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黑龙江边疆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认清其疆域的历史变迁,是加强黑龙江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认清其疆域变迁的历史教训,则是增强边防文化意识、实现富国强军的必由之路.而黑龙江省特殊的疆域历史文化,孕育出了多元文化的特点,体现出了多种民族精神的集聚,概括起来为"三大文化元素",即土著民族创造的文化、中原文化的流播和外来的异质文化;"五大民族精神",即北大荒的无私奉献精神、大庆油田的创业精神、大兴安岭的突破高寒禁区精神、哈尔滨人民善待犹太人的包容精神和黑龙江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对黑龙江边疆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思考,对于建设边疆文化大省、加强边防文化建设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量石器、陶片的发掘,填补了大庆地区文物考古的空白,纠正了大庆地区没有史前文化的说法,丰富了黑龙江省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内涵,探讨研究大庆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形式和原始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文化息息相关,文化风俗当然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生态环境文化同其它地区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5.
论傣族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的区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特征是通过民族性、区域性特点表现出来的,是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有机统一。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态即文化的生成环境中,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都具有地域性特质,使得民族的社会群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有因源流和文化特点不同形成的支系差别,也有因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形成的社会形态发展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别。傣族文化是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产生的,其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区域性差别,促生了傣族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这种区域性也促生了傣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其生态文化中尤其如此。研究傣族生态文化的区域性不仅有助于这个学术命题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关注的生态文化建设也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4)
高句丽、渤海文化发展及其关系研究是2010年第二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项目批准号为10&ZD085,获资助经费60万元。项目首席专家是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吉林大学东北历史与疆域研究中心主任、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暨文学院考古学系魏存成教授。项目组成员以吉林大学的教师为主,同时也 相似文献
7.
兰雪燕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4(1):85-87
黑龙江民间故事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即反映了各民族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民间风俗和原始信仰,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哲学价值和民俗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边疆民族文化的特色化发展和发展的特色化同样既面临着极好的机遇,也面临着形色各异的挑战。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笔者认为,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传承与创新、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三个辩证关系,对边疆民族文化的特色发展,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30年来的吴城文化研究,在文化年代与空间分布、文化特征、文化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性质及其与周边各区系文化相互之间的交流影响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吴城文化的来源、发展脉络、去向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缺环,在王陵与大型宗庙遗迹的寻找、各聚落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还有待加强,需要通过科学而又细致的考古工作把这段缺环补上去。 相似文献
10.
11.
主要根据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中所载的19个赫哲故事,进行梳理和研究。它们虽不能为信史,但却为研究赫哲族萨满教及民俗等方面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史料,还可以帮助我们诠释赫哲族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往人们对这些传说只注意研究其文学性,却忽略了它与萨满教的密切联系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饮食文化,是人类有关饮食实践的多方面社会经济内容各方面表现形式的总称.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丰富自己的内涵.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因其特殊历史地理条件和经济文化因素,因而其饮食风俗丰富多彩,它从一个特定的方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3.
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民文化生活与农村文化建设——杭嘉湖市郊农村文化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杭州、嘉兴、湖州市郊农民、农村的文化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民文化生活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而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则相对单一,因此要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着手,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红河流域少数民族的水文化与农业文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庞大的灌溉系统是红河流域梯田农业的基石,也是红河流域农业文明的重要标志。千百年来红河流域各民族人民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构筑了一个自然环境、人居、梯田三位一体的生存系统,这其中最根本的是对水的科学认识与利用。当地人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利用、保护水资源的文化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唐代在长江流域民俗活动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迹象,乃是饮茶风习的逐渐流行,尤其在长江上中游地区饮茶风习甚盛,其传播过程参据学术界已有的研究大致可分几个时期:即自唐初至8世纪中叶,此时饮茶风气,仍局限于江南几个地区,但茶叶商人的足迹已入北方;8世纪中叶以后,饮茶风气在北方广为传播,南北方之社会各阶层相习饮茶。长江流域饮茶之风本早于北方,而自陆羽《茶经》问世后,此风更盛,成为当地人们饮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文化走向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败落及中国学人对西方文化认识的深入,使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在20世纪20~30年代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近代以来的文化自卑转向文化自觉——即文化的自知、自省和自我超越的意识。主要表现在对民族文化的价值重估与主体地位的坚持,在文化“会通观”指导下构建现代中国文化的实践探索等方面。其结果是奠定了现代中国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儒学的现代性与东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润田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10,27(1):1-6
人类社会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共同性和一致性。儒学的“仁爱”原则、“和而不同”理念以及“大同”之理想具有普适的超时空的意义,特别是在东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更需要倡导儒家的智慧良知。儒家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与政治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互联网一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网络政治随之获得了迅速发展。中国网络政治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而且促进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从目前情况看,网络政治参与、网络结社、网络政务和网络政治社会化等形式都对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产生着深刻而显著的影响。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推动着中国政治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和现代公民文化转变,推动着中国政治文化更加倾向于理性、温和与客观,更加倾向于民主、公平与透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