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区》2008,(19)
某一天早晨,我在《新闻线索》的"市民热线"栏目中听到,有一位老人激动地说:"最近,我们小区开办了小饭桌。我们这些孤寡老人不用买菜做饭就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了!"随后,热线记者拨通了老人所在小区的居委会电话询问具体情况。居委会负责人介绍:"建立小饭桌是为了方便社区里的独居老人,而价格只是力求保本。老人们觉得在这里吃饭很划算,所以很受欢迎。"据说这样的小饭桌还吸引了在小区附近工作的年轻人。  相似文献   

2.
陈福山 《社区》2005,(10):28-28
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南寨街办兴安苑社区内分布着5所中小学校,由于许多居民的工作单位远,午休时间短,中午没时间也没有条件为孩子准备可口的午餐。几年前,一些下岗职工和退休人员瞅准了这个商机,办起了家庭“小饭桌”。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行业管理,同行间恶意竞争、互相拆台的事时有发生。比如午饭时间,开办“小饭桌”的家庭经常有不速之客登门,表面上看像串门,实际却是在搜集情报。学生家长与经营者之间也常常因为饭菜质量、收费多少发生纠纷。2002年,社区主任潘桂萍发现了“小饭桌”存在的问题。她认为不能简单地看待“小饭桌”现象,“…  相似文献   

3.
放学路上,大嘴兔子忽然听见背后传来"咯噔噔"的声音。她放慢脚步,心里有些害怕。猛地转过身去,她看到一张又脏又破的小饭桌,也随着她的脚步停了下来。可是她一走,饭桌又跟着走。她气极了:"你这个脏家伙,离我远点儿!"嘿,小饭桌倒很听话,大嘴兔子走它没跟着,大嘴兔子接着走,它还在原地站着。大嘴兔子回头看看它那可怜的样子,有些心软了,便让它跟回了家。  相似文献   

4.
关俏俏  阿依努尔 《社区》2009,(15):18-19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周围出现了一种新的餐饮经营方式——“小饭桌”,越来越受到一些学生家长的青睐。由于中小学一般不开设学生食堂,这使得离学校近、提供接送服务、用餐方便的“小饭桌”,成为许多家远或工作忙无法照顾孩子午餐的家长们无奈的选择。但“小饭桌”多为私人“家庭式”经营,藏匿于学校附近的居民楼中“暗箱操作”,随之而来的安全、卫生等问题也令家长们担忧。  相似文献   

5.
禾萍 《社区》2013,(7):27
江西省丰城市河洲街道依托计划生育协会,准确把握群众需求,拓展服务空间,建立适应不同群众需求的服务体系,社区计生服务"地气"十足。小有所教。为解决计划生育家庭孩子的入学、入托、就餐问题,河洲街道建立了托儿所、小饭桌、幼儿园。在"三小"服务的基础上,街道还积极推进早期教育进社区活动,创建了樱花亲子园,每月定期开展亲子活动、发育测试、家长培训等  相似文献   

6.
今年以来,北京多家报纸及老年刊物报道街道、社区开办老年人饭桌,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北京市崇文区龙潭街道光明北里社区开办起社区小饭桌,65岁以上老年人每顿饭只需花8元钱,就能品尝到四菜一汤及多种主食。朝  相似文献   

7.
李铁成 《新少年》2010,(11):9-9
为解决“双职工”的小学生课后看管难、吃饭难问题,锦州市新铁社区与士英小学携手成立“双职工”小学生活动中心,孩子们可全天候在这里补习功课、读书看报,开展各种有益活动。中心还设立“小饭桌”,解决了孩子们午餐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喜欢我家的小饭桌。它是圆形的,上面铺着一块金色的桌布。桌上放着冬瓜糖、肉松和台历等,桌上摆着一本我们何老师写的作文辅导书。每天早晚,一家三口围在桌子旁吃饭。边吃饭边谈天(这个习惯不太好),我说学校的见闻,爸爸妈妈听得津津有味;他们谈论工作中的事,我也时常插上一两句。小饭桌和我们一家人共同度过喜怒哀乐的时光。吃完晚饭后,我就在桌上铺上报纸,把剩下的作业做完。有时候我趁妈妈洗衣服,就把冬瓜糖或肉松放在嘴里吧唧吧唧地吃,然后若无其事地接着做作业。妈妈当然没发现,我就偷偷地笑了起来。可这一切都逃不过小饭桌的眼睛,因…  相似文献   

9.
道家的生命哲学属于"隐世",它不同于儒家的"入世"生命哲学,不同于儒家讲"仁义",主"有为",支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道家学说主张"无为",重"自然",主张"贯身、养生、尽年",道家学说的主要理论基础是"道",而不是儒家主张的"人"。本问主要介绍了道家的生死观以及道家学说中生命教育思想对当代生命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如今,唐玉红搞家政服务在石家庄出了名,可很少有人知道她是“从办小饭桌起家的”。 今年34岁的唐玉红原是石家庄市减速器厂职工,因企业经营困难,1994年下岗。迫于生活压力,她在自己家门口支起了卖绿豆饼的摊子,但是后来由于城市管理越来越严,像她这样无证经营的“游击队”只得偃旗息鼓。  相似文献   

1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篇的一号简,其"(阝口口忞)"字的释读是一老大难问题.马承源读为"离",范毓舟、李零、饶宗颐、林素清、王志平等读为"吝",何琳仪读为"陵",竹木、李学勤、裘锡圭读为"隐",濮茅左、邱德修等读为"泯",张桂光读为"怜",周凤五读"文"而训为文饰,李锐读为"忞",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2.
"故事"流行于两汉,指"旧事"、"往事前例",据之以行"吏事",西晋被规范为"常事"的"品式章程",而收存它的档案亦称"故事",后又为一种史学体裁的名称。"品式"亦流行于两汉,许多制度都分品有式,品、式结合。"式",样也,一种制度的标准模式。魏晋时"品式"更加盛行,"常事",即一般事务,都有"品式"和"章程",品式与章程往往结合一起。西晋时,赋税被视为"常事",有"品式章程",留下了"品式"制的一个最宝贵的实例。"式"(样),用作"比","依样定户等上下",是西晋"户调式"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3.
"以直报怨"、"直在其中"的"直",留给了人们千年不休的争论。"以直报怨"的"直",既不是"正直",也不是"对等"的意思,而是不受礼法约束的"直性"的方式;"直在其中"中的"直",既不是"正直",也不是"对等"的意思,而是发乎内心率直的孝亲之理。孔子提倡"以直报怨",反对"以德报怨",同意"父子相隐,直在其中",说明孔子的"直"论所标举的内涵,包含着他探寻社会治理良策的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14.
对于孔子讲"仁",朱熹发挥孟子所言"仁,人心也",认为"仁"是以仁之性为体,发用于爱之情,由内而外不断生发的动态过程,兼性情、体用、仁爱、内外于一体,既不是汉唐诸儒"以爱为仁",又不是二程门人"离爱而言仁",因而是"爱之理"。同时,仁又具"生意",而包"仁义礼智"四德,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因而是"心之德",是"人心之全德""本心之全德"。相对于今天对孔子"仁"的解读,或只讲"仁"为外在道德,或只讲"仁"为内在心性,将二者分别开来,朱熹把"仁"界定为"爱之理,心之德",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汉代史书中多有"故事"记载,原有"旧事"、"先例"、"旧业"之义。这在秦汉子书中也多有记载。汉代的"故事",除了严肃意义上的"先例",还有"滑稽"意义上的"旧事",前者是"成例",是文学题材中被引用之"典故"。后者具有一定的"叙事"色彩,非常接近后世的"小说"。另外,作为"旧例"、"典章制度"之义的"故事",也没有消亡,而是逐渐与汉代应用文体如诏书等发生了关联。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是近代中国之始,此时山水画形成两大派系,可以"四王"和"四僧"为代表。前者以仿古为标榜,强调"临、摹、仿",主张"有法",提倡复古。石涛等"四僧",主张"无法",提倡"师法自然",从风格流派、时代风气、艺术家生存环境等角度探讨两派系观点形成的个中原委并涉及后人选择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庄子蔑视儒家等因热衷功名而为名所累,主张"绝圣"、"忘物",做"乱世"的旁观者;感慨栎社树等因"无用"而可以尽享天年,主张"无用"、"顺人",做"游世"的自保者;不满足于大鹏等"有所待",追求"无待"、"逍遥",做"现世"的超越者.庄子的处世之道,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汲取.  相似文献   

18.
"吴"吴语读"ng","鱼"吴语亦读"ng",两者同音;国语"吴"读"wu","鱼"读"yu",发音迥异。吴国传世最早的青铜钟记载称"工",写作"■■",吴王阖闾、夫差剑称"工吾",写作"■■",吴国青铜镜又简称"吴",写作"■";"吾"早期金文写作"■","后省略为"■",《说文》释为第一人称,我释为捕鱼之"帆船",由此释"■"为"大舟"。史载吴国有"余皇大舟",实为"吴王大舟",是为吴国旗舰。  相似文献   

19.
依循自然的精神自由——庄子“逍遥游”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逍遥"的本义,并非通常所以为的"安闲自得",而是"苦闷"、"无所事事",在庄子那里引申为"无为"。"逍遥游"之"游",亦不等同于西方所谓之"游戏",其本义是"在水中或陆地上活动",在庄子那里引申为"精神空间中的一种行进过程"。"逍遥"与"游"在庄子那里都指向自然与自由。所谓"逍遥游",即依循自然的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20.
况周颐词论的核心思想凭借几个重要的词学范畴得以阐扬.在对况氏词论与桐城派文论加以比较后发现,刘大櫆提出的"重"、"钝拙"、"大",恽敬推扬的"厚"、"坚"、"大",与况周颐"重、拙、大"之间丝牵绳连.同时,梅曾亮文论、诗论以"真"为核心,强调"吾之诗"、"吾之境"、"吾之性情",而况周颐在其词学理论体系中也设定了一个重要前提即"真",并强调"吾词"、"吾心",两人观点若合符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