚化有所增加 ,但还是占见晓组字的少数 ,仍处于过渡阶段 ,到了 19世纪中叶以后 ,见晓组字基本上颚化 ,但还不能说全部字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