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发展史作一个梳理。一方面,从马克思最早提出的“垄断”到列宁首先提出“垄断资本主义”,再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垄断资本主义”的继承和批判,西方的学者根据西方资本主义现实的发展演变过程丰富着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也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中国学者们站在了无产阶级的立场,对垄断资本主义进行审视,毛泽东、邓小平都对于“垄断资本主义”有着独到的见解,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西方“社会资本”概念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晓波 《理论界》2006,29(7):224-225
“社会资本”概念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入我国以来,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社会资本”概念。但是我们发现我国学术界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理解比较混乱,一些学者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理解有一种简单化的倾向,这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影响我国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既然“社会资本”是从西方引进的概念,那么详细了解西方的“社会资本”概念对于我国社会资本理论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相似文献   

3.
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国理论界目前主要在西方公共管理和政府改革的经验借鉴,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概念、理念和价值取向,目标选择与背景动力以及政府规划和实践操作等四个层面上对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广泛共识和丰硕成果。这四个层面呈依次递进的逻辑关系,共同构成了立体完整的研究体系。学者们在对西方国家公共管理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从概念、理念入手,进而对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概念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籍德裔女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对公共领域概念有着独创性的解读。在她那里,公共领域作为人的卓异性的表现场所,作为人展示人自身的空间的存在,显示自身为“共同世界”的永恒存在。阿伦特对公共领域概念的探讨对后世的政治思想有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特别显示在哈贝马斯和查尔斯·泰勒身上。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危机管理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首先,界定了公共危机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逐步完善;其次,出现了大量的专门研究机构,有关研究课题相继进行;再次,相关的学术成果大量问世。我国学者对危机、危机管理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危机类型进行了划分。而关于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制度论”、“公共关系论”、“经验论”和“全面整合论”。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是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西方学者对公共领域等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同 ,因而对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的关系也有不同的认识。厘清哈贝马斯、泰勒等学者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等话语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的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话语。  相似文献   

7.
“Hybridity”和“hybridization”是近来国外文化社会学研究的新理论概念。前者指两种或多种文化交融而产生的杂交形态,后者指其形成的过程。“文化杂交化”概念概括了现代化进程中第三世界国家发生的文化重构现象。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不是整体移入,而是选取融合不同文化的片断,或多种文化杂交,它区别于“文化同化”和“文化移入”的概念。这一概念对社会认同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当代全球化运动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而且也显然有助于我们正确分析和对待20世纪末以来的文化现实,能够使我们摆脱西方中心论所架构的西方—非西方的对立,并避免悲观的文明冲突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追随和套用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现象进行了批判性分析 ,认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可能需要在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之外 ,拥有一套“中国式”的理论预设或概念系统 ;这套中国式的概念系统的建立 ,需要通过分析中国文化的习性来发现。文章通过分析儒家政治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风”背后所暗含的中国人的典型文化心态 ,来说明中国文化的习性是一种可称为“人际本位”的文化心理 ,并强调了对中国文化习性的揭示可能为开辟真正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9.
王威孚  朱磊 《江淮论坛》2006,(2):190-192
人们对“文化”一词并不陌生,但是,要给“文化”这个使用率颇高的概念下一个简单而明确的定义,却非易事。随着研究的深化和文化热的几起几落,人们对“文化”的定义的分歧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了。据美国文化学家A·克罗伯和C·克拉克洪统计,由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精神病学家以及其他学者对“文化”一词下的定义已达160多个。当然,本文不可能穷尽这160多个定义,仅试图综述一些有代表性并被绝大多数专家和学者认同的定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是在西方产生和发展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曾有过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这也是无可辨驳的事实。同时,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对照近现代西方科学,毕竟无法相比。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科学史研究者往往把研究重点放在“近代中国科学为什么落后了”这个所谓“李约瑟难题”上面。 作为文化现象来研究,转换一个问题更有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没有孕育科学?实际上,中国学者比李约瑟早20多年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且不说“五四”前后对这个问题作的广泛化的讨论了。 本文打算从知识论角度通过中西比较来探讨这个问题。这种研究似乎介于“内史”和“外史”研究之间,紧紧扣住科学作为主体的认识活动这个论题进行。  相似文献   

11.
首先对“全能主义官僚制行政”这一学术概念进行分析 ,指出西方公共行政范式传统上的分野。在此基础上 ,着重考察了全能主义官僚制行政的产生及其危机 ,批判了理性崇拜、“三权分立”学说的权力概念的缺陷 ,及其对效率、民主等的损害 ,论证了新公共管理兴起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按照西方哲学的固有思路 ,从命题结构“它是”和“我是”出发 ,对西方本体论哲学中的实体概念和主体概念 ,包括康德哲学中的“物自身”和“我自身” ,进行了解构式分析和探讨。文章着重描述了西方本体论哲学从客体形而上学到主体形而上学演变的逻辑历程。文章还有针对性地讲到了从哲学上谈论主体和客体以及主客体关系的一些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3.
社会正义     
一、引论今天, 我们讨论一个重要的问题———社会正义*问题。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先要澄清一下“社会正义”这个概念。哈耶克是反对使用“社会正义”这个词的, 事实上, 他反对使用“社会”语词修饰任何其他语词。“社会正义”, 确有冗余之嫌, 因为“个体正义”是没有意义的。不过, 西方学者普遍接受这样的用法, 因此, 我们也就暂时接受这样一个通行的用法。我们知道, 西方社会有悠久的自然法传统———神的正义法则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 原本就写作“jus” (法)。一个人若对非义感到愤慨并实施正义行为, 那么, 这行为在西方传统内已经…  相似文献   

14.
曾令存 《学术研究》2006,(7):117-122
本文试图用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理论对近20年来祖国大陆与台湾的客家文学研究状况进行清理,对以下问题逐一进行考察:“客家文学”概念最初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个概念后来又是如何不断地被应用的?在应用过程中它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对客家文学的研究起了怎样的影响?“泛客家文学”现象的根源在哪里?  相似文献   

15.
略论洋务时期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引进与传播宝成关洋务运动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又一重要发展时期,不少学者曾将其与明末清初相提并论,视之为“西方”文化的第二次大输入。“但以往此项研究,多对“西器”“西艺”的引进较为关注,论之颇详,而对“西教”、“西政”即西...  相似文献   

16.
宪法惯例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詹宁斯教授所言:“只陈述法律而没有惯例的宪法是荒诞的”,“不研究惯例的法学教授所探讨的则仅仅是一些悬在稀薄空气中的宪法枝叶”。宪法惯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存在和意义已不言自明。但宪法惯例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则做得很不充分。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宪法惯例的概念的基础上,对宪法惯例与习惯的关系作一剖析,以期“它山之石,可以为错”之效。 一、国内外学者关于宪法惯例的概念 (一)西方学者关于宪法惯例的概念 西方学者关于宪法惯例概念的阐述是比较丰富的。以分析的立足点而论,有的学者从政治道德的角度来界定宪…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新媒体语境中公益传播所涉及“物质”、“话语”两个层面的基础上,提出了手机媒体公益传播的概念;对比分析国内外公益传播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话语理论,考察了手机媒体话语传播力的形成过程,探讨了手机媒体公益传播与公共话语空间构建、手机交谈与舆论扩散的关系等内容。研究发现手机媒体强大的话语传播力,为人人参与公益传播开拓了渠道;手机媒体公益话语传播对公共话语空间构建,公共舆论引导有重要影响;手机等新媒体公益传播联通了“个人思想空间”与“公共话语空间”,开辟了构建“和谐公共话语空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西方美学文艺学方法论的大规模引进和讨论,对推动我国当代文化转型、推动文艺学范式转换、建设新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尤为可贵的是,在引进的热潮退去之后,不少学者潜心于立足本土文艺实践来创造性地整合域外文艺思潮中的合理资源,从而深化、拓展了我国当代文艺美学研究的领域。金元浦先生的“文学解释学”理论建构正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金元浦教授的《文学解释学》是国内全面系统研究当代文学解释学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理论专著,在《接受反应文论》中,他仔细梳理了当代西方现象学、解释学与接受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曹顺庆  童真 《河北学刊》2004,24(5):105-108
“西方文论中国化”是我在提出当代中国文论的“失语症”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及推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之后的又一重要话题。我之所以提出这一话题 ,是因为我们重建中国文论面临两大资源 :一是中国传统文论话语 ;二是西方文论话语。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两方面的资源 ,我们才能将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建设好。在过去的几年 ,学术界围绕着“失语症”进行了激烈的论争 ,并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对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却谈得很少。西方文论已经大量介绍到中国 ,但在中国主要是被移植套用得多 ,人们忽略了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其结果如我们所看到的 ,不是西方文论“中国化” ,而是西方文论“化中国” ,即用西方的文论术语来切割中国的文学文论 ,或者把中国文学文论作为西方文论话语的注脚本。这种直接套用西方文论话语来阐释中国文学文论 ,过分相信西方文论话语的普适性 ,将其移植来替换中国文论话语的做法 ,正是造成中国文论“失语”的根本原因。所以 ,要纠正中国文论“失语”状况 ,还需要认真探讨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问题。今天 ,我们提倡的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 ,指的是以中国的学术规则为主来创造性地吸收西方文论话语 ,借鉴、吸收、利用西方文论话语来补充、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诗歌主张"绘画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绘画美”概念的语义指涉是指词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具有色彩感;“绘画美”的倡导更多地是借鉴了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渗透着诗人对现代西方某些哲学的思考与吸收;对“绘画美”的追求源于闻一多作为诗歌理论家探索艺术革新的勇气,源于他对绘画艺术的爱好;就诗歌创作思潮而言,这一主张对于矫正当时诗坛的创作,也发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