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虚词研究是传统语言学研究的重大成果,它与传统的语言研究息息相关,有着历史渊源和历史依据。现代虚词研究的进展则标志着现代汉语语法的产生。因此,从古至今,汉语虚词研究都显示了汉语语法研究的一大特色。 一、虚词研究是传统语言学研究的重大成果 在传统的语言研究中,学者们对虚词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幼稚  相似文献   

2.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词典编纂历史、传统和现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旨在根据历史发展和地理位置上的关系,为发达国家词典理论研究与词典编纂实践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图。通过历史溯源与分类描写的方法,本文对英国通用型语文词典的编纂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描写,认为英国英语学习词典编纂处于世界领军地位。同时指出,对不同编纂传统下同一类型词典间的分类描写,有助于确立汉语学习词典编纂在世界词典编纂场景中的位置和作用,为汉语学习词典编纂的优化提供必需的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3.
俞敏先生为古汉语虚词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向。他的研究突破了传统语言学仅依靠汉语古文献内部证据的局限,将与汉语同语系的藏语的语法作为虚词研究的重要旁证;借鉴了俄语、英语、法语和拉丁语等语言的语法及汉语各地方言的语法来对古汉语虚词进行研究;并运用语流音变对王引之提出的声近义通等现象进行了精确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语法研究开始较早 ,但由于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非急需 ,汉语语法学却发展缓慢。虚词是汉语语法得以实现的一种重要手段 ,产生于十四世纪的《语助》开汇解虚词的先河 ,成为“汉语语法学创立的一个朕兆” ,且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语助》为滥觞掀起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层层波澜。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词汇语义共时研究的历时、历史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语言学研究中的语法化(实词虚化)、词性引申研究,复合词理据义研究,语法化(词汇化)研究,象似性、词源研究,词典编纂研究等的兴盛,带动了现代汉语词汇语义的共时研究对历时、历史视角的关注.词汇语义的共时与历时、当代与历史的结合研究是目前现代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的汉语语法研究,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着汉语语法体系的构建,焦点问题是如何认识汉语的结构特点。不管是相同的认识,还是相异的认识,拟或独家的观点,都不同程度揭示出汉语的结构特征,诸如没有形态变化,词、短语、句子构造基本一致,词类跟句法成分不对应,量词丰富,词序和虚词是主要语法手段,词序与虚词对语境有极大依赖性,基本结构简单而具体形式复杂,语音和字形对词语结构亦有影响等。汉语语法的语用特质建立在汉语结构的基础之上。汉语结构的无形态性决定了汉语语法的语用性质。构造基本一致的词、短语、句子具体使用时的变异,量词的多样,语序的安排,虚词的丰富,语音、语形对词语组合的影响,词语组合对语境的依赖性等,都表现出明显的语用性质  相似文献   

7.
虚词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从语法学的角度对汉语虚词作研究是自《马氏文通》开始的。虚字学说作为《马氏文通》语法体系的一个有机部分,其中有许多创造性的见识,对后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借鉴意义。对《马氏文通》的研究,虚字方面比较薄弱,因而对它的评价往往失之偏颇,只有全面认识理解《马氏文通》,才能对它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语法学,那就是虚词学。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虚词研究就是语法研究的全部内容。近代汉语虚词研究是汉语虚词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也是汉语虚词研究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关于近代汉语的虚词研究,早在元代就已开始,历经明清,至20世纪上半叶,断断续续取得了一些成果。而近代汉语虚词研究的隆兴和繁荣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直至本世纪初,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离建立一部翔实的近代汉语虚词史所必须的各方面准备还有不小的距离。现在是到了该对近代汉语虚词研究的发展进行一番梳理、盘点、总结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后期进入用户研究的理性时代,越来越多的词典学研究者和词典编纂者把视角转向用户需求。虽然我国词典编纂正蓬勃发展,但是汉语学习词典并不被广大留学生所接受。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利用SPSS软件对汉语学习词典的使用现状和收词释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一些满足汉语二语习得者需求的启示,以期引起更多词典编纂者的注意,对汉语学习词典的读者群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编纂出更好、更有效的汉语学习词典。  相似文献   

10.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词典编纂历史、传统和现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旨在根据历史发展和地理位置上的关系,为发达国家词典理论研究与词典编纂实践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图,通过历史溯源与分类描写的方法,对我国学习词典的编纂历史与现状进行描写。本文认为在词典编纂国际化的视野之下,如何实现本土化的汉语词典编纂,是我国学习词典编纂者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语料库实证研究对词汇学的影响和作用。认为语料库为词典编撰、词的搭配,变体中的词义,词的出现频率统计、词的形态变化规律等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汉韩大辞典》事件折射出词典研究与编纂典型而独特的学术精神,而在这学术精神镜像中,创新精神当是个中灵魂和第一规范。中国当下词典研究与编纂重拾并弘扬学术创新精神有着迫切的时代背景,既面临着世界词典业重构话语权力主体格局的时代际遇,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需要。本文认为,词典研究与编纂当围绕着两个层面开展创新性研究:在语言层面,反思并解构传统词典学思维,依据语言学理论理性重构编纂理念;在社会层面,顺应新媒体趋势,建构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词典范式。  相似文献   

13.
遴选《醒世姻缘传》中部分词语如"紧仔""为人""不当家"等,参照其他相关语料及现代方言材料进行深入的考释,就部分大型辞书及相关论著对这些词语的解释缺漏、失误等进行补充辨正,为《醒世姻缘传》词汇研究及辞书编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它在文字、训诂、编纂各方面的成就是不言而明的.但同时它在编纂体例、释义、重文的归纳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有其局限性.探视其不足,找寻不足之原因,才会更利于对<说文>的研究和今后的字典编撰工作.  相似文献   

15.
Chinese-German Dictionary by Bin Bucheng in 1905 is the first dictionary of the kind compiled by a Chinese. As a historical text, it was not only a bridg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but also the new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research. Many emerging notions and concepts and technical terms were created since the West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ir transfer in Chinese was realized through bilingual dictionar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is dictionary, and tries to find out the motive of this compilation, background of the complier, compilation style, and analyzes translation methods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研究的角度对中古医书《诸病源候论》中的词汇进行辨正与分析,对《汉语大词典》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从立目商补、释义商榷、义项商补、阙例增补、提前书证5个方面对《汉语大词典》中值得商榷的一些问题进行补正,进而阐释医籍词汇研究对于大型辞书编纂的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词典查询与英语教学词典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国外词典查询研究的成果,并结合英语教学词典的编纂惯例,论述了如何选择词典和尽快查找生词和词义,解读词典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查阅和使用英语教学词典。  相似文献   

18.
"矫情"一词在汉语言使用中愈见广泛,在各类汉英词典中也有其对应的释义。然而,各类词典对"矫情"的义项及词类划分不尽相同。本文分别基于两大中文语料库——"国家语委语料库"和"北大语料库",对"矫情"一词做了穷尽性调查,以期对该词的义项及词类做更全面的鉴定,并在此基础上对汉英词典编纂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代汉语词语杂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现代青海方言话的语料为依据 ,考释了近代汉语中一些常见词语的意义 ,以期为近代汉语专门词典及大型词典的编纂与完善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20.
同形字是指汉字字库中字形相同,音义不同的字,即一个字符记录了几个音义之间互无联系的词。系统、全面研究同形字,对于文字训诂、汉字发展史的研究,对于文献的识读与整理、字词典的编纂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以汉魏六朝石刻中的同形字为基本材料,就其出现的时间、类型、产生原因、发展趋向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