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会议是当前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是记者获得新闻信息的重要来源,是产生新闻的富矿。如何在会议这座富矿中淘出新闻真金,需要记者既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更要有好的挖掘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期的新闻文体发展中,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她在“追悼会新闻”和会议新闻的写作中,率先突破“ 新华体” 的僵化模式,拓展了会议新闻写作的新途径,并逐渐在新闻写作中形成了其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由此奠定了她在新时期新闻文体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引领了新时期的新闻写作改革.  相似文献   

3.
略谈新闻官司中的几个法律问题胡巨成(《郑州晚报》社)一、记者必须当被告吗?引发新闻官司的大多是当事人受到报刊的批评、指责,受批评者首先愤恨的是“管闲事”的记者,把记者告到法庭是他们的第一意念,于是法庭的被告席上经常出现记者与他的上司“平起平坐”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会议新闻在各种新闻媒体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和突出的地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会议新闻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也是最为呆板、最为沉闷的。改进会议新闻的呼声不仅发自报社,也来自读者,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既老又新”的课题。开会,是人类发挥集体智慧的必然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制订决策,讨论工作,交流情况,表彰先进,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着不同性质、规模、层次的会议。党的方针政策和领导意图很多是直接通过会议这根“导线”传达下去的,会议是政府和各级领导机关指导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手段。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会议活动也是一种重…  相似文献   

5.
试论会议报道阳建中会议,作为一种有领导、有组织地商议事情的集会,是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新闻是记录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会议也就理所当然地在报纸版面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然而,长期存在于会议报道之中的“滥、长、空、公式化”的痼疾,尽管读者对此多有烦言,新闻...  相似文献   

6.
2010年,北京各大主流媒体文化记者的日程上,出现最多的是“波兰”和“肖邦”这两个名字。记者们出入新闻发布会最频繁的地点也非波兰使馆莫属。激昂奔放的肖邦钢琴曲频频在国家大剧院奏响,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新闻记者中诞生了一批伟大的作家。西方国家犹甚。本文试图通过海明威从记者到作家的经历,剖析其“电报体”文字的形成过程,来解释这种现象,说明新闻工作的“训练”对一位作家的成长是何等重要  相似文献   

8.
记者的视点,取决于记者本身对生活规律的认识理解和掌握。用超前意识的眼光去预测去描述各种事态的变化,看准方向,把握新闻尺度。写出具有分量的新闻作品,以便引起社会的关注。从某种角度看,记者眼光的超前意识,对于记者能否生产出“炸的响”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有直接影响。古人云: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并不是说秀才是天才,而是指他们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实践,天长日久深思熟虑,掌握了超前意识本领———具有一套准确的预测、分析、判断能力。记者对事物进行深度穿透,是记者进行深度报道的前提。记者的眼光在对事物(或事…  相似文献   

9.
邵飘萍是中国新闻事业在民初转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中国第一个集新闻记者、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于一身的“新闻全才”。他的新闻思想主要内容有:在新闻职能方面,认为报纸的首要任务是传播消息;在记者的任职资格方面,最早提出记者要以“品性为第一要素”;在新闻业务上,认为凡事必力求实际真相,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在记者责任上,特别强调记者要有“铁肩辣手”的斗争精神;在处理传者与受众的关系上,主张对待读者可以迎合但不能盲从,讲究高雅而不能低俗;在媒介经营管理方面,主张新闻机构既要注重社会效益,又要注重经济效益,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记者新闻采写把关意识的强弱,关系到整个新闻实践的成败。因此,记者要增强把关意识,采写中要把好政治导向关、依法行事关、新闻事实关、保守秘密关。记者采写把好关,不仅是对编辑、总编负责,更重要的是对报纸负责,对党的新闻工作负责。  相似文献   

11.
记者"拟态公众"角色对新闻事件及其舆论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事件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记者“拟态公众”的角色定位,而新闻舆论的生成则又依托于新闻事件的构建。本文着重分析记者“拟态公众”角色对新闻事件及其舆论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爆发,缘于抗战主题,中国的新闻界进入战时新闻学阶段。在左翼文化阵营影响下,上海新闻界新生代开启“记者之道”的探索。上海“记者座谈”从沙龙到周刊,涉及新闻界新生代对报纸社会责任、记者社会责任、抗战舆论动员责任的探索。通过座谈,新闻人的家国情怀、职业认知日益趋同。“记者座谈”的职业认同,关联自我与社会的调适,也关联学理与实践上“报人报国”的体认。上海新闻界居全国新闻界核心,有关上海新闻人在战时状态的心路历程探索是新闻史乃至近代史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3.
时效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条新闻的传播与发生之间的时间距离越短,它的新闻价值也就越大。报道诸如抗洪救灾之类的重大突发事件,时效性可以说是生命。在突发事件面前,记者的唯一选择就是快——快采、快写、快发。新闻是历史的瞬间,错过了,便无法弥补,便是记者的失职。一、要增强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性,新闻工作者就要有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要闻风而动,争分夺秒,“快”字当头“抢”新闻,在平时也许只是体现一名记者的勤奋,在采访突发事件时则远远不止如此,深入现场采访是对记者的政治责任感、思想作风、写作技巧和…  相似文献   

14.
细节,是新闻报道的血肉。细节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新闻界有人认为,不会捕捉细节,是记者无能的表现,是新闻作品苍白的根源。一、如何挖掘和掌握新闻细节第一,到现场精细地观察。这是抓取细节的一个有效手段。记得有材料介绍,英国的《泰晤士报》总编辑每当召见新来的记者时,都要问他到总编办公室来共爬了多少级楼梯,答不上来的要下楼去重新走过。这说明国外新闻单位对新闻记者一开始就注重培养那种细致入微地观察事物,猎取细节的本领。我们提倡记者要做到“三勤”:腿勤、眼勤、手勤,就是指记者到现场去…  相似文献   

15.
科技新闻丧失真实,多表现为陈述意境的虚假。做到事实符合实际,再现完整而精确的知识,是科技新闻真实的两大要素。忠于这两种真实,记者必须进入知识必然性的意境,否则如观海市蜃楼,难以把握自然规律的演绎系统。文中指出,真实不等于真理,但具有彻底真实的科技新闻是一种真理的认识形式,需要严密的逻辑序列再现真实感。在科学探索的报道中,新闻真实是相对的,只要求再现科学家探索事件的真实,知识真实则可能是一种幻觉或推测。伪科学是伤害新闻真实的大敌,许多记者在描述伪科学的表演中,大肆渲染“真实”意境,使广大公众受到欺骗。记者没有科学意识,就无法捍卫科技新闻的真实  相似文献   

16.
靖鸣,现任广西大学新闻系的副教授、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其实,他既是一位才思敏捷、敢于实践的青年记者;又善于积累、勇于研究的年轻学者,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先后出版了《文学新闻采访写作必备》、《图文声像新闻采访学》、《会议学概论》等著作;而近年,他又出版了《问题新闻学》、《问题采访与报道》等论著,特别是刚刚出版的《新闻意识与消息采写》专著,值得认真一读。读它之后,你会有“新鲜、易懂、全面、深刻”之感觉和收获。第一是“新鲜”。所谓“新鲜”,就是开篇新鲜。作者以“新闻意识解读”作为全书的开头,以引领下文,实为…  相似文献   

17.
在新时期的新闻文体发展中,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她在"追悼会新闻"和会议新闻的写作中,率先突破"新华体"的僵化模式,拓展了会议新闻写作的新途径,并逐渐在新闻写作中形成了其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由此奠定了她在新时期新闻文体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引领了新时期的新闻写作改革。  相似文献   

18.
如何营造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场短新闻就是简短地再现新闻及现场的目击式新闻报道。其现场效应主要是通过营造具有极强现场感的“新闻场”来实现:首先,记者充分利用现场材料营造现场感强的新闻场;其次,记者亲临新闻现场作目击式再现报道以再现新闻场。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的新闻要令人信服,实现应有的社会效果,主要是凭它内容的真实。因为,真实性是新闻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属性之一,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违背了真实性原则,也就从根本上取消了新闻存在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在强调新闻真实性的同时,总是不免涉及到“想象”或者“合理想象”问题,而且几乎一致认为,想象是新闻真实性的天敌,是新闻报道的大忌。要是有人提出新闻报道中可以允许“想象”,或者在新闻报道里“想象”了一下,便会立即遭到哗然非难。由此,记者在想象面前  相似文献   

20.
钟雪飞 《市民》2007,(4):36-37
吴连镐的办公室门外悬挂着“每位公民都是记者”的标语。这句座右铭促使这个韩国人创建了规模和影响力都位居世界前列的“公民新闻”网站(OhmyNews.com),并促使他组建了一支拥有数万人的业余记者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